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既有AI行业深度参与者的洞察,也有癌症病危时深刻的人生思考

    很多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期间就很崇拜开复老师,这本书是某天无意看到的。一开始只看标题是以为一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讲技术与发展的综述图书。



    但打开目录后一下子就被第七章 “一个癌症患者的思考” 吸引了。
    反复提到了死亡的意义,墓碑与墓志铭。 摘录几段文字可以感受到不同阶段开复老师对于死亡的思考:
    摘录文字:
    当时我的使命很明确,所以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的墓志铭:
    李开复长眠于此
    他是科学家、企业家
    经过在多家顶尖科技公司的努力工作
    他使复杂的技术
    变成人人可用
    人人受益的产品

    (这大概是创新工场之前时期)

    在经历微博爆发并大方光芒的开复老师,将墓志铭修改为:
    他是热心的教育家
    在中国崛起的时代
    他通过写作、互联网和演讲
    帮助了许多年轻学子
    他们亲切地称呼他 “开复老师”

    在确诊为淋巴癌晚期,存活率百分之五十的时候,回台湾与星云法师沟通,产生了向死而生的新思考:
    但是,星云法师对我这套 “人生算法” 取得的成果不感兴趣。他耐心地剖开我层层的借口和伪装,把我内心中的最后一根支柱取走。他不断将我们的对话焦点转移至内心,让我不要畏缩,坦诚面对自己。
    “开复,人类不该这样思考。这样一刻不停地计算、量化一切事物,会侵蚀掉我们内心本真的东西,会阻碍生命中真正的能量的涌现 —— 那就是爱。”
    我低下头注视着两脚之间的地板:“星云法师,我最近才开始认识到这点。”
    “许多人都认识到了,” 他继续说道,“但在生活中践行很难。我们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我们必须在骨子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必须承认,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比与他人分享爱这个简单的行为更重要、更有价值。如果我们从这点出发,其余的事情就顺其自然了。这是我们真正实现自我的唯一方式。”

    面对自己,回归原点后,开复老师最终坦白:
    我不再思考墓碑上将会写什么。这不是因为我害怕思考死亡这件事,而是现在的我更加清楚,生命无常,死亡一直长伴左右。


    这本书是我这周收获的礼物,也分享给知识城邦的朋友。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奈斯的一本书,助力AI了解

      ️是我们人类最本质的,最特别的内在和品质。只有保持住对爱️的价值认同,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我们就真的可以与 AI 和谐共存。以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约束 AI 超级智能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基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利益上提出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勾勒人工智能未來的書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 (2017 年)時,AI 的應用還沒有這麼大規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反而大多是隱藏在使用者看不見的地方,比如:搜索引擎的個性化推薦、廣告,金融領域的放貸評估等等,即使本科時期就知道 AI 有一天會改變世界,卻難以想像出 AI 會如何改變世界,透過開復老師的書才開始注意到 AI 的潛力,因此,可以說開復老師的這本書是我在 AI 世界的引路人。第一次讀這本書 (2017) 到今天,已經過了六年了,再讀一次又有其他收穫,這也許就是讀一本關於 "趨勢" 書籍的樂趣所在,書中有些內容用 2023 年的視角來看,已經實現了,有些呈現截然相反的發展趨勢,也許十年後再讀,又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本书的短篇故事里,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个体,在迎接 AI 浪潮冲击之时,其作为人类所具有的尊严、情感,还有所做出的抉择。而作者对故事的解读,我们又能看到他注重逻辑与理性的技术推演,这些思考如同风筝的长线,将遥远的未来与当下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带我们推开一扇又一扇通往 2042 年的时空之窗。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探讨AI、未来与人生

            作者除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 AI 相关的知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国际上相关的研究、竞争和产业,后半段还深入思考了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如何更好的作为人而幸福生活,感觉整体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距离这本书初次问世,也有几年了,反思这几年时代发展的潮流,AI 确实是可以看到的未来方向,我自己感觉为了应对这样的未来,作为普通人也需要去积极了解 AI 相关的事情,达到更好的人机协作关系吧,以及深入思考人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未来

              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完成不属于人类专有的各种重复性工作。爱,才是人类的特质。当我们看见初生的婴儿,当我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当我们的经历被朋友倾听,当我们通过帮助别人而实现自我…… 人类的爱就在那里。爱让我们区别于人工智能。不要相信科幻电影为我们描绘的人工智能形象。人工智能不会去爱,它们甚至没有感情和自我意识。AlphaGo(人工智能算法)虽然能击败世界冠军,但是它体验不到手谈的乐趣,胜利不会给它带来愉悦,也不会让它有拥抱爱人的渴望。相比人工智能,人类的优势在于创造力和同情心。让人工智能做它擅长的,我们可以创造更多有人情味的职业和岗位,可以有更多富有同情心的医护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医疗诊治、护理,可以有超过现在 10 倍的老师来帮助孩子在这个新世界获得生存能力并勇敢地茁壮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未来

