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北宋的灭亡是偶然中的必然,或者说是必然中的偶然。第一,北宋所谓 “腐朽” 的禁军并不是不能打,也并非没有斗志,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够指挥他们英勇作战的领导。在开封城破之前,宋军面对辽军和金军的战绩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不管是兵力占优还是地形占优,都打得一塌糊涂,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举手投降,稍微有点战斗力的还是从辽国投降过来的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完全没了短短十多年前在对西夏作战时节节胜利的丝毫风采。同样是童贯指挥,同样是西北调过来的宿将,只是将对手从西夏换成辽金,宋军就像换了一支队伍,其堕落速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张孝纯和王禀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宋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下滑到我们在纸面上看到的那种不堪一击的程度。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颓势,只是因为宋军的指挥系统在这十多年里坍塌了而已。正如种师道刚刚来到开封城的时候表达的观点一样,守城不等于野战,城里人人都能是战士。张孝纯一介书生,他的战术理论跟纵横疆场多年的种师道不谋而合。他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对太原城内包括人力在内的所有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让此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代名将粘罕在二百五十多天的时间里束手无策。北宋朝廷不是没有名将精兵,也不是没有旺盛斗志,只不过这些优势都在宋徽宗时期童贯、王黼、蔡京、高俅等宠臣的欺上瞒下,以及宋钦宗时期不断摇摆的政策中被消耗殆尽,以至于天下第一庞大的开封城成了金国东西两路军的盘中餐。只要给他们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哪怕是李纲),他们其实是能够找回自己的战斗力的。第三,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忘记在这些历史浩劫里承受了巨大苦难、做出了巨大牺牲的普通军民。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能在战争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很多都是以 “州民”“县民”“众军士” 的集体称谓出现在史料里,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我这些年读史书,看惯了帝王将相的纵横捭阖,越来越想关注那些普通人的命运,越来越想把那些 “小人物” 的名字写下来,因为多一个人写,便多一群人知道。靖康之变中,开封的皇族和百姓命运的确很悲惨,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在黄河北边的河东、太原,这里的百姓也很惨。张孝纯自己的奏折里都说,太原城里的几十万军民最后只活下来 “百之一二”,这对于河东第一大城来说,是何等的恐怖和残忍。而李若水谈判失败之后回开封复命时看到的河东惨状,也同样让人触目惊心。看到史料上那些轻描淡写的 “屠城” 二字,再想想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的血腥杀戮,你会不寒而栗地想到,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就是平民的无助。因此,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一个原因是,太原之战极其重要,甚至是不亚于汴京之围的一场关键战役,另一个原因是,我想尽可能把曾经被不少人忽视的太原保卫战以及河东保卫战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写下来,让我的读者们意识到,除了开封,还有更多的城市经历过地狱般的岁月,除了皇族,还有更多的平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它们和他们,值得被我们记住!第二,可以这么说,张孝纯以一城之力,为北宋王朝争取到了喘息甚至是反戈一击的机会。遗憾的是,宋钦宗把这些机会都浪费了。我一直认为,北宋的灭亡是偶然中的必然,或者说是必然中的偶然。说是偶然,是因为以北宋王朝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储备,都不至于在金兵不到十万人的攻击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灭国了。他们有广袤的国土纵深,有相对于金国来说堪称取之不竭的兵源,有后来宋高宗依赖的长江天险以及茫茫大海。在很大程度上,北宋王朝依然具有非常深厚的民间基础,不少百姓、将士、僧侣都愿意为国尽忠,甚至连开封福田院(类似于今天的救助站)里的穷人,也毫不吝啬地主动把自己积攒的金银拿出来交给开封府,用来支付金国索要的赎金。也就是说,但凡宋钦宗在面对战争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应对能力提升一点点,不管是战还是和,是守还是走,只要决定之后哪怕一条道走到黑,最终都不会是这样的结果。说是必然,是因为北宋王朝的确已经朽坏到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他们迟早也会跟曾经庞大的辽帝国一样被金国揍得毫无还手之力。这不是宋钦宗一个人的责任,是北宋此前七个皇帝累积下来的问题,只不过宋钦宗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不但没能扭转北宋王朝下滑的颓势,反而给了这些腐朽的柱子凶狠的一击,让它的坍塌加快了而已。但是,太原保卫战的一个重大的意义就在于给宋钦宗乃至北宋王朝的纠错争取了半年多的时间。假如宋钦宗能够利用好这半年,坚定思路、改正错误,北宋也许会在战场上遭遇金国惨重的打击,甚至可能会变得跟后来的南宋王朝一样偏安江南,但是断然不会出现靖康之变这样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宋钦宗辜负了张孝纯,辜负了太原城的几十万军民用生命换来的缓冲期,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决策者的“昏招连环”

