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人们为什么想劳动?他们最关心的似乎往往是收入。但除此之外,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往往还缺乏一些东西:社会交往,走出有时相当狭窄的家庭和邻里圈子,遇到有着不同世界观和背景的人。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参加俱乐部、教会团体或政党与人交往。然而,只要还存在这样一个雇佣劳动的世界,它就有潜力成为一个社会融合的场所,此外还给人们带来可靠的日常节奏,并通过社会期望产生约束。这并非偶然,我们社会中的许多边缘化人群,无论是难民还是无家可归者,他们最想要的就是一份工作:不仅是为了赚取自己的收入,也是为了成为在劳动世界中形成的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有了并且仍将有新的变化、新的特征。第一,人力资本竞争从个人之间演变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过去我们对孩子投资,这是人和人的竞争。比如我的孩子受教育年限达到 17 年,别人的孩子只有 9 年,那么我的孩子在劳动力市场就具备竞争优势。但现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岗位的替代几乎是无差别的,最近的趋势反倒是替代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岗位。因此,人力资本竞争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竞赛,变成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对决,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背后有深刻的含义。第二,人力资本培养必须是终身的,衡量标准也不再仅仅是 “受教育年限”。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类知识和岗位技能变化得更快。“上学” 和 “升学” 都不再代表人力资本培养,人们必须不断学习,通过干中学、在职培训和再学习等全生命周期积累和更新技能。第三,人类特有的能力通常是在早期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阶段形成,所以教育要向前延伸。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是同质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竞争力。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力是不同质的,我们必须找到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在体力劳动、操作性技能、认知能力等方面,新的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在非认知能力方面,譬如人际交流、领导力、团队精神、同情心等,以及隐性知识、实践智慧方面,人类迄今仍具优势。有人提出 “莫拉维克悖论”,认为人类所独有的高阶智慧能力,例如推理,只需要非常少的算力,但要让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掌握无意识和依靠直觉的技能却需要极大算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