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视您的原生家庭

    人生在世,我们没法选择的就是那个原生家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It's not your fault 这不是你的错

      原生家庭,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说起原生家庭,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是父母皆祸害?还是童年毁终生?是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的痛苦回忆?还是沉重压力下难以释怀的折磨与伤痛?原生家庭被污名化、妖魔化了。它,原本是个中性词。这并不是在给那些有毒的原生家庭洗白,也不是无视那些确实因原生家庭而饱受折磨的朋友。这本书是在告诉我们,要正视原生家庭,既不要污化它,也不要美化它,而是要直面它,改变它,然后放过自己,获得解脱。在原生家庭中,有些父母带给孩子的是爱和尊重,孩子会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而有些父母则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内疚、恐惧、自卑这些负面情绪,伤害孩子的价值感和认同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和幸福的源头,大多原生家庭并没有罪过。作者写这本书的主旨也不在于指责和控诉,而是希望传授给受害者一些具体的对策,让他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幸福的家庭是我们的力量和源泉,不幸的家庭是我们的苦难和折磨。如果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了痛苦和创伤,抱抱你,这不是你的错,你可以过得更好,你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你可以超越灰暗,获得平静。重新理解原生家庭,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保持你的善良和温暖,并用这份爱,去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多少人曾受困于原生家庭?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更像是教人看到,无形中扼住命运喉咙的手是什么。身在局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那个能力,冲破这层枷锁!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看这种类型的书去疗愈了,那些父母曾暴力伤害过我的事情,早已遥远如烟,连记忆也散了。现在回头看,我父母,我外婆外公,爷爷,他们都是被自己原生家庭毒害深远的人,哪怕他们有些离世了也没能挣脱固有错误的行为和生存模式。能突破自身维次限制,不仅能正确认识幼年遭遇的困境是如何造就自己,也有能力将这种命运循环打破。我感到幸运的同时,也同情我的父母和长辈,甚至是我认识的,每一个曾遭受原生家庭毒害,而不自知的人!和自己,以及自己原生家庭和解,我用了十多年时间,读过大量心理学的书,才终于做到,对父母真诚感恩。没有经过心理咨询师治疗,自己治愈曾被困扰很久的抑郁症。虽然这个抑郁症,不曾经过医生判定,但一个经常自我厌恶,想自杀和自残的行为足够说明问题了。如果,你依然有原生家庭的各种困扰,这种类型的书,值得多读一些,看见书中别人的问题所在,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别人可能会是你的一面镜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生家庭这个词儿总是给人一种特别沉重的感觉,仿佛它就是世间原罪的化身。其实它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这本书的推荐序是武志红老师写的,他总结说,中国人更需要警惕的,是不加分辨地讲究孝道可能带来的家庭阴暗面。就我的经验,确实如此。相信世间绝大多数父母都称不上 “有毒”,但或许多多少少能从本书中找到一些他们的影子。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会把一生都奉献给子女,鞍前马后地操碎了心,所以最常见的问题很可能是有点像书中说的那种操控型的父母,喜欢代替你做很多决定。在中国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么多三代同堂的现象,父母过来帮小两口看孩子,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上有老下有小,你需要在三代人之间分别建立明确的界限,才能打破旧有的循环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你只需要这本书