      靖康二年(1127 年),北宋都城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掳,史称 “靖康之耻”。这段历史虽被无数人所叹息,但鲜少有人像作者赵大胖这样,把刀锋对准北宋灭亡前的每一个决策细节 —— 从太原之战的血肉横飞,到汴京之围的步步溃败,再到宋钦宗的优柔寡断。都被作者将一一掰开揉碎重组后,呈现给我们一部充满人性纠葛的亡国实录。 赵大胖本名赵伟,重庆人,曾是《重庆商报》的媒体人。2015 年辞职后专职研究宋史,自称 “读宋史的赵大胖”,靠公众号和专栏积累了一批忠实读者 (我也是老粉丝)。他的文字风格直白诙谐,但学术功底扎实,此前出版的《宋朝阐史官:碎片里的两宋》以市井视角解构两宋秘闻,就被网友戏称为 “宋朝八卦大全”。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他形容宋钦宗是 “职场菜鸟皇帝”,把宋金谈判比作 “甲方乙方互相挖坑”;讲到徽宗给太湖石封侯时,调侃 “这石头比忠臣活得体面”。这种口语化表达,让历史褪去高冷外衣,变得可触可感。书中开篇便聚焦太原之战 —— 这场被后世低估的关键战役。作者指出,北宋禁军并非不能打,而是 “缺一个敢带他们冲锋的人”。金军南下时,太原军民死守 250 多天,却因朝廷内部党争和宋钦宗的反复无常,最终弹尽粮绝。书中还原了守将王禀的悲壮:城破后,他身中数十箭,投汾河自尽。而此时的汴京,皇帝还在幻想用割地赔款换和平。作者对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的刻画尤为犀利。宋徽宗沉迷艺术,将国家财政砸进艮岳园林的奇石异木中;联金灭辽时又耍小聪明,私纳辽将张觉,结果被金人抓住把柄。宋钦宗更是个 “纠结体”—— 一边重用主战派李纲,一边暗中向金国割让三镇。作者用史料证明:这对父子的每一次摇摆,都在加速北宋的崩溃。书中不止关注帝王将相,还聚焦乱世中的平民。太原城破后,百姓被金军 “驱之北行,冻饿死者十之六七”;汴京围城时,妇女被朝廷抵债卖给金军,史书却只记作 “以人充数”。作者说,这些无名者的血泪,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不同于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作者的写作像一部纪录片:从金军的攻城战术到宋军的后勤混乱,从朝堂的推诿扯皮到民间的人肉相食,细节饱满到让人窒息。比如,他考证出北宋守军竟因官僚扯皮,将 500 门大炮遗弃城外,反被金军用来炮轰汴京 —— 这种荒诞的真实,确实是比小说更加震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真诚的代价

        自作孽不可活,北宋还是在不败之中走向了惨败,正确的一次没有到底,昏招层出不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小而谋大

          北宋是被皇帝自己作死的。一、三角博弈中唯一正确的解就是联弱抗强,赵佶好大喜功昏了头去招惹金国。二、才不配位必有灾殃。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搞牵制,军队战斗力面对游牧民族本就没优势,一堆文官包括皇帝还在搞小动作瞎指挥。只能说宋朝的国家系统已经烂透了,遇到金这种国势上升中的蛮族也是命苦。三、皇帝的能力决定帝国命运。宋朝几个皇帝能力很差,不管是战和这种大事还是如何管理郭药师之类的降将,出的基本都是昏招。金人入寇这种重大突发事件是王朝最好的试金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看小说还要精彩

            这部作品,还有《南渡之君》,是作者大海的风格,既有史料的翔实支撑,又有小说般的精彩,还非常有画面感,一个个历史人物灵活灵现,跃然纸上。一镜到底的电影感,让人读下来不禁扼腕叹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段历史,中学时就耳熟能详,再读,仍然感到可气、可悲、可叹,甚至可笑。一个强大的中央帝国,从盛世至灭亡只用了三年。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回顾整件事,宋朝最大的弱点还不在军事上,在于最高统治者在外交决策上左右摇摆,出尔反尔,贪小便宜,缺乏战略思维。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和儒家文化对宋朝皇帝的长期规训有关。北宋的皇帝们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甚至寸步不离京城,对外界缺乏了解。这样的皇帝,要他学会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这怎么可能呢?所以,战略思维真的很重要,它事关国家兴衰,天下兴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之不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太好了,很有启发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