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重返三千年前的歌谣现场

    在当代经典解读的浪潮中,杨照的《诗经》研究独树一帜。他以 “文学式读法” 与 “历史式读法” 双轨并行,将这部古老诗歌总集从儒家经学的桎梏中解放,还原为三千年前先民鲜活的情感记录。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诗经》的重新发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杨照开篇即点破《诗经》传承的核心奥秘:中文的非表音特性让三千年前的歌词跨越时空直抵今人。不同于表音文字随语言演变而湮灭的命运,汉字以形声相益的稳定性,将周人采风时记录的民歌凝固成永恒。这一视角颠覆了传统经学对《诗经》“微言大义” 的过度诠释,转而聚焦文字本身承载的声韵之美。正如《关雎》中 “悠哉悠哉” 的绵长咏叹,杨照指出 “悠” 字并非客观时间计量,而是古人用音韵模拟辗转难眠的主观体验,这种对语言肌理的细腻剖析,让现代读者得以触摸先民的心灵脉动。针对历代将《诗经》道德化的解读传统,杨照犀利批判:“中国经典最大的阻碍恰是其他经典”。他以《谷风》为例,揭示被《诗大序》掩盖的悲剧内核:诗中弃妇 “毋逝我梁” 的愤怒与 “我躬不阅” 的哀叹,实为个体命运在礼制压迫下的真实呐喊,而非所谓 “讽喻君王” 的隐喻。这种 “去神圣化” 的解读策略,将《诗经》从经学祭坛拉回人间烟火,重现其作为民歌的野性生命力。杨照特别关注《诗经》的叙事结构,指出其 “平行剪接” 手法暗合现代影像语言。如《关雎》中采荇菜与求淑女的双线交织,既是劳动场景的实录,又隐喻情感追求的曲折;《桑中》三段式重章叠句,则还原了集体对唱时的狂欢氛围。这种分析既呈现了周人 “歌以叙事” 的创作逻辑,也揭示了中文古典诗歌特有的时空并置美学 —— 自然意象与人间悲欢始终相互映照,构成 “天人合一” 的原始表达。杨照的《诗经》诠释,本质上是一场文化祛魅运动。他剥除历代经学家叠加的伦理外衣,让今人听见三千年前的歌声如何在水畔山间回荡。这些歌谣既不承载儒家教义,也不为 “赋比兴” 技法所困,它们只是先民最本真的生命记录:求偶的欢欣、弃妇的悲愤、劳作的酣畅,都在重复与变奏中凝结成永恒的抒情范式。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重返古典的鲜活路径 —— 当我们放下 “经书” 的敬畏,以听歌之心走近《诗经》,那些草木虫鱼与悲欢离合,自会穿越时空与我们共振。2025 年 #157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不知不觉又读完一本杨照老师写的经典解读,只能说好读。这套书应该是上课用的教案,或者就是 “理想国” 的课程,文本风格是这样的。序言部分非常推荐,加上最近在看《翦商》,对商周之变很关注,周人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诗经》正是东周贵族的教科书。《诗经》要唱起来才有感觉,不过现在语音多有变化,一些发音早已经消失不见了,没有老师,我也读不来,这也是没办法的。我是用 “阅读” 的办法看完了,更好地办法是朗诵出来,体会其中微妙的情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优美的民歌,高雅的语言

        《诗经》是一部传唱了三千年的民歌,韵律优美,语言精妙。这些诗句通向爱情,亲情以及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大自然现象作为启发、引领,带出人间生活的片刻情绪,反映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经》也会被用于上层社会的沟通,是一门高雅的语言,也是文化人的标配。《说苑・奉使》记载了魏文侯和长子击通过诗经的句子来交流感情的故事,长子击因为与父亲心灵相通而成为太子,真的非常奇妙。贵族教育十分重视诗和音乐,诸侯为了治理好封地,就得更透彻地掌握民情,所以民歌就被收集起来,并汇编成一部最早的诗歌集。诗里的用词很讲究层次感,充分反映感官和思考方式,那时候的人已经知道细致观察生活的美好,并以特别的形式来刻画内心世界。人对于美好的爱情怀有憧憬,诗句用词的递进生动刻画了人细腻的心思。一场风景优美的爱情之旅,是多么地滋润人,追求女孩的朦胧冲动,见面和互动的欣喜,送礼的快乐,无论结果如何,旅途的风光总会留下美好回忆。文明的社会、美好和谐的男女关系,离不开这种深情、率真,纯朴的感情跃然纸上,千古传唱。诗经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快乐,刻画美好生活,更在于安放各种情绪。思乡,离别,爱国,都会在这部诗集里找到共鸣。男人背叛爱情,统治者剥削人民,都会受到谴责。历史也会照进现实,这些情感诉求虽然有所不同,但与今天还是如此地相通,我们人生体会的边界就拓宽了许多,充实了人生感悟。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千年前我们如何歌唱

          我们不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怎么说话,然而因为有《诗经》,所以我们知道周朝的人怎么唱歌。《诗经》收录的内容,具备高度的歌唱性。《诗经》是中国文字和声音相结合的最早例子,不过不是和说话结合,而是和歌唱结合。歌唱的语言,比日常生活说话的语言来得简单,更要来得有规律、有规则,其中有许多重复,而且有明确的声音模式。《诗经》让我们知道周朝人如何唱歌。不过要小心,一来不能从《诗经》去推断周人如何说话,二来也不能从《诗经》去推断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唱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先为歌,后为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心爱女人时唱的歌谣,哪有那么多摇头晃脑的大道理。跨越千年,感受那个时代的一些生活细节,虽隔千年总有共性和共情。这是读史的乐趣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诗经开始

              记住了一句话:起初,它们不是经,不是高高在上,仅仅是朗朗上口的歌曲;后来,人们给他敷上了各种微言大义,于是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买了之后束之高阁。而作者提出,回到他的本源,回到他的朴实,比如男女之间的调情,比如以梅子的成熟程度以及焦急状态展现古代大龄女性的恨嫁,比如薄情的人等等,很多就是普通的场景,真实的情感。想了想自己,与其想着胡诌几句唐诗宋词显得有文化,不入回到诗经的起源,回到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对了,虽然是诗歌总集,可能仅仅是留下来的,毕竟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然 “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令人却步,但至少可以对其中的经典有最低限度的了解。这本小书就用最扼要的文字介绍了《诗经》的背景和一些诗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诗经的意蕴

                  《诗经》的文字,音韵,意蕴很美,但是好多意思不容易弄懂,有本书来解读一下也是极好的。2023 年 3 月 31 日 8:32 分读完本书,花费 2 小时月 24 分。【2023 年第 11 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照的解读实在是有料有趣,既专业,又不枯燥。继续追其他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声音角度分析还是第一次听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