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岁月总能穿针引线
我在濠河书院翻开了这本纸质书,下午时间不多看了半截,回来拿手机一搜得到上有电子书,书很薄记录的都是小川系在德国的琐碎时光,展现了德国特有的生活肌理,平实有趣,越是贴近生活的人,观察越细腻,每个在异乡的人总归有乡愁,只不过经过时间洗礼慢慢学会了放下与和解。 “针脚哲学” 是对现实的深度思考,将日常琐事升华为存在主义,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日本和德国有着文化底色的不同,书中细致记录了周日歇业的城市规则 —— 超市紧闭、街道静默,这种强制性的 “留白” 制度,恰好映照出作者提倡的 “不持有生活哲学”。她在异乡坚持手作纳豆、用日本文化锅炖煮味噌汤,这些食材的复刻不仅是乡愁的慰藉,更成为缝合两种文明的丝线。都说小川系的作品是治愈系文学,在我看来母亲的唠叨也是爱,多么深刻的道理并不一定能使生活变得美好,去到异乡,第一个体会到的是对过往现实生活的反思,作者在柏林跳蚤市场淘到的昭和时期连衣裙,既是对童年缺失的物质补偿,更成为重构母女关系的象征物。当她把这件古董衣穿进德国咖啡馆时,完成的是两代女性跨越时空的和解仪式。我们总会被生活的意外扰动,哪怕是一只流浪狗也会打破一个独居作家的生活,当小狗咬坏珍贵的手稿时,她也终于醒悟:“生命需要不完美的针脚” 向生活和解也是成熟的标志,这跟年龄没有关系,我读到的不仅是柏林的秋日街景或日式料理食谱,更是一套重构生活的 “心灵针法”。小川糸用温润的笔触证明:在物质过剩的时代,幸福或许在于像修补旧衣般珍惜当下,在异国文化的经纬中,每个人都能织就独属自己的生命锦缎。这部作品的价值,恰如书中所言:“珍贵的记忆不需要相册承载,它早已被岁月的针脚缝进灵魂的里衬。” 合上书若有所思,真正的治愈不是回避伤痕,而是学会在裂缝中播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细腻的针脚,理出岁月的精致与静好这是一位旅德日本作家的一本生活随笔。我发现日本作家的文字有些共性,不知道是与日文的特点有关还是与日本人精致细腻的造物审美有关,反正我每次读他们的书都会觉得:明明用着很平实的文字,但却总能精准描绘出画面、传递出情感。很喜欢《岁月的针脚》这个书名。针脚,单看虽然不起眼,但却决定着整体效果是精致还是粗糙。《何须远行》这篇非常恬淡美好,让我有共鸣,在家或在一处生活久了,都会有这种感觉:一条街道上的各色店铺便可以满足生活所需,因为熟悉,所以还多出了人情味儿。在没有假期的日子,很适合在熟悉的场景中放松沉溺。作者提到了 “手写文字”,比如信,想起大学时还经常给朋友写信呢,“展信佳”,有多久没体会过了啊… … 我是非常喜欢手写的,我相信热爱文字的人都是如此,用笔亲自勾勒出一个个文字,将其编排成一段叙事,那种造物般的喜悦是科技所无法取代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向阳而生这本书毫无隐瞒地展露了小川糸心中岁月的针脚。这本书是一本治愈系散文作品,包含小川糸当受邀在《每日新闻》周日版上连载每周一次的散文,是小川糸旅居德国,在柏林生活的日常,以及对于往事的无限追忆。书写故事就像一针一线的缝纫。日本和德国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小川糸得出的答案就是余裕。两者的差别并不大,但她感觉德国比日本多出了这么一丝余裕。在德国不会被一味地刺激消费,每天都有抬头看看天空的余裕。德国和日本的对于物欲追求的不同。如果要排优先顺序,那就是住、食、衣,基本上这就是所有柏林人心中的顺序。日本是什么时候出现了 “顾客就是上帝” 的概念呢?付钱的人被捧上了天,拿钱的人必须像奴仆一样伺候着。本来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却变得提供服务的人时刻要担心接到投诉。时隔半年,小川糸回到了日本。对日本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为促进消费想尽了一切办法。仿佛要让所有人相信,如果不花钱就无法得到幸福。日本到处都充斥着物质和服务。德国和日本的对于周日的不同。“No Wi-Fi on weekend! 其实不仅柏林,整个德国甚至欧洲,一到星期日基本上所有店铺都会关门休息。德国的星期日,基本上就是跟朋友和家人静静度过的日子。星期日基本在家度过,调节身心,以便轻松愉快地迎接下一周的到来。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开到深夜的超市、在星期日依旧开门的百货商店和餐厅,这些确实非常方便。只是,在里面工作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就会失去星期日这个难得的休憩之日。圣诞节是跟家人安静度过的节日。德国的圣诞节格外安静。整座城市都包裹在静寂中,流淌着清新的空气。就像植物向阳而生,让心跳朝向光明那方的力量,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