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西方工业1.0时代
本书的起始年份定在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的 1648 年,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标志西班牙和奥地利哈特斯堡王朝(联盟包括波兰,立陶宛王国)的衰落,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反哈特斯堡王朝联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英国,俄国,德意志新教诸侯(普鲁士),意大利这些国家开始崛起),也开启了欧洲的争霸战,也就是法德奥(普鲁士)俄意的争霸,期间孤悬海外的英国秉承 “大陆均衡” 战略,不断在两方横跳,致使欧洲大陆不能统一,本书结束于拿破仑战败滑铁卢的 1815 年,接下来开启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时代。我最近在看译林出版书出版的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 合集,其中《中国人的德行》《中国人的气质》《本色中国人》《多面中国人》《变化中的中国人》是洋人传教士讲述百年前清朝末期中国的社会形态和中国人特点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看出前工业化时社会生产状态和生活方式,本书欧洲工业化 1648-1815 年 = 167 年,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1860 年开始推 167 年是 2028 年,这么对比就能体会时间的尺度。看传教士对中国清末社会的描述,最应该注意的是对文字(信息存储器)的对比,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从秦朝大一统,2 千年文言文承载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和社会管理体系,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五十年因为没有童子功,就是能说中国话交流无碍,但也难理解四书五经的道理,中国传统文言文这套信息存贮器,无法负载科学体系的信息量,汉文化圈开始办新学时,数理化都是直接用英文教课,直到 “五四” 后白话文不断进化完善,包括引进很多日本词汇,对照翻译西方的各种文献,形成了今天的中文系统。欧洲有印刷术和纸张后,知识(信息)的传播和迭代积累发生了飞跃,产生出牛顿等一批大师,首先建立了科学体系,知识的不断迭代和进化,是工业化的源动力,再加上激烈的战争这个催化剂,欧洲从新大陆(美洲)引进的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欧洲开始人口增长,奴隶贸易 +《棉花帝国》,珍妮纺纱机 + 瓦特蒸汽机让大英帝国进入工业 1.0 时代。欧洲历史书值得中国学者学习,中国历史书缺少对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介绍和记载,而本书有对不错的叙述。中华文明一直鼓励生育,而西方游牧民族会出现马尔萨斯式的焦虑,需要不断开拓和扩张。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6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顾衡讲好书28/50趁着 423,读完了下周要讲的书,应景儿的同时对于自己而言,也算是小小的惊喜。毕竟,抱着《七年战争》一周了都没啃完,又来这么一本 700 + 的。开读前脑壳是疼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这本书出奇地好读,读得 kucha kucha 的,两个晚上 7 个多小时就捋完了。现在合上书,寻思了下原因。应该主要归功于和作者比较契合的史观以及内容的编排方式吧。对于前者,就像作者自己以及导读里提及的。他跳脱出西方固有的史观,对西方文明进行了中肯的批评,但与此同时肯定了这个杂糅着不同经济、政治,乃至宗教、文化的体系自我更新的能力。对于后者,作者摆脱了时间的线索,而是将这段历史划分为 “生与死”,“权力”,“宗教与文化” 和 “战争与和平” 四个章节来行文的。这其中,有很多本季提到的老朋友(沟通、农业与乡村、宗教与教会,乃至刚结束的 “七年战争”),这也是提升阅读速度的原因所在吧。其中,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第七章以及第四部分都是很好的内容,可以适当放下脚步细细品读。不说了,睡觉。明天背上《七年战争》继续啃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