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的精神

    “诸位也许笑我痴心于清室,准确来讲,我并非忠于王室,而是忠于中国的政教,忠于中国的文明,我留着辫子,这是一个标记,我是要告诉世人,我是老大中华未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吧,让我们为明天而祈祷,管它这一套那一套,明天一定会来到,到时候,理性和品格将在地球上大行其道:管它这一套那一套,明天一定会来到,到时候,辽阔大地上的所有人,都将亲如兄弟同胞,管它那一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儒学集大成者,辜鸿铭的代表之作

        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对这位清末的老先生,读完这本书,只能发出一声惊叹,惊叹能把中国人在两千五百年传承下来的良民性格予以阐述。同时不同于其他研究儒学的思想家,他的知识面不只是局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他精通数十种外国语言,熟稔西方文学和历史。       在那个时期,热衷于对许多西方国家,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高呼,我们落后的不是文化,现如今,生命力依旧顽强的四大文明只剩下了中国,且还在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找对了方向之后,能从自身文化中获得更多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温良的,不过火也不软弱的气质,它是儒学几千年来,不断演进的一种民族高度认同的高尚品格,君子性格。这个我们耳濡目染,心向往之的理想目标,希望我们也都能在通向君子之路上更进一步,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理科“辫子军”的文化自信

          辜鸿铭有一个流传的故事:他按照原先的成长脉络,应该会成为一个受西式教育、在殖民地为白人勤恳工作的 “香蕉人”,但接触到中国文化,辜鸿铭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留辫子的保皇派,有人嘲笑他的辫子,他反击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的形象在现在的影视剧里还是一个怪人,在近代中国思想谱系下也不算光彩:沿五四的激进主义史观看,辜鸿铭是一个彻底的反动派;以英美自由主义思潮看,辜鸿铭则是一个 “右” 到不行的保守派。但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于海外英美殖民地的理科生,后半生竟然为一个当时看起来难以复兴的古老文明辩护,今日看起来不只是 “狂”,更是一种 “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汉对照的《中国人的精神》,不仅保留了辜鸿铭为外国人介绍和辩正中国文化的纯英语文本,还在后记中补充了若干位中外文化人对于辜鸿铭的印象,作为了解辜鸿铭的册子是值得先读的。辜鸿铭的这些文章,一来为中国文化传统辩护;二来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祛魅乃至批评欧洲文明的底色。辜鸿铭在当时英语世界的名望,很大程度上是他作为一个 “中华老古董” 带给欧美白人的猎奇感,但他所阐述的很多观点今日看来却是针砭入里。比如辜鸿铭认为一战的爆发是欧洲各国的君主与军人放弃自己作为精英的责任,放任国家政策被 “群氓” 把持而成的无政府闹剧;反之他认为中国未来的独立自主也要建立于 “强大高效的军队” 和精英统治阶层主人翁精神的觉醒。又比如辜鸿铭批评说欧洲的哲学家沉溺于 “满足心灵而不是头脑需求” 的语言游戏,而不是像孔子那样以道德代宗教,专注于 “如何做” 的实用精神。又比如辜鸿铭有先见之明地指出商业主义和金融游戏下的 “假自由主义” 只会带来另一种 “被纵容的机关的独裁”,而欧洲人对于亚洲文明的恐惧应该归结于他们内部政治的失能和自己被困在中世纪的思想危机之中。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辜鸿铭在骨子里还是一个保皇派,他在文章中虽然也强调中国人面对欧洲文明应该 “以斗争求互相理解”,但是他所认为的中国的优势却还是一种基于 “道德” 的先进性。比如他认为中国的 “民主” 建立于一个拥有 “贵族精神” 的强大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在中国文化中一个好公民就应该是一个好臣民;反之,军事技术和政治体制改良在他眼里都被归入 “过激主义” 的行列之中。他虽然也认为真正的民主应当由农民等平民投票,但他所替代资本主义社会下商人阶级的却还是传统的乡村士绅阶层,所以当我们读到辜鸿铭认为中国妇女 “没有自我”,最完美的女性就是 “家庭主妇” 等观念时,我们虽然可以愤慨,却不能说他虚伪 —— 因为无论是推广中国文化、践行多妻多妾还是帮助张之洞改革大清,辜鸿铭确确实实用自己的人生在践行自己的理念。辜鸿铭说自己 “既不是攘夷论者,也不是那种排外思想家...... 希望东西方的长处能结合在一起。” 我觉得辜鸿铭说这句话说真诚的,即使他所设想的 “东方的长处” 可能并不能为许多习惯了现代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人接受。另外,在本书附录中的《记辜鸿铭》一文中,胡适回忆辜鸿铭反对自己的主张,甚至到了要去法院起诉他的程度,可是在私下见面时他总是对胡适很客气,只说过一句狠话:“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得不好!” 由此看来,辜鸿铭这个 “老保守派” 的学问和道德水平,可比今天无数自诩 “进步份子” 的专家学者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对了,辜鸿铭是学工程出生的,可最终被迫成了文化界的 “怪才”,不能以专业在自己的祖国发光发热,怕也是另一种生不逢时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里住着一个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民初“怪杰”辜鸿铭