                未来已来。互联网智能、商业智能、实体智能、自主智能,人工智能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与广泛的应用,随之也被广泛的关注,而这样的关注更多的是人工智能对于现有的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带来不稳定与尖锐的社会矛盾。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的工作,造成失业等等。任何技术的进步肯定会带来系列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因噎废食。人工智能说到底只是工具,人类因为有情感,造就了任何生物无法比拟的精神文明,这是任何的智能都无法替代的。我们需要拥抱变化,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思辨进取,那么工具仅仅就只是工具,他是我们改造生活、工作的手段、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次机会

                  我是读完了开复老师和楸帆老师的《AI 未来进行时》再把这本书找出来看的。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 AI 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而是这本书的第七章《一个癌症患者的思考》。一个人一路顺遂,大概率会坚信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想法是对的,很难自我反省达成重大思想转变。而在遭遇重大事件,好像要把原来的一切砸得粉碎时才会有这样的契机,回头看,那样对吗?现在社会对于人的价值判断大多源于其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和潜力,人被物化和工具化。我认为开复老师想改变世界,历史留名是令人敬佩的,而癌症后领悟到人生中忽视了与爱的人之间的连接,并且有机会弥补则是有幸的。如何感觉自己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是完整?我们需要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长期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感,培养个人的爱好,既能享受一群人的投机,契合和热闹,也能享受一个人的自在和享受。时间仓促,写得有点凌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AI·未来,回归人类爱的特质

                    唐山收费站关闭,员工发声 “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干” 中国好声音;宿涵带来人工智能现场作词;南桑威奇群岛地震新闻,由机器自动编写,用时 5 秒。这些与人工智能的新闻大相径庭,很容易让人觉得人类对自己的命运失去了控制。


                    所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究竟会不会取代未来?李开复老师在《AI・未来》一书中给到了答案: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完成不属于人类专有的各种重复性工作。爱,才是人类的特质。
                    由人工智能负责例行的、重复性的优化任务,人类负责需要创意和战略思维的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
                    李开复在《AI・未来》中回顾了自身 40 年来经历的学习、成长以及各项发展上的转折点。从人工智能科研人员、企业高管到风险投资人和畅销书作者,最后又成为一名癌症幸存者。也正是李开复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才让《AI・未来》不是枯燥地阐述人工智能概念、发展、未来的科技类书籍。难得的是,它还有商业、社会、人生哲理、人文关怀类的东西在里面。
                    近十几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之战如何如荼,比如阿里巴巴与 eBAY 之战,谷歌与百度之争,3Q 大战,美团创始人王兴的 “抄袭” 到 “逆袭” 之路,微信、支付宝的移动支付之争,共享单车等等。
                    但是,互联网这十几年的成就,和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当然,也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将会非常大,而且冲击很快就会到来。产业很有可能出现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局面,降低就业率、拉大贫富差距。
                    现阶段,你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那种例行公事、重复性可随时被替代掉的工作吗?如果是,就真的在未来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随着未来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人类一方面可以从事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类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从事创意和战略思维的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而让人工智能从事它擅长的例行、重复性工作。
                    如此,就可以用人工智能来理解人类的本质。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不是因为人工智能理解了人脑的运作原理,而是因为人工智能解放了我们,让我们不再一味追求优化,进而可以聚焦在真正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上 —— 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发展,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确越来越大,疲于工作,而忽视了环顾周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朋好友聊聊天,帮助别人时感受到的自我提升。而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我们赢得了和家人、亲朋好友、和真实世界接触的时间。
                    所以,面对人工智能未来,不必过分担心,我们不能被动旁观,而是要积主动极参与,不断学习。不管是技术性还是服务型的工作,都要体现出人类爱与创造力的特质,这样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共同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情味的人工智能时代。
                    AI・未来》不仅仅适合未来想从事人工智能产业链的读者,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主要加分点不在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感、危机感的内容,而在于回归了人类爱与创造力的使命感。留下 1 分的空间给未来可期的人工智能。
                    现在已是未来,不妨在人工智能时代里,回归爱的特质、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这才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宝贵本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科学家写的、让我毛骨悚然的关于AI未来趋势演化及影响的书

