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史学者戒
看《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集 “洪武大帝”,再翻一遍著名明史专家吴哈的这本书,补充书评。元朝就是个外族侵略的占领者,只是从大中华来讲也算一脉,朱重八的外公还是还经历了崖山之变(1279 年),文天祥就义是 1283 年两年后就开始有反抗起义,到 1351 年,也就是元朝忽必烈正式建立 “元” 国号 69 年就爆发了著名的红巾军起义,元朝开始走向灭亡。元朝依靠武力征服,但没有文化,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只能依靠代理人收税,禁止汉人习武和学习蒙古,色目文字,民族分等级,社会保甲制管理。朱元璋 1368 年建国后,延续了元朝的保甲制和行业户籍制度,也因亲身体会官僚腐败,民不聊生,采取残酷的手段整顿吏治,“官不聊生” 的治理和东西厂的检察体系,让怀念宋朝的士大夫痛恨,但有效平抑了底层阶级矛盾,民族平等和对朝鲜的定名戍边,都属于雄才伟略。所以教员看了吴晗这本书后的评论是:“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对比两本书,吴晗当然是专家,但现代的白话文比早期成熟,现代信息的搜集和编辑,让一代更比一代强,过去的 “大师” 只是虚名,不必迷信。对比两位作者的人生仕途,业余作家石悦(当年明月)才真正把历史读通了,博得大名后封笔,安心做公务员。而吴晗把道走反了,该安心书斋研究历史的时候去走独木桥。给这本书写序的章乃器之子也号称 “近代史学家”,但远不如 “当年明月” 看透历史,依然走不出 “映射史学” 的怪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也是没有认清人类社会的阶级属性,朱元璋当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千方百计维护的朱氏子孙到下一代就相互仇杀,到明亡时十几万直系子孙都被屠尽,历史唯物主义才是史学正道。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5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残暴的独裁者?伟大的开国者?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功过?从社会成本上看,专制统治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从实际的社会背景上看,集权又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具备充分条件,属于必然的结果。如果就社会成本而论,皇权失去监督和制约的结果是可怕的,意味着国家机器的僵化,保守,上层统治集团获取信息的闭塞,官僚机构解决问题思路墨守成规而不能与时俱进。严格细致的法律,严酷的刑罚使得人人自危,精致利己,互相推诿,不主动作为,反而会拆散人心,把全国打成一盘散沙。皇帝做什么随心所欲,臣民皆为奴才。当皇帝个人素质下降时,臣民更无力纠偏,大小臣工只顾酒足饭饱,飞黄腾达,遇到问题踢皮球,遇到困难缩起来,特别是宦官为贯彻特务政治而闭塞言路,更缺少有才华、有作为、有操守之人,面对内部社会问题与外敌入侵应接不暇,已经无力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无思想而奴性的官僚,没有文化,缺少主动的担当,人际技能学得特别精明,一切只为自己明哲保身,飞黄腾达,一切只听命令就失去了主动性,失去对工作意义的思考,很难把复杂的工作完成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然,皇帝个人坚决贯彻天真浪漫的想法,奔赴心中理想的治世,不遗余力地惩罚一切所谓犯错的人,这时皇权与相权被打破平衡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宋代虽有士大夫与皇帝和谐共生,但也被刻意地分权制衡,士大夫地位在元代继续降低,到明初已经无力牵制皇权。如果从社会成本来看,专制皇权的负面作用十分明显。但如果就社会结构来说,元末明初是需要铁腕人物来结束乱世的,开创治世的。要推翻高压的蒙古统治,战胜各路起义军,这个人物必然居功至伟,权威不容挑战,于是就失去了监督和制约。以今天治世标准来衡量,这当然是不好的,但以当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现状来看,又不得不召唤一位独裁者,一位铁腕皇帝。他的所做所为,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难以掌控,但大体上是会把国家机器变得循规蹈矩,思想文化政策可以有效控制社会舆论,引导文化风气,社会经济结构变得极其稳定、单一,恢复生产和稳定政治秩序、社会治安的结果也是必然,其间付出代价不可避免。在朱元璋个人行事风格的随机性当中,蕴含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伟大的帝王《朱元璋传》作者吴晗,是现代中国明史研究的开拓人,师从胡适、蒋廷黻等大师,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担任过北京市的副市长。作者认为,朱元璋能够崛起,是因为他拥有 “时刻能根据不同场景,精准调用多种不同人格” 的能力,然后再跟着趋势来调整自己的策略。《苏东坡传》《张居正传》《朱元璋传》《李鸿章传》并称为 20 世纪中文四大传记,《朱元璋传》由吴晗先生在 1948 年写定。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一个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帝王,这些复杂矛盾的形象活灵活现,共同构成了朱元璋的多面人生。在吴晗看来,朱元璋是一个残酷的政治家、恐惧症患者以及终身学习者,是一个多面而复杂的人物。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成功夺得天下,主要是他拥有 “时刻能根据不同场景,精准调用多种不同的人格” 的能力,然后再跟着趋势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当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又开始积极塑造了皇权的新形态。总之,在史学界,朱元璋研究充满了曲折与争议。