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
初读本书,我自己就是 “罗中夏”,摸不着头脑、看不懂内容;多次蒙生了弃读的念头。因为是亲王的作品,想着再坚强一下呗,就以 “听” 为主。直到,读到 “罗中夏” 进入 “怀素” 大师自囚的 “绿天庵”,读到这句 “一缕魂魄不散...... 自囚于内,以示决心...... 名为退笔,实为退心” 时,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又转 “听” 为 “读” 了;敢情,我就是跟着 “罗中夏” 在一起成长呐。怕还有人跟我一样,读着费力,我就 “剧透” 一下,权当笔记了:1.【笔冢主人】: 秦末小吏。项羽火烧阿房宫时,躯体同万千典藏竹简化作灰烬,而魂魄不散。 2.【诸葛家和韦家】: 诸子百家的遗族,被笔冢主人悉心扶持,笔冢传承的两大流派,是绵延千年的大族。3.【函丈组织】: 董仲舒的天人笔和朱熹的紫阳笔合二为一,灭人欲,锢性灵,断绝百家传承,是笔灵之敌。4.【渡笔人】: 一般来说,一身不存二笔,但渡笔人可承载多支笔灵,如罗中夏。5.【笔通】: 笔通本无笔,却能统御众笔之灵,结成行笔大阵,如彼得和尚(前世是陆游)6.【管城七侯】: 笔冢主人亲自遴选七只笔灵,俱是炼自一代巨擘,灵性卓然,地位凌驾其他逐笔之上。《诗》青莲笔:炼自诗仙李白。《书》天台白云笔:炼自书圣王羲之。《画》点睛笔:炼自丹青大手张僧繇。《史》太史笔:炼自太史公司马迁。《道》灵崇笔:炼自小仙翁葛洪。《释》慈恩笔:炼自大德玄奘。《儒》天人笔 & 紫阳笔:炼自鸿儒董仲舒和朱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起八代之衰” 的韩愈曾写过一篇《毛颖传》,以兵事征伐比喻制笔工艺,把毛笔拟为毛氏一族,被秦始皇封为管城子,亲宠任事。从此管城子遂成毛笔代称。笔冢主人历代炼笔无数,亲自遴选出七支笔灵,并称 “管城七侯”。这七侯俱是炼自一代巨擘,灵性卓然,地位凌驾其他诸笔之上。青莲笔,炼自诗仙李白。飘逸不羁,兴壮思飞,可惜这支笔自炼成之日起,便不知所终,只留下一支青莲遗笔,占得一个 “诗” 字。天台白云笔,炼自书圣王羲之,超凡绝圣,清雅风流,占得一个 “书” 字。点睛笔,炼自丹青大手张僧繇,骨气奇伟,灵奇变化,占得一个 “画” 字。太史笔,炼自太史公司马迁,雄深雅健,高视千载,占得一个 “史” 字。灵崇笔,炼自小仙翁葛洪,通玄精微,丹杏并臻,占得一个 “道” 字。慈恩笔,炼自大德玄奘,志毅愿宏,取译明法,占得一个 “释” 字。天人笔,炼自鸿儒董仲舒。开儒门百代之兴,后来朱熹舍出自己的紫阳笔,与天人笔相合。因此,只有天人、紫阳合二为一,才是真正的七侯,占得一个 “儒” 字。诗、书、画、史、道、释、儒,一共七笔。当年笔冢封闭之时,笔冢主人曾叮嘱陆游说:七侯毕至之日,即是笔冢重开之时。一转眼千年过去,七侯纷纷再度现世,而实际情况却和笔冢主人所想略有不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