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5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奥勒留是罗马的一个皇帝。公元 2 世纪,他写了《沉思录》。这本书薄薄的,大概也就一两万字,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少有这样的皇帝。一提起皇帝,大家都觉得他首先是个政治家,是个统治者,甚至是个独裁者。中国的皇帝有两类, 一类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比如秦始皇、雍正帝;另一类成天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奥勒留与这两类皇帝都不同,他有一种哲学家的味道,因此有人称他为哲学王。《沉思录》里谈到了很多他对人生的想法,他的地位很特殊,但他像一个哲学家那样宏观地观察人生和世界。他抒发了很多感慨,比如人们在那儿拼命地追名求利,可人还是会死,周围的人最终一个一个死去。每当有人死去,他都会感慨一番,感叹生命的短暂,感叹人生的空无。我觉得从这本书来看,他就像一个生命哲学家。哲学家有不同的类型,像黑格尔那类哲学家会构筑一套认识论或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奥勒留不是那样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属于生命哲学,谈的是他对生命的想法和体验,非常能够打动人心。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生命哲学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 我就开始倾心于 "怎样度过生命"" 怎样看待生命 ""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 一类的问题,总是在想这些问题。当你总是在想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注意到曾经用心思考和回答过这些问题的先哲,就会不知不觉关注他们的书。《沉思录》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奥勒留从他自己的生命感触出发,对人生进行了超越皇帝身份的思考。他从日常的世俗政务中跳出来,用宏观视角来俯瞰生命。除此之外,他还讲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有一次他讲到:要尽量少做事,只做必须做的事。我觉得这个想法跟现代人的工作哲学是大相径庭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 你这一辈子要尽量多做事儿,要努力,要勤奋,要一刻不停地去工作学习,把所有的时间都填满。这样你才能够在生命中有所建树,你才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你才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你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人物。这是很多人对生命的看法。奥勒留为什么说要尽量少做事,只做必须做的事呢?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呢?哲学家福柯也说过类似的话: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是可耻的。其实我也喜欢引用了奥勒留的话,引用福柯的话,说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是可耻的,大家都很惊讶。"的确,这跟我们一向所接受的人生观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只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工作是可耻的,如果他的工作没做好是可耻的,从没听说过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是可耻的。隐居山林的梭罗也是这么做的,他不去工作就业,一个人跑到瓦尔登湖边,在那儿自耕自食两年,这使得他自己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跟自然在一起。如果你的人生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生命去谋生,你就没有时间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宁静了。叔本华有一次也讲过这样一个道理,我把它称为人生的钟摆理论:人在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你必须得去特别辛苦地挣钱,养家糊口,于是你就很痛苦。一旦所有的需求都满足以后,人就变得无聊,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当中摆来摆去。叔本华的人生钟摆论与奥勒留的结论相似:如果你不得不把很多的时间花在谋生上面,你的生命是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可耻的, 你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我在自己的生命中领会到了奥勒留这种尽量少做事的想法,那就是花尽可能短的时间使自己摆脱谋生的需求,腾出时间,腾出生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能够满足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的事情,去享受你的人生,去享受你的生命。奥勒留的《沉思录》里面都是这样的思想和话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比较彻底的思索,是真诚地、勇敢地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态度。我记得年轻的时候,关于" 应当直面惨淡人生 " 这个想法最早是从鲁迅的书里看到的:真的猛士应当直面惨淡的人生。当时我岁数太小,眼前还是一片花红柳绿蓝天白云,不明白人生为什么会是惨淡的,也根本想不到人生能够是这个样子的。但当人有了一定的阅历以后,就会明白人生真的是非常惨淡的,人需要有强大的勇气来直面这种生活。从宏观上看,生命是如此短暂,满打满算只有三万多天。生命又是偶然的。你生到这个世界是偶然的,这是存在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你要是真敢面对生命是偶然的这一点,真敢承认这一点,你就不得不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人生归根结底是没有意义的。你就像一粒宇宙尘埃,很偶然地落到了这个世界上。人就活这么短短的一段时间,生命能有什么意义呢?我想,一个真正参透的人,一定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敢于面对人生的无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参透。其实我喜欢奥勒留的《沉思录》,就因为它是一种参透。奥勒留把人生参透了。在参透之后,人才能获得自由,才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一生浑浑噩噩地去做那些不得不去做的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Know Thyself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一本哲学笔记,核心内容是与自己进行的对话和反思,目的是让自己过正确的生活,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奥勒留斯多亚学派的 “自然” 和老子说的 “道法自然” 有异曲同工之妙,宇宙万物都是和谐而必然的,理性告诉我们人都具有社会性,要和其他人共同生活,和谐相处,那些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品质,就是德性,就是我们作为人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构成了幸福生活的内容。而回归内心就意味着,我们要始终关注自己的所思所行,而不要过分在意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知道善恶,不应憎恨和伤害对方,而是应该善待他们。对于坏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像他那样做事,而善行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奖赏。我们作为人,要过合乎自然与理性的生活,把道德义务看作实现幸福的唯一要素,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善待他人,充分发挥自己在世界上的作用。书读完了,很多很多部分还是一知半解,还需要常常审视回顾自己,《沉思录》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阳底下没有新事

