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研究儿童教育的专业书籍
这本书内容相对专业,含金量高,内容多,有些枯燥,需要有一些耐心去啃,把儿童教育当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总结得比较全面。总之,对待儿童,要全面立体地去看待,而不要只盯着出问题的一个侧面,同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要培养儿童用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去追求优越,学会与人合作,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一切外在的问题,都要从儿童的内心去发生改变。 强烈推荐老师们读这本书,虽然本书说是写给老师和家长的书,但对老师的针对性强一些。家长们当然也需要看一看,毕竟,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大环境,不要给儿童成长以阻力,同时能有效地配合老师,才会使你的孩子健康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没有儿童是有“问题”的本书开篇先从人格统一体开始,这部分讲述的是以人出发,并不单单是儿童或成人的具体,是一个整体性。也就是从这样的统一性,引出了个体心理学这个全本书围绕的概念。教育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就是认识自己和用理性指导自己。所以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我们都是被教育而成长的。不同的是,成人已有了主观判断,而儿童是需要引导判断。一个儿童的性格成长结果,都是由成年人的教育与引导所造成的。人最大的困难是对自己的不了解,而又将这种无知传输给无辜的下一代。我想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这都是一本可以伴随亲子与师生共同成长的书。书中提出一些关于儿童的典型问题,例如,左撇子、自卑、懒惰、拖沓、怯懦、逃学,甚至具体到儿童对学科的兴趣度、多子女家庭、童话故事,还有 x 教育问题。书中提到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当我们找到问题时,首先并不要去想如何去解决,而是要先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儿童性格偏执的问题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我们才能做好对症下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儿童教育心理学我读本书的三个理由:一、以重新养育自我为出发点,读了不少书籍都是要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分离出来,可我还在 “溺爱” 阶段反复横跳,我已经知道要温柔且坚定给孩子 / 内在小孩定规矩,可是我想知道更具体的步骤,所以选择一本儿童教育类书籍来读😊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我比较喜欢的个体心理学家,于是我选了他的版本。二、每个人的生命是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件事能从一个人的生命中抽离,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能用过去发生的事情来解释。孩子 / 内在小孩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为什么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而我当下应该重新走回正确的道路上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之前,有些道路是不知道正确与否的,因此,这种时候应该像智能导航那样,走错路线了就重新规划路线即可🤣三、读完《父母:挑战》以后,我觉得孩子的想法和大人不一样,要像更好的养育孩子,就得先好好去了解孩子👶🏻💖意外收获:一、我原以为只有身有残疾或童年不如意的孩子才会有自卑情结,原来不是的,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看来,人生而自卑,人生的意义就是超越它!二、我或许一直都没有完全搞清楚乐观和悲观之间的界限。比如一个相当普遍的特征,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这其实表明了他并不相信自己。这些人事实上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设法违背逻辑及理智,在幻想世界中寻求庇护,以获得想要的一切;他们对于失败和挫折也并不会表现出惊讶。他们秉持一种宿命论思想,所以总是表现得像是乐观主义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自己的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而是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解释,以及客观现实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 这句话对我来说尤为深刻。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父母也没什么见识,更没有教育子女的意识,一切都是任其自由发展。作为小孩子在那种封闭的环境中,能对现实世界有多正确客观的认识?所以后面作者讲道理对父母的教育,我觉得这点尤为重要。父母的见识,决定了孩子的起点。今天早上我爱人给我说了一件事,昨天我儿子幼儿园组织活动,家长们都去了。在活动期间一个 3 岁半的同学就跑到操场旁边捡纸条玩,然后他妈妈上去就把他的裤子脱掉猛打屁股;听到她这样说,我倍感失望与忧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