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天空留下各自的答案

    我是谁?我打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你是谁?你打哪里来?你往哪里去?他是谁?他打哪里来?他往哪里去?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历史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走向。经历改开的这一代中国人,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历史给了你一次机会,不去抓住,机会不会重来。是自大还是谦卑,是封闭还是开放,历史已经给足了答案,剩下的,只是我们如何作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这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两千年丝路兴衰史。两千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自成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中华文明富有韧性的延续性。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还原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等的传奇经历。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一切的基础都是马🐎

        马在古代世界意味着什么。在战场上,一个重骑兵相当于今天的装甲车。骑马作战,远的话,可以搭弓射箭。近的话,可以持刀砍杀或持枪对战。在和平时期,马相当于现代的 “汽车”,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马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解释。但可惜的是,中原腹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养马。好在张骞通西域,给汉代统治者带回一条好消息,这就是西域的 “汗血宝马”。“汗血宝马” 现在仍然存在,它的学名是 “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这种马原产自中亚,耐力好,又好养活。汉武帝特别想得到 “汗血宝马”,便派使者携带金子铸成的马到大宛,以表达诚意。结果,请求被拒绝了。汉武帝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便派兵攻打大宛。第一次没成功,又打第二次,直到获得汗血宝马为止。之后,丝绸之路就作为马匹供应的重要渠道,受到汉代统治者密切关注。有本书名为《长安向西,罗马向东》,作者爱德华・伯曼认为,站在中国角度,丝绸之路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 “骏马之路”。不过,如果只看汉武帝时期,汉代实际获取的马匹,与付出的成本相比,有点得不偿失。但从长远考虑,丝绸之路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是开辟一条通道,后世统治者可以不断拓宽这个渠道,获得更多战马资源,对内稳定统治,对外抵抗游牧民族,王朝长期统治成为可能。其次,丝路带给中国的不只是马匹,还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比如核桃、石榴、黄瓜、芝麻这些食物,吞刀、吐火这些戏法就是丝路传来的。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汉代为了保证与西方的稳定来往,不断强化对西域的控制,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西域被逐步纳入中国的历史版图。 但我们知道,要想控制遥远的丝绸之路,中央政府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汉代的实力不可能永远那么强。所以,汉代也在不断调整丝绸之路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作者发现,针对西域,西汉以军事为主,皇帝动不动就派兵远征。东汉的国力有所下降,因此对西域的政策一直摇摆不定,国力强大的时候出兵控制,国力下降的时候势力收缩。 但西域对中原很重要这一点是没变的,于是,东汉统治者格外注重外交手段,通过派遣使节来达到目的,而不是一味地使用蛮力。也正是从这时,中国开始认真搜集有关西域的各类情报,这成了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的蓝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识量很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丝路历史照映现实

            作者从汉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 1840 年鸦片战争,详细描绘了丝路历史进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宛如铺陈出了一副生动壮丽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受变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流淌的,这是大历史的魅力所在。当世界发展到了全球贸易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不是开拓者,就是被动地接受者。中国明清两代的做法应该说是极其保守的,这种封闭的心态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一种被动和错误的策略。但是不能忘记,我们是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回望过去,带着上帝的视角,而在过去的当事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好的策略,只不过回头看,这样的策略过于守成和短视了。带着保守心态,那些明清两代外派和来访的使团历史就让人觉得特别好笑,总是纠结于是否磕头的问题上,而本质是中国在地理上的超级优势让中华帝国有资本用保守去对抗贸易的全球化,进而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始终是羁縻的心态,这种心态源于我们缺乏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自古以来,贸易和全球化一直紧密相连。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历史的韵脚是,谁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世界贸易体系中,谁就能够获得多一份的优势。全球化走到今天,世界的秩序已经在开始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世界开始走入丛林法则,反智主义盛行。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今天世界上发生的逆流和我们当年的保守做法如出一辙,愿理性和反思的声音更多一点,正如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那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华对外交往史

