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7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穆斯林的葬礼

    人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临时的依附之所,活着只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是永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穆斯林的葬礼

      重读此书依然会热泪盈眶…… 书中以两条背景穿插讲述:一条以玉为题书写了韩子奇的一生。一条以月为题书写了韩新月的一生。中学时读过最早的版本,至今仍印象深刻,韩子奇临终前讲出他不是一个回回……!书中结尾:“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书真是难读

        这书真是难读,主要是情绪上的。每天看 20 分钟都要酝酿好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大学时期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阅读时情绪的波澜起伏记忆犹新,有着想读又不敢再读的惴惴不安。五星推荐,至少能了解穆斯林,还有坚韧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玉暖月圆人世间

            仿佛一直都有一个声音在耳畔响起,仿佛一直都有一幅画面在眼前浮现,仿佛一直都有一种情绪在心间萦绕,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许久以来给我的馈赠。相比较现在的孩童,或许并没有我们儿时的快乐。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广播就是更具有性价比的娱乐活动。也就是在那个单纯而富足的年代,《穆斯林的葬礼》带来莫名的冲击 —— 现在记忆深刻的正如韩子奇初与玉结缘时那种对玉文化的震惊,同样的,还有穆斯林丧葬文化带给我的震撼。若干年后的重读,很多记忆再次被唤起,虽然电子书的智能朗读赶不上当年的广播剧那么精彩,但自己仿佛置身在那记忆深处的老房子里,一家人正在吃午饭,碗筷碰撞偶尔发出的声音,就是在为陈旧收音机播放的故事间或的伴奏。和从前一样,自从新月罹患重病后,就不是那么忍心读下去,即便会相对理智的告诉自己,所有的悲欢离合只不过是人世间该有的平常样子,但还是难以抵挡文字背后深邃的情感。月有阴晴圆缺,玉殒香消总是难过,时代的跃迁碾压着每个阶层的人们,谁都是历史洪流的浪花水滴,谁也都是时代画卷下被遮盖的底色。感受传统手艺人的消亡,感受不得不接受的巨变,也许这会成为某个年龄段人们独有的共鸣。掩卷难寻藏书处,落笔不知作何图。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穆斯林的葬礼

                以 “玉 *” 书写了韩子奇的一生。以 “月 *” 书写了韩新月的一生。两条时间线,悲喜交加着蜿蜒前行,缓缓流淌出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六十年。或许是于云南人而言的我来说,回族人并不陌生,因为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四五个人是回族,聚餐的时候对餐馆有了新的要求。所以,读起来感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如同学一般站在韩新月的身边,静静地看着她,情绪随波动。葬礼后韩子奇的 “新生”,让我突然悟出了葬礼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种传承的感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楚

                  这是一部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带着悲剧的美感和忧伤!跨越民国战争与解放初期思想动乱的 60 余年。阴差阳错起起伏伏,意难平,夜难寐!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爱的长河涓涓细流带着希望与使命,如飞蛾扑火般奔向大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奇奇海市,缈缈蜃楼,一派佳境,却在浪头。 这是一部处处隐藏噬心的悲剧作品。是把美好的渴望与幻想在你面前撕碎,疯狂嘲笑着!心中那仅有的温存化为泡影只剩没有灵魂的躯壳游走人间苟且偷生!谁对?谁错? 有着坚定信仰的穆斯林,眼不观邪,口不道邪,耳不听邪,脑不思邪,一心敬主,完成善功。"无常" 后头朝北面朝西望着麦加 "克尔白"。他们对宗教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人间的不舍,是那样痴迷。这不仅仅是穆斯林权利,更是人生在世有着信仰和追求芸芸众生的向往!但愿每一个人的 "真主安拉" 能赐予神明力量去追求心中所爱!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学时就喜欢的一本书

                    真好,有了电子书了。这是上学的时候就喜欢的一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感叹那个时代,唏嘘那些感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情感厚重真挚,震撼人心!高中时第一次读,只体会到了新月离世的遗憾和痛苦,楚老师的执着和深情。二十多岁的时候再次读,理解了韩子奇为玉痴狂的一生。这次再读,终于理解了韩太太和姑妈。无论身处什么年代,为人妻母的喜怒哀乐好像都如出一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痴如醉的看完了,每个人物都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梁冰壁,梁壁玉,韩新月,楚雁潮,韩天星,韩子奇,每个人物的特点都被作者用文字描绘出来鲜明的角色形象。文学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勾勒出丑的,美的,却也没有对的错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没有第一次的痛哭流涕,也没有第一次的悸动,毕竟那时还是大学生,还没有体验到人间疾苦,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现在已经是 35 岁的人了,经历了生离死别,经历了人生无常,所以更能体会文中主人翁的情感,也能理解他们各自的选择,在生死面前,你富裕还是贫穷都是一样的,切行切珍惜吧!已经离开的永远怀念,还活着的好好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穆斯林的葬礼

