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经历的模式

    每日一书:《洞察人性》。人性是复杂的,不要轻言善恶。一个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原因和人生目标的影响,而个体的行为模式要追溯到他在童年时期形成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阿德勒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为经历赋予的意义。所以,我们只须看见过往,而无须与过往纠缠。我们第一个重大发现是:决定一个人精神生活结构的基本要素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其实这个结论本身算不上什么重大发现,不同时代的伟大思想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将一个人已知的童年经验、印象、观点与其长大后的心理现象加以结合,建构出一套明确、连续的心理发展模式。如果要改变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就必须将研究重心放在他的童年经验上。此外,能不能顺利改变一个人成年后的种种经历和他对这些经历的印象并非重点。重要的是要找出患者最根本的行为模式。只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能看出他基本的人格特征,从而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所有的内心活动都是在为将来的某种处境做准备。在我们的心灵中,除了一股朝着某个特定目标前进的力量之外,别无他物。因此,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类心灵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的。正是因为人类有群居的本能,才发展出强大的心灵来抵御严酷的环境,而心灵本质上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达尔文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弱小的动物都不会独居。我们不得不将人类归为弱小的动物,因为人的身体不够强大,无法独自在自然中存活下去。在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人只有在特别有利的环境中才能生存下去。而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有利环境的,恰恰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必需品,因为只有合作和劳动分工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集体的一分子,才能使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人类只能算是一种低等生物,因而人的意识中总是萦绕着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刺激下,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开发出一种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自然,将生命中的不利因素剔除或将不利因素的影响减至最低的方法和技能。再一次使我们注意到,只有确定了某个目标,心灵才能得以发展。在人类文明中,这个目标就是得到社会认同并力争出人头地。个体不会一直只追求平庸的目标,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始终需要人们不断地做出自我评价,这会激起人们追求优越并在竞争中获胜的强烈愿望。不同的人类文明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都相信存在天堂。这一信念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相信所有的困难在未来都将迎刃而解。此外,灵魂不灭或灵魂转世等认识也充分表明人们确实相信灵魂有朝一日能够获得重生。专注是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人类最显著的一项天赋。总而言之,梦不但表明做梦者在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某个人生问题,也表明他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划分男性性格特征和女性性格特征这一做法本身是毫无根据的。我们看到不论是男性性格还是女性性格,当中都有对权力的追求。要想让人真心诚意地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让两性关系真正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那就要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在两性关系中一个人依附于另一个人,犹如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屈从于另一个国家,可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永远屈居人下。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伴侣的性别角色,这样才不会给伴侣造成困扰。倘若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如何鼓励儿童争当第一,最先造成的后果便是儿童会变得只顾自己,成天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这类儿童的内心深藏着对同伴的羡慕、嫉妒、恨,生怕别人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他们就像加速器,拼命要超过其他人;或者说他们像是马拉松赛跑者,心中充满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是其对他人的看法、和他人握手时的礼仪、谈吐气质等外在表现,都能体现其社会感的强弱。有一种动机存在于所有爱慕虚荣者的身上,那就是他们通常都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一生都无法达成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就是比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厉害,这也是他们的无力感造成的结果。孩子之所以会养成不文明的坏习惯,目的都是引起身边大人的关注。孩子还会借助这种方法,向大人表明自己想扮演重要角色或者自己非常脆弱无助。我们将情绪理解为一种具有明确时间界限的心理活动。情感并非神秘莫测或难以解释,它们产生于与个体既定的人生态度和即将做出的行为相适应的地方。人之所以会产生情感,是因为要改善当下的处境。情感是个体身上出现的那种强化过的、更加激烈的心理活动,出现在那些为了达成目标已经采取很多方法或者已经对达成目标失去信心的人身上。人类的精神源自一种兼备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物质。它的发展受社会影响的制约。一方面,自身机体的各种需求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这是精神的发展背景,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和发展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性是复杂的 不要轻言善恶