                      在出差途中阅读了李开复先生的《AI 未来》,里面的观点很震撼,与大家共享:1. 他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起步于美国,但中国会首先落地甚至超过美国,并极大提高生产效率。2030 年会增加全球 GDP15.7 亿美元,其中中国为 7 亿美元,是北美的两倍。2.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为,一是中国的 O2O 模式催生了海量的、生产生活各环节的数据,二是中国激烈的竞争环境培育出世界上新一代最敏捷、能干、吃苦耐劳的创业者。3. 人工智能时代真正的危机,在于未来 15 年内会减少 40-50% 的工作计划,国内民众与巨头以及国家之间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类价值观的挑战。人工智能产业倾向于 “赢家通吃”,这种倾向将会加剧获利与财富集中的问题,形成马太效应。4. 中美两国互联网创业者几乎完全不同。美国创业者受 “极客 - 嬉皮” 混搭文化的熏陶,相信每个人和每家公司都能通过创新与思考改变世界,追求 0 到 1 的创新,鄙视模仿和借鉴。而中国互联网生态受接受借鉴的传统文化、匮乏心态和 抓住风口致富等心理的影响,热衷于激烈残酷竞争和内卷,往往先从模仿开始积累经验和知识,把竞争视为事关生死的头等大事。5. 精益创业的核心理念是:创业者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只有市场知道;创业者不应该砸重金和大量时间去开发完美产品,而是快速推出 “最小可行产品”,然后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同时根据利润导向砍掉无利可图的功能、产品或业务。6. 在李开复看来,愿意在现实世界里认真耕耘,是中国和硅谷科技公司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美国的创业公司喜欢建立干净的数字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完成交易则需要商家线下完成,平台没有这样的义务。而中国同行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周围充满了激烈竞争,必须用规模、资金以及劳动力的效率来跟竞争者拉开差距,使它们的商业模式难以复制。7. 送外卖、汽车维修、共享单车、街头便利店等行业的互联网化,使中国拥有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量关键资源 —— 数据。靠着实地苦干,中国在这方面远远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生产国,为中国在人工智能实干年代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8.O2O 展示了硅谷与中国之间更深层的区别。美国公司一般采用 “轻量” 模式,建平台消除知识鸿沟,现实世界的工作由企业去线下完成。而中国公司则采用 “重磅” 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核心力量(信息传输),深入全过程、深入运行细节(比如花钱、管理劳动力、提供跑腿、建立规模经济等),打造深入现实世界、触及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事业,以此构筑护城河,并以此奠定了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海量的、优质的用户线下生活数据优势。9. 在 21 世纪要建设人工智能超级大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大量的数据、执着的企业家、优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有利的政策环境。中国创业公司的竞技场选拔出了世界上最精明强悍的企业家,中国的另类互联网世界创造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数据生态环境,再加上另外两项助力 —— 人工智能专家的涌现和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这个人工智能实干的年代,硅谷的优势将不复存在。10. 并非每次科技革命都是顶尖科学家主导的模式。通常,基础领域的突破出现后,发展的重心会很快从顶尖科学家转移到无名工匠,即有足够专业能力将这种新技术应用于解决不同问题的工程师,尤其是当技术突破性成果的应用范围遍布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而非集中于某几个实验室或者武器系统的应用时。电的发明和大规模的电气化就是很好的例子。投身这场技术革命的工程师需要一个额外的条件:能实时接触到前沿先驱们的研究成果。11. 人工智能革命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比如智能推送,需先给互联网数据贴标签)、商业智能化(比如核发贷款、智能诊断、辅助裁判,利用企业的专业数据)、实体世界智能化、自主智能化。前两波浪潮已经来到,第三波正在路上,将彻底改变我们和世界之间的互动体验以及模糊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分界。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无人机的飞天,智能机器人接管工厂,第四波浪潮 —— 自主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改变农业、交通、连锁餐饮等众多领域。12. 中国大部分传统企业普遍存在数据尚未结构化、企业文化老旧等现象,使其难以在第二波人工智能时期享受技术红利。但一些能够直接接入商用人工智能的产业在大步前进,小微金融就是其中最有前景的一个产业。过去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以人力为主,小微金融产业成为直接采用尖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块跳板。13. 第三波浪潮中产生了感知人工智能,依靠算法模拟人脑的运作方式,把图片或视频的像素汇集成有意义的集群以辨识其中的对象,越来越擅长辨识我们的脸孔,听懂我们的声音,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它也将在线上与线下世界之间架起无数无缝衔接的桥梁节点,这些节点会让 “上线” 这个词变得没有意义。这种情况被称为 “线上线下融合”(OMO),OMO 把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整合起来,把线上世界的便利性带进线下世界里,把在线下世界里感知到的内容带到线上世界里。14. 第三波人工智能产品即将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模糊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直到界限完全消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人对数据隐私的开放心态以及深圳的硬件制造实力,将使中国在感知人工智能上相对于美国的优势,不出 5 年就将从今天的六四开,达到八二开。与此同时,第三波人工智能创新也将为第四波完全自主化的人工智能奠定基础。15. 传统的美国公司在使用深度学习,为现有商业获取更多利润的方面做得很好,谷歌等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公司仍然是精尖技术的堡垒。但在建造新的互联网帝国、改变疾病诊断的方式,或者重构购物、出行及饮食场景等方面,中国更可能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面对全球各地的市场时,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与策略,随着人工智能服务散播至全球的每个角落,也凸显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人工智能力量进入我们的世界后,真正的分歧不在国家之间,而在每个国家内部。16. 实现强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的突破,以及深度学习的一连串巨大进步。这些突破与进步需要去除目前弱人工智能的能力天花板,赋予它们更强大的新能力,如多域学习、泛领域学习、自然语言理解、常识推理、规划以及通过少量示例学习。下一步发展情感智能机器人可能需要赋予它们自我意识、幽默感、爱、同情心和审美。这些都是阻碍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成为强人工智能的关键障碍。每一项新能力的实现都可能需要多项重大突破,真正的强人工智能则意味着解决一切此类障碍。17.ICT 不同于蒸汽机和电气化,它通过打破信息传播障碍,增强了世界顶尖知识工作者的力量,而将中间许多人的经济作用缩减了一半。