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切不如意,都源于跟自己过不去

    这阵子感觉被刘震云圈粉了,接连看了两本他的书 (小说),很喜欢刘震云的叙事风格。这本《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先看过电影,才看这本书的。之前在电影中那一些逻辑不通的地方,原来在小说里都清清楚楚。看玩这本书后,我大概能理解为啥大家都说这部电影就是近代版的官场现形记了。书里把每个官员心中的小九九,用稍带戏谑的方式,说的清清楚楚的。比如当年李雪莲在政府门口静坐,电影里说各级官员都谈过了,书里却写,这是趁市长不在,副市长特意下的绊子,所以才会让事情闹大。电影里王公道一口油嘴滑舌保留的很好,但是他拿着副院长的位置不放手才引起的贾聪明的自作聪明并没有交代,还有各种官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心思,真的非常有意思。其实这些官也真不是坏,设身处地的想,若是换成我,好像除了这么做之外,其余能用的方法也不是太多啊。我觉得小说里最精彩的两段,一是马市长请吃饭,平时飞扬跋扈的赖镇长低声下气的过来邀约,到马市长一席精彩的话,真的觉得水平很高。马市长这个人,小说里戏份重,电影里到给人印象不深。二是北京的围堵,那一大堆人各自在北京着急忙乱的找,就是找不到李雪莲,小说看得也跟他们一起着急上火。可惜这两段在电影里体现一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第四十五本

      刘震云老乡的笔法一如既往 “绕”!如果不是题材原因,这一本一样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读者未必有智慧坚持阅读下去,但是刘震云先生他有定力一直绕下去。像变魔术一样,给你突然掀开盖子,让你知道了各种机关,但仍瞠目结舌着赞叹。这就是刘氏笔法的牛之处。李雪莲不是潘金莲,她用自己的执拗定义自己,把自己往泥坑里拉。那些官员都一本正经的在围观,没有一个用心体谅她的。然后他们用心找人,却丢失了自己的魂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上访户,就是为了一口 “气儿”,她上难山下中海,她都不怕,她就恨一个人心不古。她想着掀翻天,外人却坚信她在演。九死一生,到头来还是 “噗嗤一笑” 而过。坑人害人最终躲不过一个因果。人生在世,不过如此。其实,当你挣扎百转千回,无能为力的时候,用一个 “玩呢” 之惊叹号,人生便豁然开朗。这一切,都需要你从芸芸众生那边绕过来绕过去,把 “秦玉河” 这个无耻之徒耗死,你会顿悟 “人间多数不值得”!可惜,等到回过味儿这个理儿,已经荒废了半辈子。悲哉,乐哉!亲人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轴(《我不是潘金莲》读书笔记)

        虽然整本小说是一口气都完的,但是说起来,可能顺畅多些,但是畅快少了一点。总感觉,和《一句顶一万句》比起来,《潘》的人物和故事都单薄了点。虽然李雪莲这种犯轴的人,确实现实中确实是不少。只不过,从我个人来说,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只认一种理儿的轴。“遇到明白人可议制气,遇到糊涂人,有道理也说不明白”。说实在的,这个世界总得有人妥协,没有人妥协,这个世界早就完蛋了。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所谓的执着,往往不是因为这种执着有多好,而是我们做不到。而当有人做到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但是到底对不对,就不多想了。李雪莲,争的是一口气。这口气最初因为啥堵上的,书里和电影里处理的不一样。说起来,还是小说里面更立得住点,毕竟是为了条生命。只不过,不管为了啥,堵上了这口气,结子就解不开了,到最后,这个结子到底是因为啥系上的好像也不太重要了,就是为了堵这个气,只要你们不让告,我就偏得告。想来,就算告赢了,又能怎么样呢?说起来是个冤,冤又在哪呢?看来看去,感觉这个冤就是让我不舒服的人舒服了,那就不行。再说说大头。倒也说不清大头到底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或许一半一半吧。只不过,中间掺了别的目的,这事儿就不纯粹了。不纯粹了,就成了设计了。设计了,就成了骗了。骗了,喜欢不喜欢也就不重要了。说起来多少有些可惜,这个结子本来以为就快解开了。大头那段话其实说的挺真的,“也找个男人结婚呀。他能找,你也能找,跟他比着找。在这上头赌气,比跟他折腾过去的真假管用多了。你早这么做,也热乎乎过了二十年,不至于把自个儿老在告状路上。” 再咋说,这是个正解。生活上解不开的小疙瘩,硬拽是开不了的,还是得接着往下过才是正道。至于系统里的人,能咋办呢?想来想去,也实在没个啥办法。有些理,讲是讲不清的,掰是掰不开的,拆也是拆不明白的。书里写:“没想到把一个假的说成假的那么难。” 可不是难嘛,假的已经做成真的了,那还能假得了。做事,轴就轴了。日子,轴不得。日子,分不开对错,日子只能过前头还是后头。老轴在前头,日子就过不到后头了。也就没个意思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

