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关于这本书实在是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分享一些毓老的一些经历吧😁爱新觉罗・毓鋆,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跨世纪最后一位经学宗师,师从陈宝琛、王国维、柯劭忞、康有为、梁启超、陈寅恪等国学大家,学生有刘君祖、蒋勋、江丙坤、江宜桦、林义正、孙中兴、温世仁等学界名家、政商名流。他是隐士,传授的却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是满人,发扬的却是华夏奥旨;他自幼遍享王府钟鸣鼎食、锦衣玉饭,中年后却对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经活跃于历史政治舞台,惊天动地,来台后却旋即隐居民间,默默传授中国学问,前后长达六十余年。毓老一生充满传奇,由于具有满清皇族的特殊身分,前半生在政坛上叱咜风云,导致他来台湾后,几乎是深居简出,过著隐士般的生活。到台湾后初到台东教育山地学生三年,1966 年受到张其昀的一再敦请,到中国文化学院 (今中国文化大学) 任教数年。 1971 年毓老在台北创设了 "天德黉(hóng)舍"(后改为 "奉元书院") 从事私人讲学的事业,毓老讲学,是从海外红到岛内。1958 年 10 月,毓老开始收到台湾来学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洋人总是会打听到毓老,大概是口耳相传吧!洋人一个接一个,来跟毓老来学汉学,学春秋公羊家哲学。那时他只教洋人,教了不少外国学生。后来台大的研究生,也陆续来请教,尢其是台大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居多。毓老在台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并以传承中国文化为他毕生最大的志业。毓老的教育是从儒家思想入手,他特别重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四书教学,所以在 "黉舍" 读书,要等上过一年的四书班,才算在 "黉舍" 入了学籍,也才能选读五经或诸子等其它课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毓老师说大学

      毓老师不是白话解经典,而是以经解经,言辞凿凿且犀利,再读依然有收获。大学者,成人之学也。学之在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书是愈读愈清楚、仔细,要使人明白。开始时简单,愈是后来愈是系统化,有固定的对象,使人可以用得上,俾明白遵行。系统化以后,看什么都不难。多,不是难,而是愈来愈仔细。治学有方法,必要懂得怎么治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而时习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毓老师说大学

          受教了,我苦苦追索了几十年,就想找到这样的感觉:从源头起,来龙去脉,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文脉清晰。爱新觉罗・毓筠老师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好像找到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迫不及待的与我同事进行了分享。心中的困惑会随着一部部拜读毓老师的书后自然消解,充满期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