        德行比知识更为重要,相信品格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地修正自己的缺点,用开放的心态学习更多知识点,知识能使自己的修养和灵魂升华,才能够结出德行的果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是公元 2 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在流传史上,也曾是长期尘封。在经历了一千多年近乎湮没无闻的岁月之后,它又突然在现代世界广泛地流传开来。这是否说明:现代人的心灵比起中世纪人的心灵来,更容易,或者毋宁说更需要感受其心灵的低语?一些人可能由 “神” 退向它,而还有一些人则可能由它走向 “神”。人对生死的探索确实可能导致其走向宗教,以寻求对生命和死亡的更深层次理解和精神支持。挺神奇的 为什么  基督教在公元 4 世纪末开始流行‌。具体来说,基督教在 1 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并在 4 世纪末被罗马皇帝确定为国教,从而促进了其广泛传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考

            我家里好像有两本《沉思录》,一本是很久以前买的红色封面版本(何怀宏译),另外一本是梁实秋版。听说这个书叫床头书,以前一直没有明白,看完之后确实觉得适合放在床头。文章内容是一条一条,类似语录式。不像读一般文学作品一样有显性在外逻辑,没在逻辑当然有。一次看下来完全记不住(可能是我记忆力差和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我认为本书的阅读方式通读一次后适合放在床头,随手拿起就看一条,看完就带着这一条去睡觉,也许你想明白了这一条就是你的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沉思录

              1、记住在任何可能使你烦恼的场合都采用这一原则:即这并非是一个不幸,而高贵地忍受它却是一个幸运。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我觉得不是忍受吧,没有人一生顺遂,总会遇到不幸的事情,痛苦的事情,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经历。经历不是坏事,会让你成长。想起听得到头条珍珠的例子,珍珠是蚌类生物收到砂粒、寄生虫等异物侵入后,分泌珍珠质,一层一层把异物包裹起来形成的。每一颗美丽的珍珠,其实都是蚌包裹好的痛苦与刺激。对于生命中那些你不喜欢,但不得不承受的东西,建立一个习惯来包裹它,久而久之,也许你会得到一串生活的珍珠。2、注意区分两种事情:一种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一种是不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许多事情,例如,个人的失意、痛苦、疾病、死亡,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等等,这些往往并不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所有对我发生的事情都是符合宇宙理性的,我必须欣然接纳它们。我也可以做在我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就是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这是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止我的,谁也不能强迫我做坏事 。对于我力量范围之类的事情,我按照我的本性去做。对于力量范围之外的,不可控的,那就不管它,接纳他。有些事情由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促成,与其耗费心力阻止或挽回这些事情,想这些事,还不如多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很多事过了就是过了。3、在任何场合和时候,这些都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的:虔诚地默认你现在的条件;公正地对待你周围的人;努力地完善你现在的思想技艺,未经好好考察不让任何东西潜入思想之中。因为心灵通过脸容表现的理智和合宜,也应当体现在整个身体之中。   4、不让任何恶、任何欲望或纷扰进入我的灵魂,现在这是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而通过观察所有事情我看见了它们的本性是什么,我运用每一事物都是根据其价值。—— 牢记这一来自你本性的力量。5、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活在当下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但很难。有时候还是会焦虑,无法全然的活在当下。继续在思想上意识上不断强化,慢慢渗透到灵魂。 6、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思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当你有这种思想时,你就丧失了做别的事情的机会。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做,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争论什么,注意所有这些事情将使我们忽略了观察我们自己的支配力量。好奇可以保留,对世界还是要保有好奇。人生苦短,留着时间多想想自己,把自己想明白就不错了。别在别人身上特别是不重要的人身上浪费时间。7、你管别人是怎样看你呢,只要你将以你的本性所欲的这种方式度过你的余生你就是满足的。别人怎么看你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你,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样就够了。8、如果有神告诉你,你将明天死去,或肯定在后天死去,你将不会太关心是否是明天还是后天,除非你确实是精神极其贫乏,因为这差别是多么微小啊!所以,不要把按你能提出的许多年时间后死去而非明天死去看成什么大事。明天死去和许多年后死去的差别还是蛮大的哈,挺大一个事。真正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是感觉不到的,所以不用害怕死亡。 9、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奥勒留作为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帝国的真正的哲学家皇帝,并没有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强加于社会,他个人的最高精神追求甚至不为这个社会所知,他对社会上的人们只是尽力履行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职责 —— 但并不包括安排和规定他们的精神价值追求的 “职责”。他并不去仔细地分辨神灵是一还是多、是人格的还是非人格的,也不去过多地探讨神与人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只是大致地满足于他们感觉到的自然界的神意和人身上的神性,而这种神性其实也是一种普遍的理性。但是,他也绝不否定神的存在,以及某种天意与人的德行的必然联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人都该读一读的书。