          李雪莲的二十次上访,从村里琐事到官场文化再到政治格局,社会各个层面通过这样一个执拗的村妇被串联起来,作者把一个原本很简单的小事件折腾成了一个纠缠的大事故,在叙事上能简则简,毫不拖泥带水。而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把小事件折腾成大事故。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正当的理由,但触碰在一起,则形成了一则破坏公共秩序的不稳定事件,究其原因,是当下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中国人依然处于无法沟通的困境,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却造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之前听说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农村妇女告状告到人民代表大会上,这本书可能就是改编自这个新闻的吧。人民群众很平凡,每个人民群众或是有着自己的思想,或是麻木平庸,都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整体,平凡不等于不复杂。这本书并不是像很多为了突出英雄角色而忽略人民群众生动性的作品,它想表明,人民群众值得被看见。有时写小人物恰恰才能够真正反应时代背景,才能够考验出作家的创作水平。因为小人物太平凡了,似乎没人会关注他们,然而,小人物却是大多数,是一群人的代表。抛开对美德极致的吹捧和对罪恶极致的批评,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客观真实的看待,被描写,无论是伟大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刘震云老师恰恰就抓住了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来刻画,这也是他作品的初衷吧!回到那句话:一个人在前面撒米,一千个人在后面拾,也拾不干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虽然也还可以,但还是与书差的距离,读书有另一种体验,现在想来,电影好像没怎么认真看,剧本与书籍,有相同也有异同,不知咋的,总觉得有范冰冰来演李雪莲,并不是很合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以民为主轴的官民游戏

                又一个 “不是… 而是… 也不是… 又不是… 还不是… 就不是…” 一件事变八件事的故事。不得不说那里人民心眼多,一个村妇都能把一众官员搞得团团转。描写的那个地方似乎就没有一个简单的人,都是遇事就拐着弯想给别人挖坑、给自己留路:官员如此,百姓也如此。官民之间仿如妖怪斗法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

                  为了一起假离婚变成真离婚的夫妻纠纷,主人公李雪莲告状二十年,把一点家庭小事弄得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折腾到最后,前夫车祸死亡,多年的告状没有了理由,李雪莲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一切都成为笑话。死,可能是最好的解脱。然而,果树园的主人却一语道出人活下去的玄机: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的功夫,生死转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本书看似荒诞,但通过故事折射出了权力、尊严与生存的矛盾,书中以 “假离婚” 为起点,以 “洗刷潘金莲污名” 为执念,但到最后却跟本来意图相差甚远。这其中跟中国式 “面子” 和 “女性禁锢” 的思想有关,这是传统文化 “人言可畏” 的现代映照。故事的荒诞感直刺人心,人若活成他人言语的囚徒,自由便成了虚妄。李雪莲的执念终因前夫之死瓦解,恰印证了书中那句箴言:“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她的救赎始于果园老农的黑色幽默:“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 这看似冷酷的调侃,实则是穿透荒诞的生存智慧:“别再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其实本书让我们看到每一个 “不可理喻” 的李雪莲背后,都站着无数个失语的普通人;每一场荒诞喜剧的落幕,都是时代留给良知的未竟之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不是潘金莲阅读笔记

