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

    我在青年时性情很暴躁,但每当情绪突然达到最高点之时,它便突然掉头,紧接着便是一种身处宇宙般的平静。每当这个时候,我便觉得自己飘然于外物了,刚才还令我激动不已的东西,现在看来却俨然是遥远的过去了。以上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对自我情绪的一段描述。大概十岁那年,我坐在离家不远的田埂上,晒着太阳,低头沉思,突然我想到自己是谁,心中犹如有另一个自己,我为什么会动,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出各种行为,我想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往往这种时候我会异常暴躁,久久不得安宁,除非摆脱孤单或者让自己做起事情。中学的生物课上,自己学到了大脑皮层、前叶额、海马体、神经元、杏仁核等知识,并接触意识和潜意识等概念,工作后自己逐步接触自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深入。️荣格和弗洛伊德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 —— 大家往往听说更多的是弗洛伊德而对荣格知之甚少。随着荣格对心理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导师佛洛依德对梦的解释和潜意识的解读过于依赖于「性」,他在精神分析上解释不通的都归于「性的压抑」。荣格出于对导师的尊敬,未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到了后期荣格发现无法始终隐匿自己的观点,最终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门派。其实,后期弗洛伊德已经发现荣格已经在学术上独树一帜,一度想让荣格接自己的班。但荣格没有接受:因为他对这种事情 —— 下一任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完全不感兴趣;其次,领导这个协会意味着要妥协自己的思想,他不想牺牲自己的精神上的独立性,即不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梦的解释;最后,他不屑所谓的知名度,那只会让他偏离自己的初衷 —— 探索真理,而不是个人声望的问题。以下是荣格在自传中的原文:就我的实践经验来讲,还有从我掌握的那些病例中推出,性问题仅是起到一种附属的作用,另有其他因素更重要,譬如说,社会适应性问题、生活中重大事件所导致的压抑感、声望方面担忧等。后来,我把这些病例向弗洛伊德作了阐明,但他却坚持认为它们的真正源泉是性方面的原因。对此我深感不满。以上,说明荣格充分看清了自己毕生最大的使命,这点和经济学家熊彼特与凯恩斯关于宏微观经济学之争 —— 前者强调微观要素的组合和变革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后者注重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财政刺激等宏观要素,特斯拉与爱迪生的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 —— 何其相似?当真理的方向被少数人掌握时,那些不得真理的人所做的阻扰、诬蔑是多么的无知。️直面潜意识荣格和弗洛伊德分裂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失期,就如同刚离开狮群年轻雄狮。不过很快他找到了方向,摒弃了之前的分析法则和理论,开创了对梦的解释和心理现象分析的新道路。他在接待完来访的精神病人后,亲自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进入潜意识的实验。同时,在精神病治疗活动中,荣格认为合理的治疗方法首先要说服自身并接受,才能说服病人并用到病人身上。这点和达尔文在建立生物进化论学说时是何其相似,达尔文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怀疑,以至于任何人要怀疑他的学说都没有他自己做得好。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表现出来,我的人格也从潜意识的状态中发展起来,且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自己这样的成长历程,因为我无法将自己作为一个学术(或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内心体验,我们可以以永恒来看待,却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进行表达。独特的神话比科学更能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只是用一般概念对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描述,因而无法对个体的多样性进行解释。以上是荣格关于自身个体的梦境和潜意识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阐述,诉诸于神学与神话,类似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区分科学,哲学和神学:在我理解,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守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我认为,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但是还有一片领域,它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双方都不承认它,并且还攻击它,这片领域便是哲学。荣格把潜意识这个词比作神话中的上帝、魔鬼、神力。他生命的后期很孤独,因为了解的比别人多「老子:众人皆明,唯吾独懵」。虽然孤独,他认为自己还是无法止步不前 ——“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可耻地把我们的内心俘虏,这个强大的力量就是魔鬼「潜意识的同义词」,操控着人的经历,使人不断经历磨难,然后顿悟,不停的循环。” 他主张人在生命的后期开始有意识的回忆过去,不停在沉思之中思考,从已经逝去的内在和外在意向中进行自我辨别,这很像是对来世存在所进行的一种准备或称为来世的预备阶段。正如柏拉图的观点,哲学是对死亡的准备。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个层次:意识或自我「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他以海岛作类比,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意识,水下至地面的部分就是个人潜意识,作为共同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潜意识。️对待教育荣格一边在大学任教,一般做学术研究及书籍撰写,在写完《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之后,他自己发现不能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了,感到自己再也无法获取智慧、再也无力谈论他正在研究的事情了。他决定辞去大学的职位,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思想状态充斥着疑问与困惑,还要继续去教学生的话,会误人子弟。因此,他顺从他的内心,辞去教学职位,从事更为高级的理性,针对潜意识进行实验研究。体现了荣格的杯满则溢和重新空杯的心态「乔布斯:Keep hungryKeep foolish」。荣格认为由于教育所提倡的仅仅是一般性认知,对于主观经验的诸多神秘却不曾提及,造成大部分人普遍的人性不足。普遍的人性更注重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质疑精神 ——Independent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荣格自传》— 自有教义 ,自性神通。质疑是进步的原动力,对比与总结是进步的台阶。他一直在做的,是你我曾经做过的… 如果人格分裂症是可控的,也许比毒品或者金钱更容易让人上瘾。弗洛伊德:意识压制潜意识,性是全部真理。荣格:潜意自有原型鲜活的语言需要解析(梦是阐释者)且反抗者意识的倾向性,性只是原因之一。“有施于人者才能受之无愧”— 希腊格言 “… 顺从一种更高级的理性,…”— 六、直面潜意识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一种切实的且已经得到证实的体感?“我这一生就是自己内心发展的过程,我的工作是生命的阶段,该工作就是对自己的内心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将自己奉献给潜意识的内容,由此才能形成完成的人。我的作品可看作是我各个生命历程的停靠站,是在对内心进行坚持。”— 七、著作把自己完整的自性交付给环境,激情是深耕生土(潜意识)的犁。— 旅途、启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 尼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出生的这个世界是个野蛮又残忍的世界,但它同时又充满了圣洁和美丽。何种感觉占优势,或者说其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的,这些是偶发性的问题。当无意义性占了绝对性的压倒优势,那生活的意义性便会随我们的每一次前进而日渐消逝。然而,情形并非如此,正如我们面对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或许二者都存有正确的一面:生活既有意义又无意义。我一直期望的愿景是:有意义最终将占据上风,赢得此场抗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识心理学大师荣格

