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美国精神
每日一书;《清教徒的礼物》。以清教徒的名义,讲述美国管理理论是实践,朴素的清教徒文化,勤劳、简朴、不贷、利他。清教徒精神是美国文化与商业的根。清教徒促进美国工业化成功的五个基础特征 —— 勤俭持家、亲力亲为、集体主义、组织能力和技术革新。这五个基础特征奠定了美国管理科学的文化基础,以此不断演进发展,催生了 20 世纪初的科学管理,后因非科学原因更名为工业工程,并逐步形成管理创新的体系和方法。概括地讲,上述五个特征,或者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并举,就是企业乃至国家成功的奥秘。美国在 1870 年后的 100 年间正是依靠清教徒的礼物,抓住了工业工程的应用从而成功傲视全球;而从 1970 年至今,其不断滑坡的原因是丢掉了清教徒的礼物,沉湎于财务指标工程,人才培养重头衔不重本质,所以美国浮躁、自满、贪婪了。而日本、德国能够不断赶超的原因恰恰是他们拾起了清教徒的礼物,他们踏实、肯干、务实,不追求虚名、追求实质。传统美国社会,特别是但不只是新英格兰,具有四个紧密相连的特点。这四个特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时代,影响着大部分美国公民的价值观。它们分别是: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Kingdom of Heaven on Earth)的坚定信念;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所有这些特点都与殖民地的清教主义密切相关。几千名来自中国及爱尔兰的工人在建设这条铁路中发挥了作用,摩门教徒喜欢那些来自中国的工人,因为他们生活方式严谨(尽管喝茶但不饮酒)、技术能力高超。就这样,清教工作观、生活观和组织观被以摩门教徒为首的多个群体带到了西部、传遍了全美。自那以后,这些清教观念基本上一直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被一群与摩门教徒无关的人跨过太平洋带到日本。美国占领日本,改变了日本等国家的工业管理方式,还改变了其他很多事物。20 世纪中叶的典型龙头企业包含多个制造不同产品的半自治分部和一个 “有薪经理人阶层”,这个阶层包括一条 “指挥线” 和数个 “参谋” 部门。指挥线的本质是渠道,功能是向上迅速传递信息和建议、向下迅速传递信息和指示。“参谋” 部门向上层直属经理汇报,履行各种各样的支持职能。管理采用 “自下而上” 的模式,意思是决策权能下放到哪一级就尽可能下放到哪一级。为什么失败的管理者泰勒变成了管理顾问,后来还想变成社会工程师?为他立传的作家告诉我们,答案在于他复杂的性格和他的恃才傲物。他性格复杂是毋庸置疑的。泰勒发起的 “专家” 崇拜,本质上是对传统美国社会四个清教特点的攻击。所有四个清教特点,不管是打造人间天国、亲力亲为,还是先集体后个人和组织能力都取决于责任到人或社区,而新泰勒主义用数个 “专家” 代替一个通才,造成了责任分散、不好问责的状况。“专家” 崇拜还是对传统美国社会第五个特点,即重视技术和技术专家的攻击,而泰勒本身就是技术专家,并且还是改变了金属制造方式的人,那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戴明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具有典型的清教特点,不过他的清教特点与其说来自新英格兰,不如说来自西部。1900 年,新英格兰已经到处是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就算所在村子没有铁匠,那么附近的村子也几乎一定有;但是,西部的爱荷华州和怀俄明州还是一片荒凉,一切只能靠自己。成长环境塑造了戴明。他勤俭节约,对敛财不感兴趣。从 1936 年直到 1993 年去世,他一直住在华盛顿一所不起眼的房子里。他的办公室就在这所房子的地下室,旁边是洗衣机和烘干机。他既讨厌浪费又讨厌摆阔,一直开着一辆 1979 年的林肯大陆,经常坐公交、乘地铁,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戴明是美国圣公会高教会派的虔诚教徒,反对原罪说,支持普救论派的 “人性本善” 信念;“他坚信自己是对的,这条救世信念支持着他。” 他的祖上曾经有人领导过宗教复兴。就像二战之后从西方去日本的三贤士一样,戴明实际上想让世界变得更适宜人生活。他只结过一次婚,这次婚姻一直维持到他的妻子去世,一共 56 年。就知识、技术和实践而言,中国沉睡了近 600 年,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醒来。唤醒中国的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掌权的新技术专家阶层。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开始让技术专家治理国家,说到底是受了法国的影响,就像 19 世纪早期美国受法国影响一样 —— 不过程度更深,技术专家治国理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了。今天的中美关系之所以紧张,是因为美国大多数参议员和国会议员是律师出身,而中国几乎所有领导人都是工程师出身。律师天生是悲观主义者,总是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工程师往往是乐观主义者,总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确实如此,那么现在的中国领导人很可能比美国国会山住着的人更像传统的清教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四大价值观:第一,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新大陆不看你是谁,只看真本事。” 第二,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美国从一开始就是徒手建立起来的联邦国家,不同于那些建国很久、等级制度森严的欧洲国家。第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道德观念;清教运动是很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的。早期移民的领袖温斯罗普在一次讲话中说:“为了避免沉船、供养后代,我们必须团结得像一个人,我们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第四,善于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清教徒移民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否则他们不可能到达美国。