              好书,郭建龙最新力作。作者中华帝国密码三部曲让作者通读中国历史,而地理行走三部曲,让作者熟悉正好是 “一路一带” 国家,自然融合出这一部中华民族对外交往史。作者从西汉对西域的交往征讨开始,一直写到 1840 年。跟随作者如纪录片一样观看历史演进,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文笔流畅,读起来畅快淋漓。全书看下来,也认同作者说中国的 “幸运”,在我们国力羸弱的时候,因为山川大海的阻隔,让外来侵略不能长久,“内循环” 可自成体系。当国家兴盛的时候可以参加 “外循环”。作者认为元之前中国都是开放的,元之后开始向内。如果用大历史角度,看施展的《枢纽》元之前是农耕民族统一的顶峰,到清朝是和草原游牧民族的融合完成,现如今开启了和海洋文明的 “人类共同体”。历史有各种解读,多读历史,有些眼前事只是一瞬间的过眼云烟,感恩和平时代,珍惜身边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次读历史,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个问题,近代中国有没有可能避免 1840 年之后悲惨的 100 年。本书围绕着丝绸之路的探索、开辟、繁荣和衰败,讲述了两千年来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和各种试探。在元代之前,东西双方对对方的认识本来不相上下,但明朝之后,偏居一隅的思潮以及天朝上国式的自欺欺人,让中国开始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梦做久了,让人觉得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人一棍子把你敲醒。丝绸之路的开发,使人类第一次认识了完整的世界,也促进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正当西方对世界的探索进入快车道时,东方的行动却戛然而止。五百年的闭关锁国,酿成了近代中国一百年的惨剧,这是历史的惩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的真过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法显原来不是跑单帮的

                    郭建龙老师这本《丝绸之路大历史》是以丝绸之路为切口,立足于中国域内,讲述了一部中国对外的关系史。这种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官方层面的外交关系,甚至包括也不限于丝绸之路本身。这正像书中对 “丝绸” 这种商品一笔带过一样。准确地来说,这部书所讲述的并不是 “中国对外关系史” 或 “中西关系史”,它更接近于 “中国域外史” 一些。“中国” 二字最早出自西周青铜器何尊,意思是指王城成周(洛阳)。后来 “中国” 扩展到中原,很多 “化外之地” 不断被囊括进来,后来才发展到作为一个国家的概念。中国的扩展过程,不仅是疆域的扩大,也是对域外化外的探索和了解的过程。在不断对外碰撞中,“中国” 的边界逐渐清晰和明确起来,“域外” 与 “域内” 最终形成不同的世界,“域外” 成为世界,“域内” 成为中国。一部中国发展史,既是一部域内整合史,也是一部域外探索史。总体而言,本书就是一部中国域外史:经过探索与碰撞,一部分域外变成域内,一部分域内又变成域外,而大部分域外则永远是域外。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15

                      中国就像是一艘忒休斯之船,从远古时代一直修修补补,但未沉没,直到今天这艘船上的补丁越来越多,很多船上的材料已经换了很多遍,也有一些从骨架换成了边缘。这本书虽然是在讲丝绸之路的大历史,但其实就是在讲整个中国的演变历史和对外交流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是极其开放,及其有对外交流智慧的庞大帝国,然后一点一点转变成为了一个封闭落后的老大帝国。其实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最早的时候只是有一个族类的概念,但并没有过于严格的区分。但是当时代进入明清之时,中国的民族主义其实已经发展到了前现代的顶峰状态,华夷之辨别变的极为浓重。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你了解“详细”的丝绸之路

                        从跨越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从西汉初期讲到了鸦片战争的 “前夜”,展示各个阶段中国与域外、海外各国交往的不同特点,交往内容也是描述的很全面。全书分为 “征服、信仰、贸易、帝国时代” 四个部分再加上 “帝国依旧、中央已失” 共五个部分,也是通过 “丝绸之路” 的视角去反观中国在这些时间段内的盛衰变化,剖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后记描述了作者是如何走上作家之路的,对已经作品及后期作品计划都作了说明,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严谨的一本书

