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阅读这本书的拧巴感,证明我已经开始老了。
虽然每年山东台都有一档特别火爆的古诗词记忆相关的综艺节目,可真的使古诗词大火出圈,还是张若昀在《庆余年》里背诵唐诗宋词百首的桥段,一时间和古诗词相关的书籍与讨论甚嚣尘上。中国人又开始关注自己文化里的东西了,这自然是好事,哪怕仅仅是附庸风雅,也胜过漠不关心。当时看完这个桥段,我也确实跟着亢奋了一段时间,不过多是关注在就算当今的文科学霸,又有几人能做到背诵这么多古诗词的。何况只是带着记忆穿越,成长的二十来年还能丝毫不错的记住这些,还能默写红楼梦,这怎么可能,是脑中装了搜索引擎吗?扯燥。真的让我开始认真在意古诗词这件事,是基于两个小事。一个是马未都先生有一期视频节目里说中国人从小背古诗词,怎么着每个人能背下来的古诗词都应该不下百首,然后逐条介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词人就得几十个,每人的代表作哪怕只记住两三首,再加上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古诗词还有一些比较生冷的,读书、听歌、看剧过程中接触过、感兴趣的再记下来,每人不就够一百首了。看完之后觉得怹说的太有道理了,可反思自己的脑中,确实想不起来这么多啊。另一件小事是刷抖音,说的是老外对我们有哪些刻板偏见,就有一个是老外随便拽住一个华裔路人,然后喊到窗前明月光,对方虽然极度诧异,但却也脱口而出疑是地上霜。老外直接兴奋的跳了起来,口里喊到:你看,我说吧,他们有自己的暗语。你自己脑补一下这个画面,如果你是那个被随机拉住的人,是不是一样会脱口而出这些儿时记忆的诗句呢?我猜是一定的,最起码我看完那段视频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是中国人。也许你觉得搞笑,可我确实是从那以后就开始刻意的去关注一些诗句的完整出处,不光是古诗词,还有一些古籍经典,只要涉及到一点点,我最起码要查找到出处和更多一点的内容。虽然接触的还很有限,但确实在一点点的增加。比如我们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有多少人知道他的上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呢?再比如我们在外交部发言时听到了赵立坚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又有多少人去查完整的:孟⼦⽈:“爱⼈不亲,反其仁;治⼈不治,反其智;礼⼈不答,反其敬 —— ⾏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其⾝正⽽天下归之。《诗》云:‘永⾔配命,⾃求多福。这个语句呢。还有最近安倍遇刺,一个师范学校的教师断章取义摘录的那段古文,不正好也在恶补我们自身素养的不足吗。我不管别人如何,我个人觉得,想要成为一个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这些有着文化符号作用的古诗词我们不能丢,多多少少应该记得一些,而且应该多记住一些。所以现在关于唐诗宋词有关的书籍我也在刻意的排上日程去阅读。这才邂逅了这本《白马春风恰少年》。这本书写的有趣吗?有趣。好读吗?好读。内容是你想了解和知道的吗?是。古诗词涉及到的多吗?多,过百首。那你喜欢这本书吗?。。。。不喜欢。为什么?因为。。。我老了。怎么说呢?借用相声里常用的词,就是这本书在有意识的个挠你。他他害怕自己写的过于严肃,读者不爱看,然后加了太多故意不严肃,甚至故意个挠你的段落。可他选的包袱又是那么的违和,那么的不自然,读的我很难受。但我不好怪他,因为很有可能这不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看的,也许是初中生的课外读物。可里面选的那些流行歌的歌词又是我当年上学时流行的那些,这真的是初高中生能明白的幽默吗?所以全书我读的很拧巴。而且,写作者的逻辑,我多少也有点不认同。我们喜欢那些诗和词,是因为诗词本身的才气呢?还是八卦那些诗词创作者背后的狗血故事呢?这就好比演员是应该拿作品来证明自己,还是应该靠在综艺里撕逼,卖惨,再头条里露肉来获取关注一样。尤其这些在历史上已经盖棺定论的文学大家们,这样的去扒人家,是不是太不厚道了。当然,我老了,观念陈旧。也许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想知道李白不是 “刺客”,而是诗人剑客,还真得这样的书去教育。我还真拿不准。看不惯新生事物,就证明我真的老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幽默诙谐,好读极了!还没看完就忍不住来分享了。全程爆笑停不下来,尤其是写高适那章,肚子都笑疼了!总结一下,其好看之处在于:一是文笔幽默诙谐,用现代语言,今日范式写古代故事,类比精当,一下子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这是熟悉加意外的写法,很别致。二是通过写人物写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与历史的发展融合在一起。管中窥豹,从人物的人生沉浮之路,看当时历史格局的演绎,角度甚是好看。三是人物每段故事成了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大大降低了诗歌理解和背诵的门槛。同时点评也简练。相比之下,《唐诗百话》就可读性差多了。家有小朋友,想引导其爱上唐诗宋词的,可以买回来备着。反正我是买了。— 实在是太好看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