吴晗作为朱元璋研究的拓荒者,这本《朱元璋传》也存在或多或少值得商榷的问题。本书我是作为《明朝那些事儿》的补充读物读的:书中关于朱元璋的最后一段每次读起来都有一种振奋的感觉: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此生足矣,足矣!少贫贱兮壮志扬,千军如烈怒弦张!我雄武兮大明强!我雄武兮天下壮!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朱元璋的故事#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859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二)人物传记 -《朱元璋传》(36)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人物传记的领域开始,选择的历代帝王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五本是《朱元璋传》,明史大家吴晗先生凝结三十年心血写就,用翔实的考据、生动的笔触,还原可靠的元末明初风云录。本书由吴晗先生在 1948 年写定。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一个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帝王,这些复杂矛盾的形象活灵活现,共同构成了朱元璋的多面人生。2、精选内容:①以史为鉴中国士大夫总摆脱不了事功的传统,治学中偏好帝王之学,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树,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学问,君心依然深不可测。将历史作为现实的参照系,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思考和表达模式。所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是将史实当作一面镜子去对照现实,无须作为讽喻刺隐的手段,这是正常 “映射” 与非正常 “影射” 之区别。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克罗齐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历史场景总是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戏外有戏,戏中有戏,但戏还是老戏,只是改编了剧本并换上了新演员。②穷苦童年朱元璋小时候替人看牛放羊,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听他指挥。最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捡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作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喊 “万岁”。九月里的一天,皇觉寺多了一个小沙弥,长老添了小徒弟。朱元璋剃光成葫芦头,披上一件师父穿烂的破衲衣,居然是佛门弟子了。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念经,是日常功课。见人叫师父、师兄、施主,连称呼也改了。早晚听着钟声、鼓声、木鱼声,想想自己,想想半年前的家,想想不知逃到哪儿去的二哥,心中无限感慨。朱元璋当沙弥才满五十天,末了一个被打发。没奈何,虽然念不得经典,做不得佛事,也只好学个做和尚的样子,出门行脚。一顶箬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背上拳头大的包袱,拜别了师父一家子,硬着头皮,离开了家乡。说游方是和尚的话,俗人的呢,就是叫花 —— 见大户伸手要米要钱要饭吃,也叫化缘。③王侯将相朱元璋机智、果敢,有决断,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由一个小亲兵被招赘做了女婿,从此青云直上。他对形势判断很准,总能及时完成军事任务,功劳推给大家,赏赐分给众人,很受拥戴,终于由一个亲兵成了大元帅、大丞相。细想二王和诸帅,胸襟太窄,眼光太短,怕成不了什么气候,要做一番事业,得凭自己有队伍,才有力量。打定主意,请准了假,回到钟离,竖起招兵大旗。少年伙伴徐达、汤和等几十个人,听说元璋做了红军头目,都来投效。不过十天工夫,招募了七百人,子兴大喜。元璋得到大量的生力军,立刻重新编制,加紧训练。他最看重纪律,在检阅新军时,特别指出这一点,恳切地训诫将士说:“你们原来是很大的部队,可是毫不费事就到我这边来了,原因在哪里呢?一是将官没有纪律,二是士卒缺乏训练。现在我们得建立严格的纪律,做到严格训练,才能建功立业,大家有好处。” 三军听了,无不喜欢。在进军滁州的路上,定远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善长头脑清楚,有智谋,善于料事,学的是法家的学问,和元璋谈得极为投机。元璋问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善长劝他学汉高祖,以为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气量大,看得远,也看得宽,会用人,又不乱杀人,五年工夫,便打平了天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朱元璋性格的三个特征1: 超强的学习能力, 朱元璋没怎么上过学,但善于学习,一辈子都没停止学习,用今天的词就是坚持终身学习。因为他不相信别人,只能自己学习,自己做决定。而且他性格也比较孤僻,当皇帝后没几年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只能通过学习去缓解他的情绪。2: 恐惧症,不相信任何人 朱文正死后,而自己的儿子都还小,他孤零零一个人在上边,周围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他感觉周围都是敌人,都要害他。3: 残酷的政治家, 身逢乱世,只能以暴制暴。作为一个放牛娃,得到天下后会有特别强烈的患得患失感,害怕失去得来不易的皇位,所以他才会杀掉一切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