      阿德勒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为经历赋予的意义。所以,我们只须看见过往,而无须与过往纠缠。其实,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他人的了解程度。可以这么说,理解他人是社会关系的基础。阿德勒在前面提到过,个体的生活方式不会改变。这一点许多人似乎难以理解,因为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经历会改变其对生活的态度。但别忘了,同样的经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即使有两个人经历相同的事,他们也不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只要一个人能不断探索自己的心灵,保持内省,并不断反思自己生活的目的,那么随着他经历越来越多不同的事情,其观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意志并不是自由的。的确如此,一旦人的意志纠缠或绑定在某个目标上,必然就会受到束缚。此外,由于这个目标也受制于人与宇宙、动物以及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心灵有时候看上去仿佛是受某些严格的法则限制一样。不过,假如一个人不承认自己与社会有任何关系,并且抗拒一切社会关系,或者拒绝适应现实生活,那么对他来说,所有这些看似真实存在的法则便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由他的新目标所决定的新法则。同样,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到迷茫,企图剪断自己对同类的感情时,那么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也就无法约束他了。  最后说个我自己的一点小感觉,这毕竟是一本出版于 1918 年的书。在一百多年前的大环境下,阿德勒在写作研究方面,估计会有许多的限制制约他。所以他在书中将多处现象的最终解释权归于上帝所有,比如说女性在青春期的思想成熟竟然要感谢上帝…… 这类的叙述放在现代,从一个坚定的科学唯物主义者的视角,或至少从科学的视角来看,都是很难使人信服接受的。看来毕竟还是有些难受…… 这应该算是没事找点碴,瞎扯一下。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识自己的一本书

        洞察人性之前,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先结识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人世间经历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人际关系和外部世界。没有两个人的经历完全相同,即使是性格特征相似的人也用有不同的宽度和广度。学习洞察人性的知识,了解不同性格特征的特点,也让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能够自我警醒,约束一些不良行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更多的人受益,也希望家长或者老师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能够培养出健康性格的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洞察人性》:怎样洞察人性

          这些著作改造了弗洛伊德学说,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洞察人性》首次出版于 1918 年,深受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这本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阐述个体心理学知识的著作之一,既是权威的心理学学术著作,也是浅显易懂的科普读本。本书的篇幅适中,分为 “人类的行为” 和 “性格科学” 两大部分。其中有大量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把作者的心理学理论像讲故事一样分析得清楚、明白,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自己的内心被一层层剥开。
          1、什么是人性?
          每个人都务必要跟自己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对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一如之前探讨的,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必须承担一项基本任务,即与环境相适应,追求安全感。2、什么是性格?性格指在极力跟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个人展现出的一种独有的风格。作为一种社会概念,性格只存在于个人与其处境对彼此的作用中。作为一种心灵现象与态度,性格是个人在跟自己的处境发生关联时,展现出的禀性与涵养。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性格还是个人发展社会感、追逐优越感的依据。3、怎么洞察人性?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 了解 TA 的处境行为习惯包括解决问题的应对模式、梦想、情绪表现,一个人的处境包含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阿德勒的心理学的核心假设:1、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童年的经历不具有决定性,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2、人的发展遵循进化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性格和行为是和环境互动的结果,改变行为从改变自己的目标开始。3、人的理想价值,在于社会利益个体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是社会环境,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在社会合作中为人类创造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洞察人性,从这本书开始。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42 本《洞察人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诸多隔阂,导致大多数人对人性都不甚了解。以前,人类的生活不像今日这般疏离。如今,自小我们就很少与他人接触,家庭将我们与外界隔离了。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难以产生密切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对科学研究与理解人性相当重要。人与人之间因为缺乏交流,常常容易产生敌意。我们总是会对别人做出错误的行为,对他人的判断也经常出现偏差,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人性。我们必须能够感同身受、融入其中,经历他们的欢喜与悲伤。这就好比优秀的画家在画人像时,画得出人的轮廓,也画得出人的内心。人性研究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有着多种表现手法,且与其他各类艺术关系密切,并且能为其他艺术所用。尤其是对诗与文学来说,人性研究显得更加重要。人性研究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也就是说,人性研究必须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更健康、更成熟的发展。人们所有的经验必定与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相互吻合。众所周知,自己的经验自己创造。我们会经历哪些事,用什么态度面对,都取决于自己。通过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经验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只要一个人能不断探索自己的心灵,保持内省,并不断反思自己生活的目的,那么随着他经历越来越多不同的事情,他的观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此时,因果定律变得完全不同。只要一个人能找到行动的动力,能主导自己的内心,那么他对自己的认知就会愈发清晰而深刻。如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再也不会逃避生活和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运动和精神生活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由此而来。因而,在精神生活的演变进程中,必须将一切与运动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在遇到任何由于位置变化带来的困难时,都需要运用精神力量去累积经验、存储记忆、预测未来,这样才能使生命体更适应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明确一个观点:精神生活的发展离不开运动,且精神所能成就的一切发展和进步都取决于生命体的自由运动。精神生活最显著的一个倾向就是,它的所有活动都指向一个目标。由此可见,人的精神绝不是一个静止的整体,而是一个包含了多种行动力的集合体。这些行动力由同一个原因所引发,也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事实上,人的精神之所以有特定的目标,是因为要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都蕴藏着这样一个目标,正是这个目标牵动并指引着我们的一切活动。假如一个人拥有这样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任何心理倾向都会在某种外在力量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追求这一目标,就好像有一条无形的自然法则在支配他、指引他。诚然,世界上确实存在能够支配精神的法则,但那都是一些人为的法则。当一个人相信环境决定一切或者境遇不可改变时,那就只能说明这个人是在自欺欺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指向特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取决于他儿时的成长环境给他留下的影响和印象。理想状态,也即这个目标一般在孩子刚生下来的那几个月就形成了。甚至在这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对周遭环境有感觉,这些感觉会唤起他们愉悦或不适的反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洞察人性,与世界更好的相处

