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马科斯提出 “互依自我” 的概念,指出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关系之中,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做到不介意他人评价,不恐惧出丑,好像也有点难。  虽然身份的焦虑令人不快,但一个人对失败的恐惧,也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书中给出应对焦虑的办法:看哲学书、看艺术作品、看大自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勇敢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完美,德波顿这本书从社会的底层反思人生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剖析的很细,我们的焦虑大多来源于他人、社会、环境给我们潜移默化的东西,想清楚这些问题,焦虑自然就治愈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是面对教育时应秉承的思路,书中深刻简短的金句很多,值得摘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焦虑,书里都有答案

        2023-18/60 |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阿兰・德波顿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把大众关心的话题用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在这本书里,他不仅分析了焦虑的起因,也提供了解决办法。书里描述的 “身份”,是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除了财富和地位,我们还渴望获得他人的 “爱”,即得到他人的关注、尊重、赞美和理解。焦虑是新时代的产物。在中世纪及以前,每个人都接受自己的身份,各阶层命之间无恶意也不可突破。而现代社会,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人在攀比且不安于现状,永远有尚未企及的梦想。我们对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解决的方法:哲学:哲学可以帮我们确立信心,就算没有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艺术:“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塑造价值观。比如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每一个平凡人的价值。基督教:宗教信仰让内心回归平静,让世俗的纷扰显得微不足道。波西米亚:这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不在乎金钱,投身于艺术和感情,而非商业和物质。即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定义你的标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这些等级是建立在大众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克服认为自己微不足道的自卑感,无须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重要,而是要认识到所有的人相对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通过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袤无垠,也能降低对身份的焦虑。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另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 不要这么在意他人的眼光,把自己人生的定义拽回自己手中。知道为什么而活,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份的焦虑

          郁郁寡欢的爱情,捉襟见肘的生活,与性相关的屈辱,还有歧视、焦虑、较量、遗憾、羞耻、孤立以及饥渴,不一而足,人生而与焦虑、痛苦、忧郁相伴随,好在有哲学、艺术、宗教给人于慰籍。于是,我们不仅不会因为痛苦而堕入万劫不复,还会在它的神奇引领下走向升华。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