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思

      这套书本来买了纸质版,但最终还是在电子版上看完的。曾国藩的一生,青年的幸运、中年的奋斗、老年的悔恨,放在摇摇欲坠的清末,值得感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间清醒曾国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时代的标签人物

          曾国藩,晚清名臣,甚至可以说是晚清第一人。他是时代的扛鼎者,却不问鼎。在这个不幸的时代,他是时代的幸运儿。他是一个被时代选中,推向风口的人。曾国藩,儒者风范,礼贤下士,尤其礼遇读书人,荣誉路上,贵人提携,下属拥戴。知人善任,以文人之躯,统帅湘军。虽为人刚正,嫉恶如仇,却不拘泥于文人的是非对错,为正军纪可杀一儆百,为清叛逆宁可错杀一百,为了私利不惜谎言相对,为搏功名明显帮衬自家兄弟。唯有心中正义,做到知行合一。曾国藩,成功的路上,有屡败屡战的气魄,有贵人谋臣相助,有下属的能征善战,但更多是敌人送来的运气。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功绩,在于功成时的 “头脑清醒”,“不可问鼎” 的背后,是懂得克制欲望,善于审时度势。仅此一点,其行为、其功绩,足为后世传颂。曾国藩生平:为母守孝期间,遇太平乱世,奉旨练湘勇,克武昌,下九江,受困于江西,三败于石达开,父亡回家守孝。复出后,夺安庆,任两江总督总管四省(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要务,攻天京,封伯爵。北上克捻,落败而归,非谋之败,军之败也。调任直隶,遇 “天津事件”,声誉尽毁。调回两江,不久离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危,思变,思退。保本,找接班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性很强

              故事生动,内容饱满,很好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刷曾公

                2024 年心得:1. 做事就像打乒乓球险招可能有奇效,但是平实打法,降低失败率,能赢大多数对手领先时不可骄傲,别沾沾自喜落后心态要稳,把差球打好,把分一分分拿到 2. 识人和用人是管理者的基本功成为管理者之后,不可能一个人把事情都做完,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要提高看人的能力,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并且去提高不同下属的能力。3. 信命而又不信命成功到底是因为实力强还是运气好?有时是靠运气,这是信命。但又不能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运气,那样容易失去上进之心,得有一点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气魄。4. 眼界天津教案中,假如国人对世界格局有了解,就会知道当时法国在别国的情况不好,假如能再拖两个月,或许处理结果会大不一样不要光盯着自己工作的一亩三分地,多了解下公司的其他同事在做什么,多想想其他业务对自己的工作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5. 分利益九帅的吉字营能打胜仗的一个原因是九帅舍得分钱。下属有奔头,工作有干劲。不舍得分利益的人不能跟,也不能做不分利益的人。2023 年心得:时隔两年,再刷曾公,还是感动。(不太适应小说的叙述风格,有种真真假假分不清的感觉。)回忆一下书中对曾公的批评:1. 为什么不造反?打败太平天国之后,重兵在手,得天下民心。假如能振臂高呼,必能一呼百应,鹿死谁手还说不定。他读圣贤书出生,本来对名利心就没那么重,已经官至极品了。并且性格异常谨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风险厌恶型"。让他个人名誉和整个九族的命去造反,他没那么大的动机 2. 天津教案为什么那么怂?人如棋子,只要你在棋盘中,怎么斗得过 "棋手";假如天津教案硬刚了,一方面上头不满意把自己换了,如何还能为国出力?另一方面又开战,陷百姓与水火中,于心何忍?假如我是他,我也会怂,我只能怂。3. 为什么那么虚伪,出尔反尔别忘了,他也是政客,而且因为踩过大雷对潜规则更加深刻。讲人情没问题,但是涉及到大的利益分配,还是要看怎么分配对总结果最有利 4. 为什么对家人那么不近人情他绝不是一个好父亲,几个女儿都嫁的不好。这和他 "守旧" 风格有关,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如何能回娘家,几千年的组训怎能忘?5. 对他人要求高 "严于律己,严于律他人",假如周边人能受得了这个风格,那是好事,不然真的是折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光明磊落,躬身入局的曾国藩

                  读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有半年时间,描述了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曾国藩,可以说是谨慎有余的曾国藩,可以说是迂腐一生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杀人如麻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教育身边人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始祖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普普通通的曾国藩。其中也可以看出世态的炎凉,官场的腐化,人情的淡薄,悟事做事的方法,同时,也有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与曾国藩的关系交往。天津教案是一世英明的曾国藩蒙羞。处事哲学,慢慢体会,慢慢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较为完整地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曾国藩的一生,才让我再次看到人生奋斗的价值!为国,为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人” 半从苦中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曾国藩一生的必读经典好书!

                          从这本书中学习了曾国藩的人世之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第二遍了,第三遍选重点回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唐老师的文字重现了曾国藩的一生,通篇读完,感觉曾国藩就像一个老师,一个知心朋友,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的对面,一瞬间感觉曾国藩就站在我的面前,对下属,对家人的孜孜不倦,谆谆教诲,每个字,每句话感觉就是在教导着我,他的每一次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血和泪往肚里咽的气度,敢于用人识人的慧眼,忠上恪下的态度,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生,传扬后世!民族大义和小节的矛盾心里让曾国藩临终前的时光倍感难过,个人愚见,曾国藩的选择是对的,为小节是为了百姓短暂的和平安康,创立湘军,从 0 到 1,一直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心有大志,然出山大败,自杀无果,屡败屡战,曾国藩说他的成功一半天意一半在人,后第二次大败又自杀未遂,后一路兢兢业业,满身小心,这和我现在创业的心路又何尝不是一样,然我所受磨难又哪有曾公百分之一!后曾公平定叛乱,又能急流勇退。不贪功,撤十数万军。试问当今又有几人有此气魄,甘愿自己身背忘恩负义的骂名,曾公气度,忠心无人能及。纵观自己前半生,无所建树,又多有怨气,读曾公一生,差十万八千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