                      《我不是潘金莲》以黑色幽默撕开制度与人性的双重荒诞,精选金句如下:1. “假离婚的事情还没解决,结果又莫名其妙地被前夫扣上了潘金莲的帽子。”—— 揭示个体诉求如何在官僚体系中异化为道德审判。2. “一件严肃的事,可不能让它变成笑话。”—— 直指权力运作对真相的消解,理想主义终成荒诞注脚。3. “牛说不让我告状,是怕我告不赢;你们不让我告状,是让我继续含冤。”—— 对比动物与官僚的荒诞逻辑,控诉制度性冷漠。4. “许多人栽跟头,没栽在大字上,皆栽到小字上。”—— 讽刺权力对细节的偏执,忽视核心矛盾的治理痼疾。5. “当权力只关注‘乌纱帽’,个体的苦难便成了时代的注脚。”—— 凝练权力异化的本质,批判维稳思维对生命的践踏。6. “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边拾,还是拾不干净。”—— 隐喻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呼吁放下执念的生存智慧。7. “李雪莲的事,本来算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最终给办成了个笑话。”—— 全书核心矛盾的高度概括,制度与人性的双重溃败跃然纸上。这些句子以冷峻笔触解剖社会病灶,既有 “假作真时真亦假” 的荒诞,又暗藏 “一地鸡毛盖身” 的悲悯,堪称当代中国社会的寓言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这是今年读的刘震云的第三本书,还是那熟悉的风格,还是那熟悉的絮絮叨叨。——《我不是潘金莲》,讲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为躲避国家生二胎限制,决定和老公假离婚。没想被老公借机假戏真做,搞成了真离婚。女人气不过,从想让人帮手杀掉男人,到想通过法院起诉还自己一个公道,最后走上上访路,搞得尽人皆知鸡飞狗跳。—— 李雪莲其实也不想和男人真正复婚,只是想和男人真正离婚 — 事还是那件事,理可就不是那样的理。我感觉这也是刘震云一贯的风格,写的就是 “人争一口气。”—— 但是哪有事事如你愿,李雪莲因为证据不足,被法院判败诉,她就去找专委,专委骂她;她就去找法院院长,院长喝多了没理她;她又去找到县长,县长躲了;她又去找市长,市长忙创文把她关了几天。李雪莲心灰意懒,想找男人要个说法,让男人承认就是假离婚,她就从头开始过自己的日子。但是男人不但没随路她的愿,还因为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骂她是潘金莲。于是农村妇女李雪莲爆发了,不但要讲理,还要报复所有欺负她的人;不但要报复,还要告诉这个世道,她可不是潘金莲!李雪莲从此走上进京访的路,并且首访就阴错阳差的成功了,直接进到了人民大会堂。结果呢,从法院庭长到市长,全部被免职;省长本来有希望的省委书记泡汤,几年后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农村妇女会有这么大能量,和李雪莲沾边的大小官员都蒙圈了。但是李雪莲可没满意,她的诉求是和那个负心男人讲通道理,是让他告诉所有人她李雪莲不是潘金莲。这一上访,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后,又赶上五年一次的大年份,从市长到法院院长,又开始紧张。李雪莲也从二十几岁颇有姿色的少妇,变成了腰身上下一边粗的大妈。在一系列规劝无果后,李雪莲要最后上访一次。这时曾经在北京帮过她的赵大头向李雪莲求婚,还帮助李雪莲灌倒看守民警,要带着李雪莲进京。看丢了李雪莲,各级政府部门乱成一锅粥。赵大头却说通了李雪莲不再去上访,两人枯树逢春开了花,生根还想发芽。李雪莲这时感觉很幸福,却没想偶然听到赵大头打电话,原来他做的那一切,只是为了用阻止她上访换自己儿子一份正式工作。—— 李雪莲五雷轰顶,抛下赵大头再次进京,却病倒在路上,被救护车拉到北京凑住院费。而在京堵截李雪莲的人,最后也终于堵住了她。这时李雪莲才知道,那个骂她潘金莲的男人,前两天出车祸死了。上访失去了意义,李雪莲晕死过去。李雪莲的故事,在上吊都找不到地方的场景里结束。小说的结束,却在一起通过进京访押解回老家的操作,逆向解决买不到回家车票的操作里收尾。—— 这也是一个很具特色的黑色幽默。—— 进京访,是每级地方政府都特别头疼的事。在机关工作时,也多多少少听到很多 “传奇故事”,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 “奇人异士”。《我不是潘金莲》给了我另一个视角,上访人的视角。上访人到底想要什么,政府应该怎么化解矛盾,如何在公平公正和人情事故上做平衡,其实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政府的工作人员听的很头痛,老百姓闹的很激动,是最普遍的现象。不是每个去上访的人都有理,也不是每个上访事件都没理,互相理解很重要,其实却非常非常难。因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什么 “你站在我面前而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两个人 “三观” 的差距。——“一件严肃的事,可不能让它变成笑话”,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更不能让它变得过于严肃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不是潘金莲》

