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英帝国的《边城》

    乔治・奥威尔,这位英国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缅甸殖民地历史画卷。本书《缅甸岁月》以他在年轻时担任缅甸殖民地警察五年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刻画出了当时在缅甸的殖民者、当地买办和普通民众传神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的《边城》与奥威尔的这部作品在同一时期出版,两者都以主流外的异域风情的视角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但是从写作技巧和文字运用的角度来看,奥威尔的作品无疑更为出色。毕竟,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大英是开创者并已经有了百年积淀。 缅甸和印度接壤,当年同属英国海外最大的殖民地,纵观其百年发展历程,那些自诩 “殖民有功” 之人,或许应该反思一番了。东南亚诸国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印尼和马来西亚得益于伊斯兰教义,实现了民族统一与平等。泰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及汉文化的熏陶并侥幸没有被殖民。然而,缅甸和菲律宾的相对落后,与殖民地的历史遗留的种族和阶级不平等不无关系,战前和战后,菲律宾和缅甸因为地理位置,可是东南亚最早发展和繁华的区域,而柬埔寨,老挝和越南还经历了长年残酷的战争,但目前眼见比菲律宾和缅甸发展迅速,CP 的民族解放运动,致使摆脱殖民宗主国控制,国家真正独立,民族平等和全民普及教育,为迎接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30 年前新加坡吸引大陆移民,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人也不好管理了,我原来公司 20 年前开始雇佣缅甸的华人,他们普遍受英文教育,缺乏中国人的平等意识,比较好管理。本书最传神立体的描述的是社会阶层和种族的不平等,主角对当地人的同情被视为另类,英国殖民者再如何落魄也高人一等,而缅甸当地精英的奋斗目标就是能跻身白人俱乐部,得到白人的认可,当地年轻人的暴动也因为缺乏组织,听到枪声一哄而散。在此更深的体会教员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阶级平等,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就是矫枉过正也要强调民族和阶级的平等,看前几年浮起的海派买办嘴脸,各种的跪式服务,强调 “人民的服务员” 并不是口号。在海外,华人以其勤劳刻苦的品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然而,他们也常常被贴上 “东方犹太” 的标签,这是由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于与其他种族通婚和融合的不习惯。这种特性使得在某些情况下被视为异类,任何针对种族的偏见和歧视都可能带来惨痛的后果。展望未来,中国企业出海亚非拉市场时,平等包容的思想将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基石。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打破种族隔阂,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共处的世界。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法走出 就不再前行吗?

      🍀对于奥威尔,大家可能更了解他的《1984》和《动物庄园》。这部作品在探讨人内心的旅程中,值得阅读。🍀在《1984》当中,他是冷酷的旁观者的形象,但是在《缅甸岁月》中,他好像把自己揉入到了男主角的内心。那种在殖民地,孤独寂寞痛苦的生存状态一览无遗。🍀男主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父母去世,姐姐们都各自成家,这个世界就像只有他一个人,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一个来到殖民地的白人少女,但当他的求爱被少女无情的拒绝后,他居然选择了自杀。🍀故事居然是以男主角的死而告终我们想过他可以走出这里的千万条途径,我们没有想到最后的这条路,他居然选择了不再前行。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望上世纪,人种的不平等恍如异类

        用物质财富驱使的人奴役人,导致了精神上的 “绅士” 阶层诞生,久而久之便有了生而不平等。社会分工可能也得益于这种阶级分层吧?《美丽新世界》就是这样的产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异乡人必备

          2022 年小麻利的读书计划【剧透提示】
          1,这是一个悲伤的异乡故事,发生在缅甸。我去过一次,待了 20 多天。出生英国的主人公这里生活了一辈子。2,故事前半段在挥洒政治,后半段在宠溺爱情,最后在希望的绝望中带读者奔向毁灭。3,小说前五章对专制、殖民、统治、性别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应。专制核心是军队,殖民不是教化是在污染文化,统治者都是虚伪的,而女人的作用不过是来衬托孤独感的工具。4,书中涉及了大量身份认同的讨论,我的理解是,主人公最后的自杀是一种身份被抛弃的无地自容。白人身份的不认同,统治者身份的不认同,情人身份的厌恶,朋友身份的无能为力,最后的救命稻草 —— 丈夫身份的被遗弃,促成了自我毁灭。5,因为怀念缅甸日子,所以选择这本小说,知道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觉得乔治当时应该是个忧伤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充满希望,却也被无法遏制的失望袭击。6,比起小说,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是半自传或者纪实,真实大于虚拟,因此,读书时的情感被释放得彻底,却也四分五裂。对,就是这种阅读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事不算精彩但很写实,能感受到奥威尔想要表达的那种认清帝国主义压迫的本质后,试图做出改变,但又囿于自身处境不知道如何反抗的纠结,尤其是看到被压迫群体自身内部还麻木不仁,自相攻讦只为了讨好压迫者甚至成为压迫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