              与那些 “提高情商” 的书相比,更为完整地认识人性中的各种特性。相同的动机可能对应不同的行为,同一个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了解人性,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教育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再看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洞察人性,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

                  人类的精神源自一种兼备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物质。它的发展受社会影响的制约。一方面,自身机体的各种需求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这是精神的发展背景,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和发展的。我们已经深入分析了精神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对感知、回忆、情绪以及思维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还对性格和情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我们也已指出,所有以上现象都是由看不见的纽带联系起来的。这些现象一方面服从于社会生活法则,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人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的影响,因此它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独一无二的形式。我们还指出,个体对优越感的追求,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社会感修正后,产生了许多具体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并不是遗传而来的,而是经发展得来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出发点是帮助精神成长,并衍生出一种有意或无意地指引人们前行的镶嵌式模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的书,让我们得以对人性和人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洞察人性,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所以人的行为,性格,情感与情绪的形成,都是有根源的。在复杂的大环境下,想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能兼顾且正确的引导孩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太重要了,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总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缺少社会责任感、自私、情绪不稳定、焦躁易怒、等等的成年人,这些和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也许我们应该去同情这些有某种心理缺陷的人们,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纵容他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有些地方感觉理解起来不太容易,但整体来说还是一本很经典的好书,对于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很有裨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洞察人性

                          人类的精神源自一种兼备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遗传性物质。它的发展受社会影响的制约。一方面,自身机体的各种需求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这是精神的发展背景,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和发展的。我们已经深入分析了精神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对感知、回忆、情绪以及思维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最后还对性格和情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我们也已指出,所有以上现象都是由看不见的纽带联系起来的。这些现象一方面服从于社会生活法则,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人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的影响,因此它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独一无二的形式。我们还指出,个体对优越感的追求,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社会感修正后,产生了许多具体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并不是遗传而来的,而是经发展得来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出发点是帮助精神成长,并衍生出一种有意或无意地指引人们前行的镶嵌式模式。对于有助于了解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他的则没有做过多探讨。我们已经指出,根据对权力的渴求程度,每个人心中都会产生与之相配的野心和虚荣心。我们可以在这一表现中,清楚地看到个体对权力的渴望以及他因此而形成的行为方式。我们还阐述了,过于膨胀的野心和虚荣心,是怎样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甚至抹杀其社会感的。由于野心和虚荣心的干扰,人的社会感的发展会受到抑制,那些对权力极端渴望的人甚至会走向自我毁灭。这一精神成长的法则,在我们看来是无可辩驳的。对任何想要有意识地、公开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放任自我成为具有阴暗而诡秘性格倾向的受害者的人来说,这一法则是他们性格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以上这些研究,都是我们在人性科学方面所做的实验。这也是探究人性奥秘的唯一途径,因为人性本身就是一门无法教授或传授的科学。总而言之,对我们所有人而言,理解人性似乎都是必要的,而且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精神活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与其说洞察人性,不如说洞察性格

                            站在现在的心理学角度,这本《洞察人性》应该是散点式在讨论问题,或者说,作者是把性格当作核心的人性。不过人性是什么?是行为心理学里面的本能?是精神分析的本我?还是自我?中国说了很多人性的问题。性本善,性本恶,中国的古人在不断给出自己的看法。不过现在心理学性格角度,本书对于性格的理解能够拓宽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洞察人性》阿德勒的大作。心理学从佛洛伊德到现代,发展了很多年,有些知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常识,有些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那一代心理学大师的贡献,就像真理需要不断的验证,才可以更加接近,更何况是心理学呢。个人觉得从书的角度来看,作品不如《被讨厌的勇气》,不过理论都是从阿德勒这边 “抄” 来的,所以原作者的作品也是值得品一品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人性,了解自己,更好的与这个社会相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