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北纬四十度》。以 “跨界” 的姿态处理北纬 40 度问题,是我个人的一次文学历险,也是对历史学的致敬,更是对长城和中国北方的致敬。北纬四十度,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我国版图的北纬四十度,有举世闻名,历经千年刀兵,捍卫华夏文明的万里长城。而《北纬四十度》,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文学研究员,著名当代文学批评家陈福民先生的一部文化大散文。陈先生以散文的形式,围绕北纬四十度这个地理标志为纬度,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为经,以他独到的视角,从公元前 300 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表达了他对相关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关切;探究了两千多年来,发生在这个地理位置上,这些人物背后的那些关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思考。回顾历史,长城内外游牧与农耕的力量,似乎交织着冲突与防御,然而在激烈的此消彼长中,又都逐渐壮大成熟,从对抗,到交流,至互融。就像陈福民先生书中写道:“他们后来都变成了中国人”。作为读者,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呢?与我而言约为两点:1 竞争:无论生活,工作中,我们不应该回避或伪佛系,如何利用竞争的过程去激发潜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去纠偏,让无法避免的竞争为自己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2 互融:其实,能够在彼此都双赢的模式下,相互促进和发展,应该是更加理想和利于我们感受幸福的方式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作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不仅查阅史书、专著、历代地图,还进行了实地勘察,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地上 “北纬四十度地理带” 的所有地区。他在浩繁的史书中,谨慎地筛选了十多位关键人物,用他们的故事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发育过程。这本书提出,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其实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共同推进的。沿着北纬四十度观察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这两股力量的互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冲突与防御”,农耕民族以守为主,并寻找机会突破;第二阶段是 “治理和交融”,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民族的治理手段,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北纬 40 度” 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这条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成就了彼此。但事情还有更丰富的一面,由于蒙古高原地质构造高海拔的缘故,以长城为标志,北纬 40 度地理带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区隔、竞争与融合。在它的南方,定居民族修城筑寨掘土开渠,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却也将息得辛苦恣睢小富即安;而它的北方,游牧民族辽远开阔骏马驰骋,寒风劲凛雨雪交加,却也砥砺出坚忍豪强自由奔放。围绕北纬 40 度,那些不同的族群相互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也加入着对方。长河流淌,鸣镝尖啸,伤感吟成诗句,痛苦化为尘土,带走过生命也带来过生机。在长城内外他们隔墙相望,侧耳远听,深情凝视了几千年。虽然不能完全变成对方,最终却也难舍彼此。北纬 40 度因此还是一个文化历史概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