人工智能会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和力量执行多种类型的体力和智力任务,大大提升运输、制造、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生产力。没人能保证提高了生产力的 GPTs 还能为工人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工资。18. 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 GPTs 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不会推动经济生产的去技能化。它不会让少数人完成高级任务,也不会将其分解成由更多低水平技工完成的小任务。它只会接管符合以下两个标准的任务:可以利用数据优化,并且不需要社会互动。失业工人可以在其他更加难以自动化的产业中找到工作,但这一漫长的过程本身极具破坏性。19. 工业革命历时几代人才完成,而人工智能革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能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会在三个催化剂的作用下加速自身的应用与扩散进程:19.1 第一个催化剂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易复制性,可在全球无限复制、零成本应用,更新和改进也是几乎无成本的,大部分白领员工的职责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并根据其做出决策或提出建议,恰恰这是人工智能算法的强项。19.2 第二个催化剂是风险投资业(VC)的诞生。VC 会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和商业模式迭代,千方百计地探索这一技术可以做的每一件事。19.3 第三个催化剂是中国的影响力。中国雄心勃勃的企业家、独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与政府积极推动相结合,再加上中国向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军,这些共同构成了之前 GPTs 中不存在的新催化剂。20. 以下几件事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第一,在工业时代,新技术带来了长期就业机会增长和工资水平的增长;第二,新的 GPTs 依然很罕见且重要,应单独评估各个 GPT 对于就业的影响;第三,在被广泛认可的三个 GPTs 中,蒸汽动力和电气化同时推动了生产力和就业率提高,ICT 提高了生产力却不一定增加就业;第四,人工智能也会是一种 GPT,它偏重于技能,应用速度快,这两个特性表明人工智能会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21. 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对社交要求高且高技能、非结构化的岗位很难被替代,反之则很容易被替代,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被替代的速度会比较慢。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强社交且创意或决策型强的很难被替代。22. 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是 “演算的巨人,行动的矮子”。23. 人工智能算法之于白领,就像是拖拉机之于农场工人。这一工具将会快速提高工人的生产力,同时缩减实际需要的工作人员。而且与拖拉机不同的是,算法可立即传遍全世界,不会给创建者带来额外的成本。一旦将软件发送给数百万用户(如税务筹划公司、气候变化实验室、律师事务所),它可以不断更新和改善,不需要再制作新的实体产品。24. 人工智能算法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像是导弹空袭,但机器人对体力劳动的打击则接近于地面的堑壕战。25. 人工智能对垄断的自然倾向,会使许多行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人工智能偏重特定技能,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就业市场,排挤掉中产阶级。26. 人工智能还可能会滋生 21 世纪的阶级制度:人工智能精英阶级和 “无用阶级” 即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所说的永远也无法创造出足够的经济价值养活自己的人。27.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个世纪里,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认可以及生活意义的源泉。但人工智能可能会切断这些联系,或者说迫使人们从事低于过去社会地位工作,影响的不只是收入,还会直接伤害到我们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失去人生意义和目标会带来非常现实且严重的后果。28. 人工智能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深刻问题:工作、价值和 “人” 的意义之间的关系。29. 我坚信的未来是由人工智能的思考能力,加上人类爱的能力构筑的。如果我们能够创造这种协同作用,我们就能在发扬最根本的人性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无比强大的力量创造一个繁荣的世界。30. 谷针对人工智能将引发的失业问题,提出三类解决方案:就业者再培训、减少工作时间或重新分配收入。每一类方案的出发点均是调节就业市场的某一个变量(技能、时间、报酬)。30.1 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终身学习是个不错的想法,自我学习也会提升学习者的能力,经过一系列的成长获得成就感,同时增加自信。但如果考虑到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该方法远远不能解决大量失业的问题。就业者会发现自己只能不断退缩,就像无情的洪水来临时丛林里的动物会逃亡一般,急切地从一块岩石跳到另一块岩石,寻找更高的落脚点。30.2 减少工时、工作共享方案仅能补偿部分损失的工资,就业者的净收入还会减少。长期来看,工资不断下滑肯定不会被低收入者认可,政府也很难负担巨量补助。30.3 我们需要建立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制度,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求助于止痛药(如 UBI),我们必须主动想办法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同时更加重视我们与机器之间的本质区别,那就是爱的能力。31.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普及,一定要尽快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与其他技术革命一样,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与人工智能竞争的人终将会失败。长期而言,反抗可能是徒劳的,协作才会有收获。32. 志愿者把时间投入到让社会变得更有爱的工作中,我们也有义务利用人工智能时代富足的经济条件培养这些价值观,并鼓励这一类工作。要做到这一点,与其启动 UBI,不如试试我设想的 “社会贡献津贴”:对于那些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慈善、使社会更有人情味和创造力的人(其中包括三大类活动:护理工作、社群服务和接受培训),政府可以付给他们一笔还算不错的报酬。这种津贴将成为新型社会契约的支柱。这种津贴不是为了取代基本的社会保障,而是为了鼓励人们多做善事。但如果运转得当,会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有人情味。发放这种津贴的目的,是将人工智能创造的经济效益投入到创建更好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不是像 UBI 一样单纯领钱,来麻痹由人工智能导致的失业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开复老师这本精彩的书,不仅让我认识到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以及彼此的优劣势,更让我动容的是正是开复老师在患癌之后的一整章的感悟。当数字化的 AI 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人情冷暖!在 AI 注定会代替很多岗位的未来,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人的爱人和被爱的能力,那是有可能唯一能够让我们区分于 AI 的方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探索、有脑洞