              女足卫冕亚洲杯冠军那天就准备重温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看《文城》耽误了两天。辜鸿铭先生在中国饱受争议,所以论述在国内受众应该也不是太广。但是他的《中国人的精神》对儒家思想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的解释是非常深刻的。评价一个人及其论述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生大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人的精神

                  温良,温暖纯良。我是一个能做到温暖纯良的人吗?大概不是吧,我只是知道,但离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眼下就有一个机会去践行温暖纯良。希望我可以做到,做的比以前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不曾了解到敬佩

                    很孤陋寡闻,了解辜鸿铭先生还是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那个倔强保守的老头,在北大校园里幽默自信地讲《中国人的精神》,在谈判桌上引经据典毫无谄媚地辩论,非常精彩!于是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读下来就更是敬佩他。对中华文化的无比自信,对当时欧洲文化的熟悉贯通,还有他的谦谦君子之心,都在他文章里淋漓尽致体现出来。特别是这个版本后面的附录,又通过其他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同侧面。推荐这本书,推荐这个版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亏是,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引发我一个想法,是否清末民初的士人思想与文学作品,才是最后一代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一代人啊。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义

                        要经过多么漫长的历程,人类才能学会温和地对待罪人,宽容地对待违法者,人道地对待野蛮人啊!可以断言,最先这样教导,为把此种可能变作现实而推动它的实践并为之献出生命者,一定是具有神性之人。此外,我认为只有当我们鼓足勇气,不计个人私利,拒绝参与和追随群氓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消除群氓崇拜。伏尔泰曾说:“正人君子最大的不幸,就是缺乏勇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发掘人们自身所固有的辨别道德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在孔子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叫 “责备贤者”。它的意思就是高尚的人、领导社会的人,站在社会的前列,应负有更大的责任。诸位是社会的指导者,因此诸位不要忘记你们身上负有比一般人更重大的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的生活。中国的家国情怀来自哪里?来自两个人,周公和孔子;来自两部著作,《周礼》和《论语》。西方的问题是宗教失去了道德约束力,社会管理只剩下了警察。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信仰?因为儒学代替了宗教的功能,是中国广义上的宗教。西方的宗教教人成为一个人,中国的儒学教人成为一个公民。西方文明是一种机械的文明,次于物质文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怪杰”之作!你真的不会好奇“多么怪多么杰吗”!?

                            目前才看了五分之一,但实在是好看得让人想讲脏话!(大约是 “吗的太好看了 都给我来看《中国人的精神》” 这种感觉。。) 引一下这此书的译者前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它一定关涉着某种重要的思想文化主题,并且往往蕴含着一种思想的张力,能够启发和推动人们向真理迈进。” 这本书的 “思想张力” 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我。纵然书中有部分观点使人不敢苟同,但其文字却无时无刻不在启发着我。 开卷序言第一段话,就让人感慨 “不愧为怪杰!” 继续往下阅读,辜先生用词之精准,言语之流畅,使人读得酣畅淋漓,忘却时间之流失。其内容,在今天,我们 “面对的依然是中西交汇的社会文化环境,依然处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诱惑与折磨之中”,对于 “不断地寻求着协调和超越之途” 的我们,有着莫大的价值。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老先生的自信与骄傲点赞

                              这位固执的老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但逆世界潮流。欧美工业化时期,却放弃了工程专业,拿起了笔墨。也许他像鲁迅先生一样,想唤醒人们心中的仁义。但腐败的帝国已经没救了,虽然儒家思想看上去很美好。儒家的礼教和等级观念,与西方的民主平等相比,实在太压抑。辜先生一生倔强地留着一条辫子,看似顽固迂腐,也是老先生的一种骄傲和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即使与时代相悖,这也是一种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吧?辜先生精通多种外语,最大的贡献是将儒家思想向西方传播,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在二十世纪初期,他在欧洲声名远扬,被冠以哲学家称谓,也许是欧洲对古老的儒家文化的一种尊敬吧?遗憾的是,辜先生并没有翻译《道德经》和《墨子》等诸子百家。作为一个骄傲的怪儒 ,只看到自信和骄傲,没有看到自省。东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内求自省,复盘人生。面对工业化的西方,还在侃侃而谈儒家之道,想给欧洲开出儒家药方,想用等级化的思想治疗平等化的西方社会问题,也许标新立异,也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在当时中国精英开口闭口都是科学与民主的时代背景下,其勇气可嘉,其自信可嘉,其骄傲可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化自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