                          一带一路,既有历史又有地理的知识,少了些趣味,果然是理工人的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蒙古帝国的是视角往回看,中华文明是幸运的。文字的出现,优厚的地理条件,使中华文明迅速进入了成熟期。自秦汉以后,就一直保持着超大规模文明体的统一。尽管中间出现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但鲜卑人却给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里注入了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从现代的视角往回看,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与世界的突然隔绝,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无疑扮演了一个愤懑的角色,却又引不起别人的同情。而在这幸运和不幸的节点上,蒙古帝国治下的丝绸之路,无疑是很好的切入口。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是短暂的,以元朝为核心的蒙古帝国也是短暂的,它的出现和消失都一样地令人错愕不已。但绝不是没有在历史当中留下一丝一毫的影响。宗教,军事,技术,科学,如同他们疾驰的战马,蒙古人把这些有序的人类因子统统搅乱,无意也轻易的改变了东西方世界的走向。世界近代史的大幕,不应该是哥伦布的大航海,而应该前置到蒙古帝国的建立。建议先从尾声读起。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了解真的丝绸之路和我们印象中的不一样,直到清朝的结束,不一样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郭老师的书

                                闭眼看,先评后看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丝绸之路

                                  第一,蒙古人的统治风格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无法被继承下来。蒙古统治者过于注重物质,只要求各地缴纳税收,却忽视了文化的整合。这样粗放的治理方式,使帝国内部矛盾重重,无法整合为一个整体,无法继承它整体的精神特质。第二,蒙古人的治理模式本身具有保守性。比如,民众被划分为各个等级,蒙古人高高在上,南方虽然保持了繁荣,但在社会上低人一等,无法真正分享政权,更加剧了各个群体的内向和抱团。第三,要说蒙古人给当时的人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那一定是杀戮和恐怖,作者认为这造成了明代的民族主义大爆发,生存焦虑让明清时期的中国人,习惯性地选择了保守和排外。 因此,明清给人留下封闭的印象,这种封闭也确实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便是中国在近代经历的苦难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像世界之窗

                                    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上,有丰富的色彩。历史文化传承中,有太多的故事!闭眼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站在中国的角度分析了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的独特区位、自然条件、生存模式决定了对外沟通是中华文明发展必然选择的道路,“眼光向外” 的基因一直蕴藏在中国的肌体内。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在当下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决定着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厚重的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史

                                        完整地把郭建龙老师的这本《丝绸之路大历史》看完了,从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再到宋元明清,朝代几经变化,在这两千多年的对外交流变迁当中,我们自己心态的变化,郭老师进行了很好的叙述。引用郭老师在书后的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不是为了重建过去那过时的秩序观,而是为了让每个人过得更加幸福和富足。随着中国的发展,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再一次经历民族情绪的泛滥,那可能导致我们再一次丧失掉最佳的融入世界的机会。如今,随着 COVID-2019 病毒的肆虐,世界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中国依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技术水平还很欠缺,并且,即便我们更加强大,还是需要学会与世界共处。能否和平融入世界,是决定我们能否走出治乱循环的关键要素之一。』的确,目前世界处于百年之未遇的大变化时期,方方面面都有着挑战和机遇。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探索的同时,也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这是我们要保持警惕的地方。就像郭老师说的,如今的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会和世界相处,持之以恒地推行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永远不自大、不盲从,以平等姿态和平地融入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历史

                                          非常喜欢郭建龙的作品,史料翔实,观点支持有力。结合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来谈对外开放,开放才能发展,闭关锁国只会落后,即使是当代,也无不具有借鉴意义。总体来说,《丝绸之路大历史》是一部大书,首先是信息量大,世界跨度大,人物众多,地域广阔,其次,从内容上囊括地理史、战争史、宗教史到观念史。但即使如此,这并不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叙事。名为 “大历史”,其实这本书的写作非常细碎,很多事情都只能是一笔带过,就连玄奘和郑和的故事也是着墨不多。即使在文字上这样克制精炼,这本书的厚度也非常可观,字数足有四五十万字。同样一段历史,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写法,关于丝绸之路的书很多,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写出一部中国通史的不多。郭建龙的《丝绸之路大历史》不仅体现了郭建龙独特的写法,更重要的是,这部书也只有他能写,只有他才能将这些碎片化的小历史攒在一起,构建起一部关于中国域外演变的大历史。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