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总存在多样的可能,稍微转变视角,你就会体会迥异的习俗与味道。你也并非仅生活于此刻,你可能闯入任何时空,他人的喜悦、悲痛、遗憾,也在你体内滋长。万事万物、不同面孔与文化间,总有种关联,看似壁垒重重,却又充满流通的空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消逝的航线上打捞真相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旅行笔记,它记录的是 2010 至 2019 年 —— 那个中国护照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里,一个记者用双脚丈量地球的轨迹。从埃及解放广场的硝烟到缅甸昂山素季的庭院,从哈佛的哲学课堂到肯尼亚的 “疯狂铁路”,作者杨潇以地理写历史,以空间写时间,在十二国土地上追问一个核心命题:当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我们如何面对自由的眩晕,又如何守护转瞬即逝的可能性?在场,是作者的文字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要素。2011 年,作挤在开罗解放广场的人群中,目睹革命后的埃及如何被 “恐惧的流行病” 裹挟:知识分子在咖啡馆辩论民主的虚像,贫民窟青年将愤怒倾泻于社交媒体制造的 “后革命山寨秀”。在仰光,他拜访刚获释的昂山素季,院落外铁丝网森严,而她的微笑 “像一片薄冰,随时会碎裂在高温里”。这些场景被作者用文字捕捉下来:牙医作家阿斯万尼诊所里的政治寓言,泰国街头湖南移民的酸辣乡愁,爱沙尼亚歌手那句 “世事难料” 的叹息…… 细节的琥珀里,封存着剧变前夜的社会体温。  为抵达现场,他践行一套 “笨功夫”:出发前吞下海量文献,给陌生人群发上百封约访邮件;住进东京里弄、柏林墙边的民宿,把自己浸入街道的呼吸;每晚雷打不动整理笔记,因为 “记忆不可靠,写作拼的是体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路标,不选择看看

        《未选择的路标》书页合上的刹那,无数个世界悄然诞生。每一个 “如果” 都像雨后的菌类,在意识的暗处无声蔓延。我站在文字的交叉小径,看见所有可能性的光同时亮起。有的世界里,逻辑是笔直的铁轨,通往确定无疑的站台。有的世界里,规则是流动的河水,每一次触碰都改变它的流向。在因果的蛛网中央,一个微小的颤动 —— 某个被遗忘的逗号轻轻翻身,整座真理的宫殿便开始倾斜。你指给我看那些清晰的路径,说这是世界的骨架。我却摸到词语之间的空白里,有更真实的脉搏在跳动。我们共同翻阅的,原来不是同一本书。你的逻辑是精密的钟表,我的阅读是生长的藤蔓。当所有论证归于寂静,书脊在手中渐渐温暖。它不再是一面解答的墙,而是一扇扇 —— 朝向未完成清晨的窗。可能的世界从未要求我们选择,它们只是静静地,在所有坚定答案的背面,投下温柔的、摇曳的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长假时不想挤去景点看人山人海,窝在家里读这本书真是非常适合啊。这种身体与心灵一起旅游的写法非常合我的胃口,一边看作者对旅行目的地各种风景人物的描写,一边听作者亲身经历的轶闻故事,一边了解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民族心态、历史对其文化的影响、过去与现在、小人物令人感慨的真实生活,巧妙的穿插犹如露出水面的石头对河水的引导与分流,增加了风景的节奏感与层次感,让流水声更加悦耳生动…… 扯远了😂作者另一本讲他重走西南联大入滇徒步路线的书也非常好看,和这本是同一种风格,尤其对于没有时间与机会进行文化徒步的现代城市人来说,非常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能的世界》记得有句歌词讲,爱情是什么颜色的?是啊。如果爱情有颜色,那么世界呢?她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独特颜色。美国,一条铁路的兴与衰,最大的发达国家竟然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铁线,当然也许只谈铁路有点偏颇,毕竟飞机很方便。日本,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熟悉离我们很近,如果愿意打开 “耳朵” 就可以听到他们的鼾声,又陌生,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侵华战争,为何做了不敢承认,当然这不属于此书范围。塞尔维亚,德约科维奇,网球和国家,苦难和历史,战争从未走远,只是我们却已忘记,可怕的是刻在基因中的种族歧视是否是下一次火山爆发的引线。哥伦比亚,是不是除了《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这个人,好像还有黑帮和毒品,之后什么也不记得,可是真正的哥伦比亚又是另一番天地,值得去看看,在安全的前提下。还有很多值得您去发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