          读《荣格自传》,把荣格生平简单梳理如下:


          - 1875 年 7 月 26 日出生于瑞士,父亲是牧师,宗教家庭;
          - 小时候父母关系不融洽,形成了内向孤僻的人格;
          - 稍大后开始对宗教和上帝质疑,从此开启对哲学和科学的探索;
          - 不喜欢学校,12 岁时被别人撞倒昏厥,从此形成一上学读书就昏厥的症状,无法医学治愈,后来听到父亲对他发自心底的焦虑,于是用脱敏疗法自我治愈了此症状;
          - 上大学前根据两个怪异的梦,决定选择学习自然科学,学习医学;
          - 在上大学期间读到《精神病学教程》,觉得精神病学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从此投身其中;
          - 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
          - 担任助理医师期间,进一步发展 “字词联想测验” 研究应用于情绪和情结问题,并将其临床操作和解释标准化,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地位;
          - 1906 年,将自己写的《诊断联想研究》寄给弗洛伊德,补足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缺少科学依据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不足,得到弗洛伊德赞赏;
          - 和弗洛伊德成为莫逆之交,甚至被弗洛伊德指定为接班人;
          - 逐渐发展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学术见解,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一切行为根本动机,而荣格认为性欲知识众多心理能量中的一种;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结构有意识和潜意识,而荣格认为心理结构有自我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三层;
          - 1913 年,荣格发表论文驳斥弗洛伊德理论,两人正式决裂;
          - 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让荣格心理受到重创,产生了持续 5 年的精神问题,但荣格坚持自我记录,解刨自己的内心,并将这一阶段的笔记形成了《红书》一书;
          - 最终,荣格发展出 “分析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
          ・人格总称为 “心灵”;
          ・心灵有层次,包括自我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三层,互相影响;
          ・集体无意识包括 “本能” 和 “原型”,典型原型如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智慧老人、母亲、儿童等;
          ・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
          ・整合两种心理态度和四种心理类型,形成完整的心理类型理论,也是 MBTI 人格测试的理论基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不纯以物质、科学分析层面,去看待人的梦或心理,荣格除了最有名的是阴影、阿尼马、阿尼姆斯、集体意识,荣格心理学有很浓厚的宗教味,它的本质就是追求神圣的事物。 里面荣格讲到很多关于他在宗教的想法及历程,但也会看到他凶狠地吐糟基督教,此书为自传并不是本心理医学书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荣格的最后一部著作。在这本自传中,荣格仔细地梳理了自己的一生。他追溯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回顾了自己在精神医学界的从业经历,以及与弗洛伊德的情谊和决裂过程,同时也简要地梳理了自己的生平著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荣格

