评分及书评

4.8
119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技历史通识

    简明易懂,把浩瀚的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梳理明白,科技进步很快,无论是中医,转基因到各种发明和争论,本书都进行了整理介绍,集中了最新的科学共识,很好的扫盲书。人类科技进步围绕着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发展,能量从火的利用(原始社会),动植物转化(农耕社会),化石能源转化(石油煤炭,石化工业和化肥农药),到现在的基因工程,粮食和肉类的工厂化生物生产,战争也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到生物战争。信息传递是另一个关键变量,从语言到文字到纸张到印刷,到现在的互联网,万物互联,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看这两条线,中国农业和养殖业的进步有目共睹,在新能源的探索研究也在发力,信息方面从白话文简化字到激光照拍再到现在方便的学习平台,视频直播传播,从能源和信息两方面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本书也是吴军老师在 “得到” 的课程《科技史纲 60 讲》的文字整理版。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小学生必读的科技史

      这本《全球科技通史》以 “能量” 和 “信息” 两条线串起了全球的科技文明发展史,娓娓道来,通俗但不失厚实。通读之后感受到了弥补通识教育缺憾的畅快。其实在王侯将相的历史之外,科技变迁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要重要得多。活的越久越发现通识教育的缺乏对人的世界观影响有多大,所以这样的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书中内容之广时间跨度之大,从钻木取火到现代科技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发明家、科学家都有非常详细和生动的介绍,读者从书中能清晰地知晓人类科技发展至今的历程。作者能完成这部科技通史,不仅科技知识渊博,而且熟悉世界各国历史,还要具备丰富的文笔才能让读者读起来生动有趣。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和技术这东西,似懂非懂,呵呵

          书摘:科学和技术两者密不可分,同时两者也有区别。科学是发现自然规律,技术是对改造世界有用的发明。近代以来,中国为了追赶西方,着眼点大多在技术和工程方面,因为只有工程和技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军事的强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来源于科学对技术的推动力量。其实,不仅当前如此,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时期也是如此。虽然这种功利主义取向为全民学习科学和技术提供了强大和主要的动力,但是纵观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动力只是一个方面,并非全部。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两者的关系和不同,是我们从读科技史中获得的另一个启发。区别科学和技术的一个意义是帮助我们认识到功利和非功利的不同。为了生存和发展是功利的。由于技术大多是为了生存和进步,所以技术是功利的。而科学就不一定。一方面,科学可以用来推动技术的发展,所以科学有功利的一面。我们对科学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功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科学也有非功利的一面。科学是人类为了理解宇宙和自己。几乎所有革命性的科学发现,当初都不出于功利,而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有些发现后来很有用,有些至今仍然无用,甚至永远都没有用。但是没有这些科学,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今天。最后,从这本书中获得的第三个启发是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的重要性。科学方法论的起点是 “怀疑一切”。马克思也把 “怀疑一切” 作为他的座右铭。科学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五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解释。・将结论推广。・找出新问题。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古希腊)的区别是重视实验。而实验的前提是提出好问题,起点是怀疑一切。这种科学方法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批判性思维,是目前中国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的学生,虽然会解答很难的题目,但是不会提出好的问题,他们在心理上不敢怀疑,在方法上不善怀疑。没有科学方法论就没有科学技术的今天,这是科技历史的逻辑,更对当今中国有现实意义。

            5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球科技文明的主线将汇聚于“能量”与“信息”!

            第一次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源于吴军老师的世界文明史新课上新的时候,罗胖和吴军老师直播时说这本书是以 “能量” 与 “信息” 两条主线来说明纷杂的全球科技发展史,上次勋章挑战赛读了三分之一,后来晚饭散步的时候又大致听了一遍,不得不感慨西方一代又一代智者的伟大,而我们到底错过了怎样的一个世界机遇。历史是最好的未来学,免费电子书貌似还剩 5 天就下架了,赶紧看看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为什么科技在历史上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如此重要?因为科技是几乎唯一能够获得可叠加式进步的理论。今天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诗写得比李白、杜甫或者莎士比亚好,没有音乐家敢说自己超过了贝多芬或者莫扎特,但是今天的物理学家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他们的研究超过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就是叠加式进步带来的结果。中国在过去的 40 年里,一直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这和全民重视科技、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直接相关。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技术、文明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球科技通史》

                  科技演进的历史不仅仅是经济逻辑。人类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究竟是如何演化的,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通常不会在专业课程和教科书中探讨,因为专业课程和教科书主要是传授科学技术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过程,更不要说对科学和技术史的整体梳理了。吴军博士的这本《全球科技通史》帮助我们从历史视角思考科学和技术的过去与未来,非常值得推荐。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科技史的时间并不长!