                            罗曼罗兰说:“好人作恶,往往比恶人更决绝,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站在光里” 这部民族史诗像面照妖镜,让我们看清:以爱名义的伤害,以善为刃的杀戮,才是世间最痛的葬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明的阵痛

                              本书我读过一段很长时间,书中对于各种情感的故事常常让我内心共鸣发颤。比如:韩子奇在伦敦地下室摩挲玉器的情节,总让我在梅雨季节骨缝发酸。防空洞潮湿的墙壁渗着水珠,他借着摇曳的煤油灯,用体温焐着那些冰凉的玉牌。当一枚战国玉璧滚落水泥地,他竟条件反射般用手掌垫在下方,任由玉璧边缘割破掌心。血珠滴在饕餮纹上的瞬间,这个年过四十的男人突然发出幼兽般的呜咽 —— 玉没碎,可某些比玉更珍贵的东西早已在他选择携玉逃亡时碎裂了。这些文字的表达,让我感受到有血有肉、情感迸发的状态,很奇妙的发现文字竟然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新月临终前要求诵读《纳哈温》的场景,成为我心中最尖锐的文明碎片。这个熟读雪莱诗歌的北大女生,在氧气面罩下坚持用阿拉伯语念诵婚约经文。她浮肿的手指攥着楚雁潮送的诗集,书页间夹着的玉兰标本早已枯黄,却仍在翻动时发出脆响。最震撼的莫过于两场葬礼的蒙太奇。梁冰玉归国时撞见的穆斯林葬礼,素白尸布上的金线《古兰经》在风中翻卷,而三十年前她抱着私生女离开时,北平城墙下正飘满学生游行撕碎的英文报纸。多少代人的血泪与情感好像在不断的轮回,并且在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中,不断的重复着。其实,作为所谓的 “现代人”,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琢玉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砧板上,小心敲打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形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情,人爱

                                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独明月不再升起感伤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凄美爱情悲愤于梁君璧的爱恨交织赞美于梁冰玉的人格魅力焦急于韩子奇对玉和人的苦衷却难以说出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的强烈,爱的长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久违的好书

                                  又读完了一部经典。大约十年前,就有人推荐给我这本书,力荐的那种。不是特别爱书,于是,一直没有读起来。十年后,无意中看到别人书架上的这本,拾起翻阅,又遭力荐,遂搜索得到电子书,于是,便有了这欲罢不能的酣畅淋漓。之前其实有些算躲避?这书名,担心是有些纯粹的教义引导在里面?也必是有其他因素吧,这些不论了,因为,当下的我已经读完。文字很有感觉,现在想来是浓重的情感一气呵成写就的吧?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穆斯林的教徒啊,这个 “妈妈”,只是具有纯粹的教义信仰和理性吗?破坏了儿子的婚姻,伤害了妹妹的母女情感,“残害” 了鲜活的青春,多么美好的人儿啊。可这不只是个人局限,时代和信仰的局限性造就的吧。。。索性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感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狂涛巨浪的心情

                                    无比精彩,无比震撼,感人肺腑的爱情,无比动人的亲情,内心的一次洗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隔三十年

                                      时隔三十年,再一次重读这本书。大学时光就在眼前,而不觉两鬓已斑。虽说经历了时间的洗练,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情绪波动,情感张扬,但字里行间,触动内心柔软的依然不少。早已过了谈论爱情的年龄,但仍被书中的爱情所打动,不得不重新思考爱情是什么这个亘古的问题。读书就是这样,除了可以同主人公一起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更可以反观自己的人生,寻找慢慢遗忘的人生本意。人生就是一场经历,更是一场修行。如果不可能重新来过,那就认真经历,认真修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和玉

                                        第一次看这本书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应该是大学刚毕业吧,前几天在家还找出来了,是一个盗版的,但只记得看过,不记得了具体的内容,今日重读,概慨万千,看到新月生命最后一段旅程时,把我一大男人弄得眼眶湿润。三代人,围绕着各自的爱,各自的追寻,在追求,但现实并不如愿也不如意,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应该才是生活的样子。痛苦的时候要隐忍,要坚持;该爱的时候要大胆,要坚定不移去追求自己要的东西,结果交给上天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久弥新

                                          初次读本书还是在大学期间,那时人生才刚刚开了一道缝,未来有太多的光还未照进来。年青的自己也希冀自己也能拥有那样炙热的爱情… 可没经历书中人物的苦又怎知那爱情中不仅有甜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