                          挺好读的一本书,极具刘震云老师风格,故事情节很密,哲学思辨很多,真实又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连着看了好几本刘振云老师的书,真是畅快。在娓娓道来的笔墨下,细萃平凡小人物不平凡的人生,感叹唏嘘的同时,感受像是自然流露又像是刻意雕刻的人情冷暖,投入其中,自己的感官和情绪也变得更加敏锐和多情。很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我没有读过《生命册》的话,我应该会给这本书更好的评价,但是,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和《生命册》里面的部分篇章实在是如出一辙,读来就没劲了。更严重的是,我觉得书里面对于人物和情节那种拧巴的张力不够,没有《生命册》里面写得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似荒诞的故事,在不同人的小心机、小算盘下,却又那么合理。立场不同,处境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李雪莲二十年都是一个人在斗争,唯一一次让她主动放下上访念头的是对新生活的期待。当年这部电影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反思,也推动了信访工作的进步。人生总会遇到各种磕磕碰碰,不见得总有结果总有答案,总得相互鼓励着向前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篇看下来,更多的还是感慨,从法制上来说,都没有错,可有些人之常理上的却也说的过去,有些事物就是这样符合大方针。假如我遇到这么些事,我没准会更无奈。当然换种方式未免不会更好,放过自己。要知道自己只是时代的一粒沙,除非够大,够重,需要掂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刘老师的作品我一向是读起来就停不下来,差不多不看完不罢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看的起劲突然结束了,到是也挺好,结尾还在想李到底怎么个形式还钱呢,突然给了个番外,还以为番外后会有期待,也结束了,太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次又一次的上访,一个又一个的恰巧,生生让芝麻长成了西瓜,搭进去一个女人最好的 20 载,可是问题却始终没解决。链条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为了堵上访绞尽脑汁,辛苦付出,一年又一年,却没人能真的站在李雪莲的立场上,为她实实在在的解决那个芝麻问题,随着前夫的去世,一切的一切,显得格外讽刺。人是不是不能太认死理,不能太较汁?应该像那短短的正文标题的一个 “玩” 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知低能的女人

                                          一个在早年上过高中,具有一定算高知的女人,一个利用政策漏洞,想要多生一个孩子的女人,为了生第二个孩子,和自己的丈夫商量假离婚,以达到生二孩的目的而失去了婚姻。商量好的假离婚,被丈夫的无情真实的上了一课,认死理儿的她坚持告状二十余年。耗费了几乎一生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二十余年,看起来执着,其实也失去了很多,日子过的并不愉快,因为心中有怨气,本来窈窕有韵味的年轻女人,变成了老态、臃肿的老妇。为了生孩子而离婚所生的孩子也与她不亲,原因是她让孩子丢人。她仿佛至始至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辈子都在与别人据理力争,认为每一个说出对她不利的话语时都是对她有仇。法院的王公道,董宪法,院长、县长史为民,市长等。本来芝麻大点事,闹成了政治事件,撤一堆本不相干的人的官职,她没有人为自己有错,认为是别人辜负她,对不起她,二十年来几乎人人都怕她,怕她上访,怕她在重要节点上访。结结实实的闹了二十多年,直到事件的直接对象她的前夫死亡,她没有了状告的主体,才想着选择了结自己,又被喜剧性的推来推去,让她去死都找不到地方。一部带有诙谐幽默的长篇小说,时常让我在阅读时有种被带入其中的感觉,仿佛站在她们面前看他们演绎,其实那是因为刘震云老师写的场景自己过于熟悉,就是那种场景,就是有那样一群莫名其妙、胡搅蛮缠、不讲道理,像极了得失心疯的人,生活在一个大的场景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所以才会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去坚持做一件耗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事,而忘记了来这个世界的本意:放弃过去的不愉快,快乐生活,与合适的人相处,放开那些和自己在一起不愉快的人。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