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玉暖月圆人世间
仿佛一直都有一个声音在耳畔响起,仿佛一直都有一幅画面在眼前浮现,仿佛一直都有一种情绪在心间萦绕,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许久以来给我的馈赠。相比较现在的孩童,或许并没有我们儿时的快乐。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广播就是更具有性价比的娱乐活动。也就是在那个单纯而富足的年代,《穆斯林的葬礼》带来莫名的冲击 —— 现在记忆深刻的正如韩子奇初与玉结缘时那种对玉文化的震惊,同样的,还有穆斯林丧葬文化带给我的震撼。若干年后的重读,很多记忆再次被唤起,虽然电子书的智能朗读赶不上当年的广播剧那么精彩,但自己仿佛置身在那记忆深处的老房子里,一家人正在吃午饭,碗筷碰撞偶尔发出的声音,就是在为陈旧收音机播放的故事间或的伴奏。和从前一样,自从新月罹患重病后,就不是那么忍心读下去,即便会相对理智的告诉自己,所有的悲欢离合只不过是人世间该有的平常样子,但还是难以抵挡文字背后深邃的情感。月有阴晴圆缺,玉殒香消总是难过,时代的跃迁碾压着每个阶层的人们,谁都是历史洪流的浪花水滴,谁也都是时代画卷下被遮盖的底色。感受传统手艺人的消亡,感受不得不接受的巨变,也许这会成为某个年龄段人们独有的共鸣。掩卷难寻藏书处,落笔不知作何图。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楚这是一部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带着悲剧的美感和忧伤!跨越民国战争与解放初期思想动乱的 60 余年。阴差阳错起起伏伏,意难平,夜难寐!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爱的长河涓涓细流带着希望与使命,如飞蛾扑火般奔向大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奇奇海市,缈缈蜃楼,一派佳境,却在浪头。 这是一部处处隐藏噬心的悲剧作品。是把美好的渴望与幻想在你面前撕碎,疯狂嘲笑着!心中那仅有的温存化为泡影只剩没有灵魂的躯壳游走人间苟且偷生!谁对?谁错? 有着坚定信仰的穆斯林,眼不观邪,口不道邪,耳不听邪,脑不思邪,一心敬主,完成善功。"无常" 后头朝北面朝西望着麦加 "克尔白"。他们对宗教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人间的不舍,是那样痴迷。这不仅仅是穆斯林权利,更是人生在世有着信仰和追求芸芸众生的向往!但愿每一个人的 "真主安拉" 能赐予神明力量去追求心中所爱!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明的阵痛本书我读过一段很长时间,书中对于各种情感的故事常常让我内心共鸣发颤。比如:韩子奇在伦敦地下室摩挲玉器的情节,总让我在梅雨季节骨缝发酸。防空洞潮湿的墙壁渗着水珠,他借着摇曳的煤油灯,用体温焐着那些冰凉的玉牌。当一枚战国玉璧滚落水泥地,他竟条件反射般用手掌垫在下方,任由玉璧边缘割破掌心。血珠滴在饕餮纹上的瞬间,这个年过四十的男人突然发出幼兽般的呜咽 —— 玉没碎,可某些比玉更珍贵的东西早已在他选择携玉逃亡时碎裂了。这些文字的表达,让我感受到有血有肉、情感迸发的状态,很奇妙的发现文字竟然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新月临终前要求诵读《纳哈温》的场景,成为我心中最尖锐的文明碎片。这个熟读雪莱诗歌的北大女生,在氧气面罩下坚持用阿拉伯语念诵婚约经文。她浮肿的手指攥着楚雁潮送的诗集,书页间夹着的玉兰标本早已枯黄,却仍在翻动时发出脆响。最震撼的莫过于两场葬礼的蒙太奇。梁冰玉归国时撞见的穆斯林葬礼,素白尸布上的金线《古兰经》在风中翻卷,而三十年前她抱着私生女离开时,北平城墙下正飘满学生游行撕碎的英文报纸。多少代人的血泪与情感好像在不断的轮回,并且在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中,不断的重复着。其实,作为所谓的 “现代人”,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琢玉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砧板上,小心敲打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形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久违的好书又读完了一部经典。大约十年前,就有人推荐给我这本书,力荐的那种。不是特别爱书,于是,一直没有读起来。十年后,无意中看到别人书架上的这本,拾起翻阅,又遭力荐,遂搜索得到电子书,于是,便有了这欲罢不能的酣畅淋漓。之前其实有些算躲避?这书名,担心是有些纯粹的教义引导在里面?也必是有其他因素吧,这些不论了,因为,当下的我已经读完。文字很有感觉,现在想来是浓重的情感一气呵成写就的吧?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穆斯林的教徒啊,这个 “妈妈”,只是具有纯粹的教义信仰和理性吗?破坏了儿子的婚姻,伤害了妹妹的母女情感,“残害” 了鲜活的青春,多么美好的人儿啊。可这不只是个人局限,时代和信仰的局限性造就的吧。。。索性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感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