                  借鉴吴军老师对沉思录的三维度评价。自己读了两个版本的沉思录。给我最重要的启发是,人要以出世的态度入世,这样往往就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悲伤和愤怒;敬畏你心中的神明,全身心的去做好你自己该做好的事情。Progressbut no perfection.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以前对斯多葛学派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只知道有斯多葛这个学派。原来心理学经常提到的 “人生的许多困境或不如意,不在于这件事情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 和斯多葛学派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突然有了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家说,如果你愿意宁静,那就请从事很少的事情。但是想一想是否这样说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动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并且像所要求的那样做。因为这不仅带来由于做事适当而产生的宁静,而且带来由于做很少的事而产生的宁静。因为我们所说和所做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必要的,一个人如果取消它们,他将有更多的闲暇和较少的不适。因而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一个人不仅应该取消不必要的行为,而且应该丢弃不必要的思想,这样,无聊的行为就不会跟着来了。4-25 试着如何使善良的人的生活适应于你,即这样的人的生活:他满足于他从整体中得到的一份,满足于他自己的公正行为和仁爱品质。4-26 你见过那些事情吗?也要注意观察一下事情的另一面。不要扰乱你自己。要使你十分单纯。有什么人对你行恶吗?那他也是对他自己行恶。有什么事对你发生吗?好,那亘古以来就从宇宙中发生的一切是分配给你和为你纺织的。总之,你的生命是短促的。你必须借助理智和正义而专注于利用现在,在你的放松中保持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同角色,各有精彩

                        一个人在社会上会扮演各种角色,各种角色之间肯定会 “串台”,如何在不同角色都出彩,非常难,但如果内心笃定,并坚持下去,相信结果不会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而在磨炼精神方面,奥勒留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它有一种使我们的心灵沉静奋发的力量,能使我们的行为坚定有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后每天也要跟自己说说话,想想有什么是值得跟自己说的,有什么是要叮嘱自己的,有什么是需要反思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常读常新

                              奥勒留的思想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天地精神、儒家的普遍义务感、墨家的节俭刻苦和法家的严峻刚硬。他也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这些流派的特点,有自己的在西方思想中的传承。他更强调德行的自我坚持,既不像儒家相当执着地追求社会政治方面的理想,又不像道家追求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自由或超越。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也一定还会有人去读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磨练

                                人的精神总是天马行空,把它收住,并且加以引导,会活得更明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遗憾的是这把年纪才知道斯多葛主义,才找到一种灵魂归属的感觉。这本沉思录目前虽然只是粗粗读了一遍,但我想这大概是斯多葛主义者的圣经,是值得诵读的经典,我想要继续诵读和抄写,以找到心灵的平静。这就开始启动这一项目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领兵打仗的间隙,为自己写作的哲学札记,目的是不断反思自己,让自己过正确的人生。奥勒留用自省的笔调和精彩的意象,将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核心观点论述得感人至深,他完美诠释了如何 “回归内心的城堡”,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而时习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40页的书,前言就40页是不是过分了

                                        有种书是可以轻松读的,随时拿起和放下,随便翻开一页读两分钟也可以。《沉思录》就是这种,这种读法倒是符合它的写法,因为它本身就是奥勒留在鞍马劳顿期间写的碎片文字,给人感觉像鸡汤,但奥勒留当时面对的是战乱和天灾,没有一个字指责别人,怪罪外界,而是把面对的问题回归到自己的理性去解决,这种决绝和勇气令我敬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两天听完了这本书

                                          抽时间精读,结合道德经应该有更大的收获。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