                    为什么科技在历史上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如此重要?因为科技是几乎唯一能够获得可叠加式进步的理论。今天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诗写得比李白、杜甫或者莎士比亚好,没有音乐家敢说自己超过了贝多芬或者莫扎特,但是今天的物理学家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他们的研究超过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就是叠加式进步带来的结果。中国在过去的 40 年里,一直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这和全民重视科技、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直接相关。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今天大部分科技类图书是供专家学者阅读的参考书。而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科技读物,比如霍金的书,一般只涵盖一个专题的内容。霍金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作为剑桥大学的 “卢卡斯教授”,他在物理学上有极高的造诣。但遗憾的是,他的书只涵盖一部分物理学的内容。大部分善于写通俗读物的科学家的书也是如此。于是,在读者朋友的建议和鼓励下,我便勉为其难地接受了通过一本小书介绍科技发展全貌的重任。第二,近年来,全世界出现了一种科技虚无主义和反智的倾向,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娱乐至死的思潮,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美国一些科学家嘲笑总统特朗普缺乏科技知识,甚至反智,但是恰恰是这位没有科技知识的总统知道科技的作用,并且致力于改进中小学的 STEM 教育,同时在移民的配额上向大学中学习 STEM 的外国学生倾斜。反倒是反对特朗普的人试图在美国中小学中减少 STEM 的教育,以便让那些不能努力学好相应课程的学生觉得有些面子。以拥有硅谷而自豪的加州居然有议员提出取消高中部分数学课程,以便照顾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很多人问我今后的 20 年是美国有希望还是中国有希望,其实答案很明显,但前提是,中国不能学习美国那些冠以公平名义的不理性的做法,不能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上树立一种崇尚科技的精神是有必要的。今天的中国,全民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依然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全国提倡 “双创” 时,照理应该是通过技术革命提升工业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但是绝大部分的创业都和科技无关。更有很多人以没有科技含量而能融资上亿为荣,很多机构还在为这种公司背书。至于出现保健品泛滥这样的怪现象,其实反映了全民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素养还亟待提高。第三,长期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告诉我,科学的思维训练对人的帮助非常大。在科学上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不做任何主观的假设,而是要根据事实,通过逻辑得到结论。这样的结论是摒弃了偏见的结论,是可信的、可重复的和有意义的结论。在工作中,我们强调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是大家能够合作的基础。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这种尊重客观事实的做事方式。第四,了解科技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个必要性就不多说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任何一项发明发现,都需要放到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看出它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历史方法。当我们把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个个发明创造串联起来,并且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时,就能看出几千年来科技发展有两条非常清晰的脉络,就是能量和信息。它们不仅可以将整个人类科技史贯穿起来,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下和未来科技的动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系统与主线

                      继《数学之美》后,读完吴军老师的第二本书,读的是津津有味!没有王侯将相的尔虞我诈,用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来贯穿全书,系统性很强,结构脉络很清晰,一以贯之的表达,读来酣畅淋漓!拍案叫绝!用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未来,这五个时间轴,把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描述的非常清晰。把物理,天文学,数学,化学,医学,计算机等,来龙去脉都讲解的非常清晰。好书一本,值得每个人都来读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一段旅程没有起点

                        回顾人类科技史,可真是波澜壮阔,伟大科学发现,是无数的好奇与探索。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平庸,我们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等我们的后代穿越星际,回望来路,会为我们开启的时代而感激和崇拜。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今年阅读的最后一本书,收获颇多。自己以前也看过关于科技或科学发展史的书籍,但是作者采用的角度不同,讲出来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吴军老师以能量和信息为线索将延续千年的科技发展史串联起来,这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让自己在以后阅读中能够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从中去挖掘自己想要的信息。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能量和信息,语言和工具

                            本书脱胎于吴军老师的专栏《科技史纲 60 讲》,主线是能量和信息。人类史从科技的角度看,是对能量的不断开发和控制,同时是对信息的制造和传递。最大的发明,是语言和工具。人类语言负责连接文明和地域,机器语言负责连接硅基和碳基。工具的发展让人类拥有现在的理性,未来的工具将使理性继续叠加、前进。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值得一读

                              吴军老师说的太好了:科技是唯一能够获得可叠加进步的理论现在没有人敢说诗写的比李白杜甫好但现在的科学家可以拍着胸脯说他们研究的课题比牛顿高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技以人为本

