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部 1980 年的作品还有很多时代的特征与局限,时不时有一些拔地而起的抒情,不过作为一本群像小说,人物塑造十分鲜活,可谓 “许茂生九女,九女各不同”。[偷笑] 摘录 1>>> 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站在板桥上,风格外大些,他们使劲儿跺着脚,笑骂着最后跑来的一个睡懒觉的同学,然后就嘻嘻哈哈走过小桥去。随后,几个挑着菜篮赶早场的社员出现在小桥上,篮子里满满地装着时鲜的蔬菜:莴笋、萝卜、卷心菜、芹菜,还有香葱、蒜苗儿,他们是到桥那边的连云场,甚至更远的太平镇的早市上去。摘录 2>>> 别看这小齐同志年纪不大,参加工作才两年多,党龄也不过才三个月,可是,机关工作却养成了他极强的等级观念:对上级他是惟命是听,对下级他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最喜欢向上级写报告,同时也非常爱听别人向他汇报工作。只要他认定了你不是他的上级,他是一定不对你露出半点笑意,或说出半句未经斟酌的话语的。板着面孔,以示严肃,腹内空空,却要做出一副莫测高深的神气,不知道的人,还会真以为这是一位很有才气的老成少年呢。他很能按照当时报纸上流行的词语和格式来讲话、写文章,一丝不苟,八股,绝不多一股,也绝不漏掉一股。摘录 3>>> 星空灿烂,柳溪河在一旁闪闪发光。黑沉沉的的田野上,一条白晃晃的大路伸向远方。饱含着蚕豆花香的夜风,呼呼吹来,依然令人感到寒冷,但又有一点春天的味道,使人确实能够闻到一股清新的跃跃欲试的春的气息。她们肩挨肩地默默地走着,各自都在心里想象着春天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这是茅盾文学奖第一届的获奖作品,也是我所知道这本书的原因。一般看一本书大概会去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方便理解。故事背景是 1975 年一个偏僻的农村 —— 葫芦坝,从方言上推测多半是四川的,讲述了农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大环境下的生活、思想变化,反映了文革对中国基层农村人民的影响。刚看这本书时,没看进去,慢慢看就进入故事中了,最初我以为故事人物很多,会有很多关系,还拿出纸笔记录,后来才发现主要人物就那么几个。前面的描写有些压抑,对四姐秀云的心理描写让我感觉像 “伤痕文学”,看到后面许茂的思想变化、金东水重新担任支书搞农村建设,本书就差不多写完了,总感觉没有写完,很多人物没有交代了,比如郑百如的下场如何了,四姐的爱情有结果吗等等。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前面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压抑、痛苦、挣扎,后面曙光来临,希望在路上,一切总是会好的,所以作者就结束了本书。看书时我也看过一些评价,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不高,觉得文采不行,故事不行,甚至有人觉得不配得奖。我不这么认为,这本书虽然短,但人物刻画得很好,基本上出现的人物,特点都很鲜明、深入人心,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让我对人物理解的更加清晰,对他们行为的转变就很好理解。另外,作者写的也很直白,想传达什么都清楚明白的写出来了,不用你再去猜。翻开一本书就像是打开一个时代的大门,看过了就像是穿越了这个时代,体验了他们的酸甜苦辣、痛苦和挣扎、希望与力量。每一代的人都在书写不同的路,不变的是我们都在追求一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茅盾文学奖第一届作品。熟悉的大环境,文字能记录的只有许家的一部分。那个时代的故事总有很多消失的爱情,剪不断的婚姻,寻死觅活的女士。大家都太难了,在那个女性不自由的时代。老四太委屈了,老七也是,太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的记录,无可替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难是暂时的

            历史洪流裹挟下,个人的苦难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曾磨灭。即使身处泥潭,不放弃希望,不放弃自我,希望便一定会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许茂的女儿们,和我爸妈的年龄相仿,在他们那个年代,温饱问题才是大问题,一家子人总是望着米缸发愁,肉是稀缺物,过年过节才能吃。小孩子好小就懂事当家,那么苦难的年代,已经是历史了,现在丰衣足食,思想丰富,民主自由,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