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阅读的作用

    本书是一部汇聚王蒙、王安忆、苏童、叶永烈、钱理群、陈思和等十余位文学大家和学者对文学经典解读的合集,全书以中外 12 部文学巨著为核心,通过名家视角的多元阐释,书中每一篇解读皆以学者独特的学术背景与生命体验为底色。文学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就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生命力,耐看!如同古典名曲和名画,特点就是百看不厌,不同时间看会有不同的感悟。1. 要抛弃 “为名所累”,认为不好看和看不懂就放下,不要硬啃,机缘未到。2. AI 时代的幸福就在于可以用 AI 伴读,可以无所顾忌的和 AI 讨论,可以将自己的困惑或特别的角度告诉你的 AI 助理帮助收集整理,看本书就是为了看脑洞,同样让 AI 帮你搜索其他人的看法,但不必拘泥名家点评,当成共读同学的七嘴八舌。比如本书开篇的王蒙读《红楼梦》,对于《红楼梦》这种富贵末世大家族,白先勇和蒋勋更有感悟。而叶永烈读《傅雷家书》更是引出傅雷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可如果你能通过 AI 查寻傅雷的暴脾气和夫人朱梅馥的委屈也会对人生有新的感悟。3. 经典的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现在 “得到 “课程和很多网课,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现在每一行业都非常精深,需要 3 年学徒入门,5-10 年的持续精研才能立足,但阅读经典有什么用呢?静心,增强精神的厚度,读书是给你打开一扇信息的门,在信息爆炸和不断推送的今天,如果不想被投喂的信息淹没,主动去阅读经典和专家系统课程,可以让我们能有时间思考。4. 言之有物,谈吐的深度才是随身携带的资源。我现在回想当年到新加坡,能和各路老板侃侃而谈,也在于我精神的富足,读的书比他们多,前几个月和旧老板见面还在开玩笑,那时候我刚知道 BMW 是什么,但不妨碍我去给他家孩子上课,领导能从梁家河走出来,也是靠读书,那时工农兵大学生是推荐的,因为有 “白卷” 英雄的先例,不读书的也有很多被推荐进大学,但最终能走得远的还是那些静下心来读书的。孔夫子点评 “曾点之志 “,给出最高的评价,也是赞叹曾子内心的淡定和充盈,中国开始进入富裕但发展缓慢的时代,阅读经典是性价比高的健康习惯。2025 年 #193

      5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很有趣的一本书,请了一些学界的名人来解读经典名著。本书是普及型读物,中学生读物,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先读此书可培养对文学的兴趣,读完这些文学书再来看此书,从新的视角去解读,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特别好读

        书中没什么学术专有词汇,特别好读,浅入深出的,几乎完全没有文艺理论的影子,都是作家经验积累下的感悟,选取的也都是经典书籍,真诚亲切。从人生谈到读书,再从读书谈到写书。又从那个写书谈到了人生。颇有启发。作家们对各种作品的见解,有趣又说得生动。十分受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介绍世界名著的书!虽然是文学课堂,但是 12 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 12 本经典名著。我喜欢这种模式。《红楼梦》介绍的是不同争论观点的汇集,《雷雨》则又是说了曹禺塑造周萍、繁漪等人物的复杂性。此后,在外国文学中先后介绍了《悲惨世界》、《浮士德》、《包法利夫人》等,特别喜欢《浮士德》。因为这让我忆起当年第一次接触歌德的这部书时的境况。大家都说《浮士德》很好、很伟大,我很想了解。那时在大学,都要去图书馆借书,但去两次都没借到,后来在一个同学处看到,于是顺过来。也许是阅历不够,也许是书读的不多,阅读《浮士德》时很难理解的,有点迷糊不清,但总算是啃完了。所以说,什么时候读什么样的书总结的真是太对了。现在回想起来,当然也缺少王宏图老师讲授的人生哲学有关。如果阅读之前有了这样辅导,那么肯定会顺利多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