                                科技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1、在远古时代,当人类第一次把石头作为工具,人类文明就开始了萌芽。石头工具也作为人类的科技载体,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2、到了古代,在农耕、游牧时代,人类已经从使用简单的石器进化了更复杂的科技 —— 铜铁比较石器更加的实用,另外还有纺织、陶瓷、纸张等发明,这些科技都促使人类更好的生活。3、在近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导致全球化,工业革命涌现出更多的新科技,医学的发展、电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现、石油的开发,科技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现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全新的科技时常颠覆人类自己的认知 —— 原子能、包括基因测序等,到终究,科技是为人服务的,科技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过得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要想看清未来,先弄懂这两个词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当年的困惑,如今成了各行各业逃不开的灵魂拷问。自从 2015 年三位大佬华山论战,“风口” 一战成名之后,互联网 +、区块链、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基因编辑、虚拟现实…… 我们被科技的狂风一路裹挟向前,大风越狠心越荡。所有人都想站到风口,而且是风口的 C 位。我们都知道风要来,但它从哪个方向来,什么时候来,有迹可循吗?吴军老师的答案是:有。在这本书中,他就展示了人类 200 万年来最重要的两个风向标 —— 能量和信息。首先是能量,世界的本源就是能量,人类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能量利用水平的升级,爱因斯坦 E=mc2 讲的正是这事。从远古到现代,人类的一切实践都可以说是 “通过获取能量来改变生存环境” 的过程。其次談到信息,能量的运行遵从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信息。我们建立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被统称为 “科学” 的东西,正是对这些信息的总结和挖掘。科技发展,就是不断解码信息的过程。信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产生和传播。当一个文明能够大量产生新的知识时,它就会领先于其他文明;当一个文明能够迅速传播知识、从外汲取知识时,它就会比其他文明发展得更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史

                                    本书主要是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化的讲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进。本来以为这本书看起来会很枯燥,但事实是,我每次都看的很入迷。尤其是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被发现之前经历了很多伟人的努力,才变得习以为常。有些发明创造是时代的必然,有些则是上帝的奇迹。在看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人的局限,也能看到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破局。科技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发展过来的。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书籍。另外,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和我孩子互动,跟他讲” 电 “是怎么来的,电脑、手机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感觉很有教育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技史的维度无穷多

                                      1. 科技史的可以观测的变量有许多,吴军老师总结了两个,「能量」和「信息」。2. 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可以更加高效利用「能量」,科幻作品里对文明的发达程度也是通过这个文明可以利用什么量级的能量,用什么来获取可利用的能量。3. 显然,人类文明还很初级,我们仅能利用太阳辐射给地球的一小部分能量(22 亿分之一),而人类也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8 千分之一)。4. 从驯化动植物来利用太阳能,到创造城市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再到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把亿万年储存在地球的太阳能一下子释放出来,再到基因技术提升植物固化太阳能的能力。5. 但吴军老师专门提到了「信息」,信息技术确实是科技的一部分,但总觉得定义和能量不是一个维度的。6. 如果按照吴军老师划分维度的方式来写科技史,其实还可以提「算力」,从古代口口相传,到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统一度量衡,到印刷术,到算盘,到电子管晶体管的发明,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算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7. 还可以按照「探索半径」来写,从赤脚,到鞋子的发明,到驯化牛、马和驴,到发明竹筏、帆船,到发明轮子,发明马鞍,到发明畜力车,到蒸汽车船,内燃机的发明,到火车的发明,轮船和潜艇的发明,飞机的发明,超音速飞机发明,卫星的发明,火箭的发明,新材料的发明,基因科技休眠,太空飞船的发明,「探索半径」也得到了质的发展。8. 科技的本质是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只是这种方案相比于以前的方案是可迭代的。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一切一切,归根到底就是能量和信息。

                                        都是嘴巴上的事,为了更好的吃进去(能量),为了更好的说出来(信息)。人类的一切一切,归根到底就是能量和信息。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如何获取能量史(物质生活),如何传递信息史(精神生活)。有了吃,人类就可以活下去,有了很多的吃,人类就可以发展壮大起来,贯穿于吃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就是信息。能量是物质生活的底层逻辑,信息是精神生活的底层逻辑。对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绝对不是过去的帝王将相,而是社会的科技工作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年人类科技史,吴军帮你封装进这这本书。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力量。吴军老师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人类文明的演进。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步的魅力。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而产生的焦虑。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