                《荣格自传》是荣格的最后一部著作。在生命的尾声,荣格坦然地在这本传记中讲述了自己珍视的一切经历,也诚恳地留下了他对于自己和生命的思考。在这本自传中,耄耋之年的荣格仔细地梳理了自己的一生。他追溯了自己成长经历,回顾了自己在精神医学界的从业经历,以及与弗洛伊德的情谊和决裂过程,同时也简要地梳理了自己的生平著述。这些内容塑造了荣格传奇的一生,也构成了这部充满智慧的自传的主要内容。心理学家探究的领域往往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主题相关。有时候,一个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也正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治愈自己的创伤、解决自己内心困境的过程中,结出的果实。比如阿德勒对 "自卑" 的关注,温尼科特对 "母亲" 的关注,而荣格的理论里,也包含着他在内心迷宫里寻找出路时的自问自答。 智慧的人往往是敏锐的,而敏锐的人,也就更容易感受到痛苦。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荣格在进行自我探索时,产生的一次次阵痛。跟弗洛伊德决裂的人不少,但从来没有谁像荣格那样,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痛苦到几乎精神崩溃。当然了,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荣格那样,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钻的那么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自己琢磨一生到这种境界的人能有多少,看这本书似懂非懂,是我的意识还达不到那种境界,好像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等待挖掘。要打破那堵限制自我的墙,看透真相的本质,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自我的内核需要基本稳定,再不断扩展延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我来说,在我人生的这个时期,遇见荣格,意义非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师的书对我来说又些地方还是很难读懂。但能感受到书中不断的思考与执着。“一个人要是比别人了解的多,那他就会变得很孤独。孤独并不是团体的对立面,没有人能比孤独者更加能感受到团体的重要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荣格自传》

                        首先,本书回顾了荣格的成长经历,我们知道了,家庭的宗教背景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共同造就了荣格内向、敏感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和他过人的天资结合在一起,为荣格日后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创造了条件。大学毕业后,荣格的学术发展之路走得非常顺,跟随著名的布洛伊勒开始做字词联想研究。凭借这项研究,荣格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他也因此结识了弗洛伊德,开始深度参与精神分析的很多活动和研究。两人的友谊持续了六年,最后因为不赞同弗洛伊德的 “泛性论”,两人分道扬镳。与弗洛伊德的决裂,给荣格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导致他连续四五年都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经常出现幻觉,但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并且进入到创作高峰期。在生命的后期,荣格系统地思考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类型理论,对后世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家探究的领域,往往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主题相关。有时候,一个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也正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治愈自己的创伤、解决自己内心困境的过程中结出的果实。比如,阿德勒对自卑的关注,温尼科特对 “母亲” 的关注,而荣格的理论里,也包含着他在内心迷宫里寻找出路时的自问自答。智慧的人往往是敏锐的,而敏锐的人,也就更容易感受到痛苦。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荣格在进行自我探索时产生的一次次阵痛。跟弗洛伊德决裂的人不少,但从来没有谁像荣格那样,在长达四五年的时间里,痛苦到几乎精神崩溃。当然了,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荣格那样,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钻得那么深。荣格的自传和他的心理学理论一样,玄妙又深奥,但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通过《荣格自传》来追寻荣格的自我发现之旅,看看这位智者的传奇一生,也许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孤独尽去的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荣格的梦境一生

                          荣格大师的自传,刚开始看这本书有些看不下去,实在是被荣格大师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可思议的感受所影响。一度边看边想睡觉,特别是关于梦的篇幅,更是让我看不下去,不过我依然坚持看完了。关于荣格大师最著名的集体潜意识的观点,虽然我也有过一些奇怪的梦境,从来在现实生活中有过经历,但不知道是否能够归类于集体潜意识的表达。但书籍中荣格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见解和思考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是跨时代的,我在这方面收获颇丰。就像他自己总结一生是用的故事,他虽有不同于时代的思想和思考,并且有许多著作,但他只是心理学这条河流的一杯河水而已,而历史上拥有不同知识的智者也同样如此,没有谁能代表心理学本身,大家不过去浩瀚海洋里的一洼水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荣格是心理学家也是精神方面的学家。我们常说梦有心生,有的时候做梦就是内心某些意念在梦境里面的投射。在现实生活中没法满足的,在生活中被压抑的某种想法某些诉求某种感受会积累在脑中或者心中。等到梦境的时候在得以投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觉自己之前的人生过的有点稀里糊涂,从来没有自我意识这方面的概念,一场病,是一个截点也是一个契机,重新思考认识重塑自我,感谢心理学,阅读带给我的美妙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用了几个小时读,但是没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理学家的人生使命

                                  荣格居然能够以一己之所感,在 “今生” 与 “来世” 之间探索生命的意义,甚至分析了人类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于人的现代性与人类传统文化之间的不适应性。或许人的潜意识和灵魂,恰来自于祖先的传承。也只有在濒临死亡之际,才能获得论述此问题所必需的睿智。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看来,具有感性直觉和穿透人心的洞察力,不仅仅来自于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思考与历练,还来自于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和人生使命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或可答疑解惑

                                    疑惑不解时可以读读家有问题儿女可以带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