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精神分析+传统文化,阐述获得自在的人生之法
这本书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在武志红的课程平台上,由心理学课程【自在心理学 42 讲:结构家庭、情绪和欲望,活出真实自我】改编而成。本书内容含张沛超 11 年的临床经验和反思,把精神分析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可能因为他是理学学士 + 心理学研究生 + 哲学博士,所以书中内容有些涉及到了哲学和佛学,个人认为只要对心理学和探索自我感兴趣的同学,都适合翻一翻读一读。书中内容涉及人生三苦、四转向心论、原生家庭修复、七情六欲和心理问题认知模型等等,以小见大,蕴含很深入的思考。分享书中最触动的两点:1️⃣哀我们常听到一句话 "哀莫大于心死"。"死" 也分局部和总体。局部性的 "死" 其实就是一些失望,愿望没有达成,不光丧失了这件事情能够带来的好处,也丧失了那个怀有期待的自己。每个丧失里头,都包含了外界和内心的双重丧失。张沛超老师提到,哀伤其实是一种 "能量节省模式",它的本质是让我们停下来,进行反思。有些哀伤能很好的生发出来,得到好的转化,比如恢复精力,但有些没有生发出来的哀伤会形成 "病灶",以后类似的场景中会不断地激活。所以处理自己的哀伤很重要。张沛超提出用情绪笔记的方式,记录哀伤状态下内心的声音,是一个和哀伤保持距离、利于觉知和转化的可行方式。回想自己也曾经有一些哀伤不断被激活,当时也会经常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心境变化,后来随着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能够在哀伤蹦出来的时候马上自我提醒,不那么难过也就不会那么失控了。2️⃣望当我们活在别人过多的期待里,就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自在。所以当我们经历一些不顺心、不愉快、不好控制、说了不算分境遇里、反而最容易检验自己的希望感是不是真的,因为能够度过这样的境遇,我们会对自己有更积极正面、积极稳定的期待。苏东坡在朝中的时候,就活在很多人的指望和期待里,哪怕这些欲望都是善意的,也会有某种束缚。而当他处于逆境没有任何人指望他的时候,他反而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的欲望共处,享受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经验生活,把自己的能量给到当地的人,让自己和身边人都进入到自在的状态。回想自己曾经几次 "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经历都是,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体会到巨大的失控和失望中,逐渐向内寻找力量源泉,在受挫后愈加坚韧。每个人都无法做到不让爱自己的人失望,或不做任何错事,有些不属于自己的希望被指望破灭,反而如释重负。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卸掉不被自己背负的,能量才会一点点回来。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方方面面、以及更大的存在,体验到我们和更大的存在之间的关联。修炼自在之心,在路上。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89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张婚床上,躺着 6 个人要是在结婚前知道这个思想实验,可能真的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看看你能得几分?😎(我只得了 2 分🤣)【婚姻合拍性思想实验】你想知道自己和即将结婚的伴侣是否能过得不错,其实要看你的父母和对方父母是不是能合得来。第一步看你的爸爸和对方的妈妈能不能过好两口子的生活,如果觉得他们能过得特好,那就加五分。如果他们在一起是彻头彻尾的灾难,那就扣五分。零分就是一个中间状态,你可能实在不好说他们相处起来会是怎样。如果你觉得他们能相处好,就给高分;如果你觉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相处,就给低分。第二步,你要看你的妈妈跟对方的爸爸能不能过好两口子的生活。计算的方法跟刚刚一模一样,也是从负五分到五分的范围。第三步,要看你的爸爸跟对方的爸爸能不能当好兄弟,也是从负五分到五分的范围。到了第四步,我相信大家基本上都能猜出来了,要看你的妈妈跟对方的妈妈能不能成为好姐妹,也是从负五分到五分。这样,各位其实也就知道了,最后得分范围理论上是从负二十分到二十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