                          我几个月前买的繁体版实体书,虽然看着有点累,但是内容还是很吸引我。未来的 AI 真的涉及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有几个故事看完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推荐阅读,开拓我们对 AI 的应用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工智能导致失业,进而让人失去工作的意义感,这才是最大的威胁

                            认识 ai,还是从这本书开始最好,1. 李开复兼具中美视角,2. 同时又是人工智能的亲历者,3. 再加上有患病经历,对人工智能和人的关系,有深入思考。4. 表达又很精准到位。5. 其中对人工智能带给人类最大的威胁,可能是导致人类意义感丢失,比较令人震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 未来

                              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写得很好,推荐给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评:有温度的未来思考

                                好书,阅读体验感不错。第八章作者的思考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但未来的发展,演变不可控因素太多。掌权者或利益既得者不会有作者同样的经历,因为会无法体验其中的期冀。不要试图考验人性,结局多数会让人失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与人工智能本质的区别: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这个过程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兜了一圈,又回到了我大学时代最初的目标:用人工智能来理解人类的本质。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不是因为人工智能理解了人脑的运作原理,而是因为人工智能解放了我们,让我们不再一味追求优化,进而可以聚焦在真正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上 —— 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作者从一个 Al 专家、一个曾经罹患癌症的病人、一个创业负责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期望人工智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带给我们的也理应带给人类社会的科技成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工智能进入互联网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自主智能化四浪叠加的时代,可见的改变是某些工种被替代与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我们为了避免与其正面竞争,唯有重新思生而为人的意义,珍爱彼此,强化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错,读起来轻松,通俗易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的科普与AI时代的社会思考

                                          多角度思考 AI 时代的到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