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微习惯撬动人生支点

    改变人生的杠杆,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计划,而是清晨睁开眼后的那一分钟。作者在书中提到,“一分钟” 既是具体的时间单位,更是一种生活哲学隐喻。人们常将无力感归咎于 “没有完整时间”,实则是恐惧开始的完美主义作祟。而一分钟的妙处,恰在于其短到无法被拒绝 —— 刷牙时构思当日关键任务,等咖啡机萃取时完成一组深蹲,通勤前用 60 秒写下感恩事项… 这些 “时间碎片焊接术” 让改变无需等待 “合适时机”。这种理念与书中 “行动先于热情” 的心理学原理不谋而合:当人机械地执行微小行动时,心理抗拒反而消融,行动惯性会自然催生内在动力。书中对不同场景的 “一分钟配方” 设计,我觉得相当有意思。晨起掀被时,用 60 秒具象化当日最重要的目标,神经科学证实这种 “意向设定” 能激活前额叶皮层,提升全天目标敏感度;早餐时记录灵光乍现的创意,作者称之为 “捕捉鲜鱼般的思维闪光”,比晚间复盘效率提升三倍;通勤地铁关门前,用倒数 60 秒完成肩颈放松练习,将焦虑转化为可控的生理调节。这些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把抽象的时间管理转化为可触摸的肌肉记忆。可爱的是,作者坦诚自身 “懒散天性”,坦言策略源于对抗惰性的自救。为克服起床拖延,她设计出 “物理强制法”:前一晚将闹钟锁在厨房保鲜盒,钥匙置于冰箱顶层,确保起床动作必须穿越两个房间。这种看似极端的做法,实则是利用 “行动启动成本高于维持成本” 的认知原理 —— 当身体被迫离开床铺,继续睡回笼觉的欲望反而减弱。这种自我博弈的智慧,恰是本书区别于同类作品的核心价值。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睁眼的念头,藏着两种生活的分野。若用带着能量的微小话语与行动推开清晨的门,平凡的日子会生长出怎样的可能?带着清晨睁眼即可践行的日常练习,时隔 3 年回归。只需 30 天,跟随她的 “1 分钟潜意识改造计划”,不知不觉间,你会与期待清晨睁眼的自己重逢,对于生活也变得更加积极有能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修习正念和探索心灵成长的作者,提供了很多丰富有趣的宝藏提升能量的方式,看完就想要去试一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早上一分钟,改变一整天》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改变,除非这一分钟涉及生死、顿悟、国之大事,所以一般来说,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心态,而心态又是随着环境不停的改变。所以好的心态才是改变的开始,也是一整天好的状态的保障。早晨,可以舒展,给身体一个叫醒,让它知道美好的一天马上就要开始,吃一顿丰盛的早餐,营养和颜值都是加分项。伸伸腿、抖抖腰、深呼吸,一切都是美好的开始。给一天做个计划,不需要太完美的计划,这样有放空的时间,也有摸鱼的时间,还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努力去做,按照自己的计划,也是美好的一天。微笑,练习微笑,对着镜子,对着爱人,对着亲人,对着朋友,我们都拥有美好的一天。想点好事,一定会发生,人生就是在这一天发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