            我们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另一个是我们结婚成家的那个家,延续着我们的血脉,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本身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所给与输入的印记。美国著名 " 家庭治疗大师”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那么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会带来负面情绪?又如何修补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呢?你可以在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找到答案。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出版过《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情感勒索》等著作,她经常出现在媒体访谈节目中,并在美国加洲成立了诊疗中心。《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苏珊・福沃德为我们介绍了 6 种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第二部分是作者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在这几种类型父母的关系中找回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6 种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作者苏珊・福沃德指出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有:不称职的父母、操控性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 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她的家庭密不可分。张爱玲出身名门,她从小接受中西教育,显示出过分的聪慧。但不幸的是她有一个吸食鸦片的父亲和一个追求自由的母亲。她 4 岁时母亲黄逸梵出国留学,8 岁时母亲又回归家庭,10 岁时父母离异,张爱玲与弟弟由父亲张志沂抚养,父亲再婚后,父亲与后母对张爱玲和弟弟恶语相向,拳打脚踢,限制她读书的自由。在逃离家庭之后,她投奔母亲,与父亲断绝来往,她努力想成为母亲期待的淑女模样却始终难以成功,这换来母亲极端的失望与恶毒的言语。同时因经济问题面临不少难堪。在这样的生活下,张爱玲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伦敦大学远东校区,得到的 800 元奖学金被母亲挥霍一空。至此,她觉得多年追寻的母爱,没什么留恋的。这个有过显赫家世,少年成名,却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张爱玲,畸形破碎的家庭,让她过早的饱尝艰辛;少年刻苦,才华绽放;她经历过两次婚姻,可是到头来,几乎没有一个亲人。直至远走美国,独自退场。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包含着以下几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不称职的父母:母亲黄逸梵,一生追求自由,在张爱玲 4 岁出国留学,后来在中学还不告而别;操控型父母:父亲张志沂,限制她读书的自由身体虐待型父母:父亲张志沂再婚后,经常对她和弟弟拳打脚踢言语虐待型父母:因为未达到母亲黄逸梵的期望经常恶毒相向。原生家庭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张爱玲文学成就的基础,曲折的家庭经历让她对人生有的犀利洞察力;另一方面,求而不得的母爱,苦苦追寻的亲情,让张爱玲从小缺乏安全感,性情孤僻敏感,在胡兰成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可以说,父母是影响她一生的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 M.Ehresnsaft 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 20 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 540 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那么如何弥补因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性格缺陷呢?应对措施 1. 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只是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这个时候的原谅才有意义。2.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模仿他们的举止言谈。如果不加以改善,就会代代影响。3. 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这是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力的方式。4. 不再自我惩罚,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我们取探索、感受和理解。5. 少一些反应,多些回应,面对父母的谴责、威胁时我们能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不管父母如何评价我们,我们仍旧保持自我价值感。放弃一些执着的希望,要认清:如果至今没有得到父母的感情滋润,那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了。我们要平复自己的焦躁、控制自己的反应,容忍父母的一成不变。爱的行为不会折磨我们,也不会让我们失控,更不会产生负面情绪,爱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6. 有些创伤需要心理治疗。《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不是控诉原生家庭,而是很客观的告知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扰,为了从这种负面情绪种走出,不妨翻开这本书仔细研读一下,祝安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认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本书通过具体案例,讲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并提供了如何应对和改变的有效建议。可速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之作:《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不是童话故事,父母也是是神话世界的神灵。打破对原生家庭童话般的美化,将神坛上的父母拉到现实中,凡尘俗世中去看待这对凡人,用平等的视角重新审视童年,童年创伤与遗憾,看待不公正。这或许有些痛苦,令人沮丧,不安,愤怒,抑郁或者伤心。可是却打破了一道壁垒,突破了不去回顾童年的心理防御。破旧立新中,积极去重塑自己的人生,而不去仰望父母去颁发成人许可证。不对抗,不逃避,不顺从,拥有自己的力量,重塑生命,为自己负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这本书的主旨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给那些受过伤害的人传授具体的对策,让他们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和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近看到这本书排名垫底了感到很不解,难道我们真的不敢面对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应早些年读到这本书