反对教会系统的权威,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的权威,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奉行勤俭清洁的生活,所以被叫做 “清教徒” 问题:新泰勒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专家崇拜,其本质可以说是传统美国社会四个清教特点的反面。我们知道四个清教特点是建设人间天国、亲力亲为、先集体后个人和组织能力,而新泰勒主义是用无数的专家来代替一个通才,造成了责任分散、不好问责的状况出现。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成功的基因美国是如何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又是如何在金融风暴中陷入困局的?本书从清教徒身上所具备的四大品质(宗教教义、亲力亲为、集体主义、组织能力)出发,分析了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管理,对美国企业以及军队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这种精神,还经由二战后的美国精英,传递到了日本,又从日本进入到中国,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认为可以称之为 “中日工业革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二十一世纪陷入了金融风暴所引起的困局,根本上也是由于过度依赖所谓 “专家”,而丧失了对清教徒四大品质的坚持。读这本书,相当于从一个切面了解了美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史,以及它对全球企业所产生的影响来源。不仅如此,我们从清教徒的四个品质中,其实也能看到一种成功的通用品质。这些品质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陈述,因此也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自身成功之路的一种借鉴。或许,成功的道路总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找到它,把它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并且坚定的走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好看的书这本书既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有助于了解自 17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管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本书没有论文的枯燥无味,只有史书的扣人心弦。读了它,可以了解到清教价值观是怎样塑造了美国社会史;当然,正是因为最近背离了清教价值观,所以美国今天才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包括当前的全球信贷危机 ——— 这个问题。另外,本书重点介绍了美国占领日本事件。肯尼迪总统的驻日大使埃德温・赖肖尔半个世纪前告诉我们,这个事件 “是本世纪最重要也最华丽的一段插曲,开启了东西方交往的新纪元。中西方合作会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会重塑[冷战]甚至让[冷战]失色”。占领这么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 1945 年到 1951 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以及与之相连的优秀管理实务。最重要的是,本书 “非常值得一读”。里面有很多奇闻轶事我都很喜爱,例如青年萨若松教索尼创始人扫地的故事。这个例子对今天的管理者也很有启迪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富兰克林到戴明,面对当了一百年老大的美国,我们需要学习很多自清教徒移民 1630 年在塞勒姆登陆以来,世界共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如果第一次主要是在英国,第二次主要是在美国,那么第三次呢?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好叫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它的基础是,三贤士在美国占领日本期间(1945—1952)传授给日本通信设备制造业高级管理者的当代美国管理方法。在第十一章,我们描述过三贤士的日本学生是如何把 “自下而上” 转化成 “自中而上” 或课长管理的。“自下而上” 转化成 “自中而上”,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是,电子技术系统地应用于制造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清教徒的精神值得学习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归根到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Kingdom of Heaven on Earth)的坚定信念;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的个性和价值观与超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闲暇之时爱滑旱冰的人,在 “花之权力” 的鼓舞下,创立了后来成为世界 IT 大佬之一的谷歌公司。他们的座右铭是 “不作恶”。我们得知,他们受 “清教徒式理想主义” 的鼓舞,希望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据报道,有个人参观谷歌总部后说,觉得自己走进了一家 “满是传教士的公司”。还有一个人说,“谷歌是一个披着公司外衣的宗教”。要是他们成功改变了世界,世界会是什么样?没人知道 —— 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清教徒用《圣经》思想为剥削取向辩护。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充分利用上帝的作品,也就是利用周围的世界,为自己谋取幸福,让上帝显得伟大 —— 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为此,他们需要工具把物质世界塑造成有用的样子,还需要技能生产并使用这些工具。技艺因此变得重要,工匠因此受到敬重 —— 受到敬重的还有工具本身。一个早期移民说:“别小看独轮手推车,它值得我们去敬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