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与自我的对抗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夏目漱石的书📚书中的 “我” 娓娓道来与先生的偶遇和成为至交的过程,先生坦白告知 “我”,他作为一个并非表面看起来完美的人有着怎样的心结。先生因为年少时使用了不光明的手段和现在的妻子在一起,但却伤害了坦诚磊落的好友 K。先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照顾了 K 的日常起居,一方面担心 K 会夺走自己心爱的人,时常纠结如何与 K 共处。虽然在物质层面先生优越于 K,但是在人品上先生自知是不如 K 的。这种情形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会有,就像是你的好兄弟或好闺蜜比你更优秀,喜欢上了你也喜欢的人,你到底要怎么做才合适?这是一个当今的我们也会思考的问题,虽然电视中出现这样的剧情很狗血,但是却是有可能的。先生的遗书,简直就是自剖,真实地把丑陋、自私的自己摆在 “我” 面前,让 “我” 看清楚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K 的自杀让先生耿耿于怀,他无法原谅自己,他也没有勇气直面自己,日日忧愁纠结,面对最爱的妻子也无法坦诚相待。一个人因为对自己有了一个道德标准,当周围朋友能做到而自己无法达到时就会感到既嫉妒又无力。加缪说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就是自杀,好友 K 没有找到自洽的方式选择了自杀,先生顺着这条路,也走向了自杀。也许自杀给了先生勇气,才有力量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在 “我” 面前,死后,先生就不用继续思考那些他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了。真实的人性就是复杂的,从来没有二分法里的好人与坏人。看完这本书,我想告诉自己,时时心存善意对待周围的人,每一个贪图私利的行为,日后都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怀疑内疚和无止尽的自责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作为小说不错,但是说是日本学生最喜欢读的小说之一?这口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会放过不够好的自己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我决定放过我自己了!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以明治时代末期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借用第一人称 “我” 的旁观视角来展开对 “先生” 不幸的爱情的描写。 书中的 “先生” 是一个品行善良却因自责被不断煎熬的中年人,最后留下了一封信后选择了自杀。留下的信是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是在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这本书初版于 1914 年,通过手术刀般精准入微地描写,刻画出每一个普通人的愧疚、不安和嫉妒等种种隐秘情绪,百余年过去依然触动人心,是日本文学史上剖析人心的不朽名作。 【内容简介】先生喜欢房东小姐却不敢表白,在对姑娘怀着热烈爱情的同时,却又怀疑姑娘是狡猾的阴谋家在引诱自己上钩。在受过被骗家产的经历后,先生认为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平常是个好人,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变成坏人,所以不想再受骗上当。 好朋友也喜欢房东小姐,先生想成全却又使计谋打压他,好朋友最终自杀而亡。后来先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又一直生活在内疚和不安的自责中。 “我” 作为一名见证人以学生的身份出现,“我” 想了解先生过去的故事,先生却把自己封闭起来不透露任何心声。最后先生把遗书寄给了 “我”,才得以了解先生的过去,和弄清了摆在 “我” 面前的所有疑团。 【书中文摘】 你现在播种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成为你的未来。 我感到人这东西真是脆弱,生下来便带有无可奈何的脆弱,不堪一击。 命运这玩意儿是神需要考虑的。人类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劳动即可。 人生在世,难题便在于如何与这世间、与自己和解。生活、工作会黯然失色还是熠熠生辉,都取决于此。 人,喜欢把海阔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画出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画地为牢。只在固守立足之地,任何时候也不越雷池一步。 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漫长平淡的诉说,让读者看到已消逝的古典主义道德和思考的重量,原来可以达到和生命一样重的程度,竟然觉得美好。那些过去的好时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总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样的感觉。死亡是一切事情的终点吗?好像不是。应该是心死。日本的文化总是给人一种压抑,可能只有这种压抑的感觉才可以使日本文学迸发出一定得能量。不过有一点是,整个民族都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是什么呢?苦难不是为了记忆,苦难是凝结我们的力量。而现在的日本,没有希望,没有未来,而且急剧转向民粹,军国,一个畸形的社会,怎么可能产生更高尚的情操。苦难是什么?经历不是为了记忆,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恶是如何一步步滋生的?

              这本书中途读得难受,不是情节难受,是太絮叨,小小心思写半天,读到中后期又渐入佳境。还有要夸的是,这本书分了好多节,很快就能读完一节,有成就感,正反馈来得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攥紧的心

                算是一口读完吧,心情随着情节起伏,好似看到一部分的自己一般。先生在年轻所经历的痛苦,没能找到解药,成为往后的癌细胞,不断扩散,最终吞没自己。这是谁之过呢?抑或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进行判断,只觉得心理的痛苦需要得到化解,心灵需要滋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内心戏十足的有钱有闲一族的忏悔书

                  假设 “先生” 是一个无财产可继承,需要辛苦劳作以活命的人,是不是也就没有这么一本书。从这个角度看有时会让人产生 “无病呻吟” 之感,这种感觉并不会削弱对其文学性的欣赏之情。日本作家似乎很擅长描写人物内心的纠结;很愿意描述人物内心不堪的想法,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变化过程。看着看着总会对主人公生出一种 “悲凉” 的感觉。是否一个人过于执着于内心的不堪及丑陋,更易于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果过于执着于过去,不论过去是成功或者失败,高光或者阴暗,都将成为一种包袱,人生之路也会因此停止。日本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见 “自杀情结” 的体现,见识不足,不知道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还是日本作家圈内的一种倾向。个人并不赞成这一消极的倾向,但是作为一面反省的 “镜子”,倒是可以让人意识到向前看,往前走的人生信条是多么正确。对比来说,中国上一代以 “路遥” 为代表的 “苦难文学” 中那种深陷艰苦境地而积极奋进的精神,更有力量,更加吸引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夏目漱石的很多小说主人公都是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经济上无忧无虑,学问上可以不受学界的约束,任意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当然他笔下不可能有如此美满的生活,或者说文人本身就不可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满。于是主人公往往在感情上出现问题。又因为自己的软弱和不作为,把事情搅得更一团糟。《此后》是这样,《心》也是这样。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主人公自身缺少面对冲突,面对矛盾的勇气。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