                      我们都没办法选择父母,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比武志红的书好多了,特别是里面的案例,好扎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我的,她说要看看这本书来找到一些办法解决问题。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吧。读这本书很不容易,因为书里的很多事都好像在说自己。痛苦在于承认自己遇到了问题,长久以来,遇到问题都是在自我洗脑,找到合理的借口。在假想中自己活的很完美,而可怕的是实际上也许已经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我记得宝宝很小的时候打过他,看到他的样子我就跟他保证了,也跟自己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打他一下。几年过去了,我有时候被气的半死,但我做到了。正视自己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难。不知道人是应该自信的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对,还是总要反思一下是不是都是自己的错。我觉得应该在两者之间吧,读书为了知道更多的道理,而不想知道很多道理又过不好这一生我必须要去强迫自己去改变。无论什么事,改变真的很难,我无法样样都做到。我已经开始对大部分的事儿能计划和坚持。但是我始终难以控制某些情感和情绪,所以我总选择远离某些事情,可这真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好疼也好累。或许应该再咬咬牙,认清痛苦的本质不去回避。错不可能全在自己也不可能都怨别人,世间有些公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自己的错,要跟自己承认,并一定全力的去改变。不是自己的错,不用那么自责,人不需要活的完美,更没必要假想一个样子去活。不过这本心理学著作也就这样了。想去升华自己我还是需要看存在主义哲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要回应,不要激烈的反应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度。书中写的这些极端的情况没碰到过,可能感受不深。但是也看到做好父母需要的是什么,给孩子更多的爱、自由、空间、积极的引导才是正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毒家庭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有毒父母认为的爱,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抚育和安慰行为。很多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对爱的含义和感受感到困惑。他们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实际上却并没有赋予他们真正的爱,反而令他们觉得爱是一种混乱的、戏剧性的、令人困惑甚至痛苦的情感 —— 他们必须要牺牲自己的心愿和梦想才能成全爱。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缺陷

                              这本书读的挺心痛的 才经历过在大街上打电话给爸爸痛哭的经历 然后再从这本书这里去挖自己的家庭痛点问题 好痛啊… 我可能没有那么幸福的原生家庭 我很感谢妈妈一直庇护我 但我一定能努力成为一个好妈妈的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让孩子做个孩子家庭的问题越是严重,孩子就越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他们自己就是难以管教的孩子,如何容得下家里再有其他孩子?酗酒家庭极少会有童话般的美好结局。对于有毒的父母来说,自己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被毒瘾和酒精控制,就绝无可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承受追求自主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快。按自己的节奏生活最有益于健康的做法就是和他们保持联系,但不要对他们抱有太多的期望。先做孩子,再做大人父母的道歉可能具有欺骗性,令你产生不切实际的希望,以为你们的关系将大有改观。如果侵害者在道歉之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为改变,那么一切还将照旧。他必须愿意为此做些什么,否则所谓道歉就不过是空话,只会带给你更多的伤害和失望。你身上本就具备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有趣的游戏,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退出游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书的时候,我的眼里含着泪水,虽然我不是书中的情况,但是我知道我也对父母失望,我感觉我是爱他们的,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冷漠的,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各种感情。我对自己的感觉是,我是一个坏孩子,我做不好。我的自我疗愈还在继续。我想对自己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你可以做的好。你可以慢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亲人同事的观点不一样,没有关系,天真善良并没有🈚😲。你并不需要故意做些 错事来惩罚自己,来证明自己真的是个坏孩子。你不需要自卑,你可以很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家庭

                                  从小考试考不好被妈妈揍,不知道算不算被伤害!在性格上有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都三十好几了,靠自己去改变。行动力还是太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心受到了很大震动,一直以来自己憋的那股气突然释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课题

                                      书里的案例多多少少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所以对应的疗愈方法,也多多少少适合我们用在自己和家庭和父母的关系中,受益匪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白

                                        这本书里的很多案例比较极端,不一定适合大部分的普通家庭,但在里面,总能看到一些正常家庭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影响和指导意义以及办法。推荐对自己想进一步了解并且对孩子教育有疑惑的,可以辩证的读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其说是探究原生家庭的影响,倒不如说是了解自己爱己爱人的方式背后形成的原因。也许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当下的我们就是过往的所有经历塑造的,we are who we are。但好在正视问题,主观有选择的能动性,未来是会被改变的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