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详谈丛书》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程,旨在通过深度对话记录当代杰出商业实践者和价值创造者的经历、思考与方法,其核心目的为:‌知识积累与价值记录‌:丛书致力于系统性地收集和保存时代优秀人物的实践智慧,包括他们的成就、经验、失败和教训,形成可供后人参考的知识库,避免宝贵经验被遗忘。‌对抗遗忘与保存历史‌:受希罗多德历史观的启发,李翔强调采访和记录的目的是 “对抗遗忘”,确保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和商业斗争不会被时间湮灭,从而为整体社会提供历史参照。‌启发与激励后人‌:通过呈现真实案例,丛书旨在让读者(如创业者、从业者)从这些故事中获得启发,学习成功方法,同时避免重复错误,以此推动集体进步和创新。‌构建当代商业史‌:丛书以人物为单位,串联起一部动态的当代商业史,聚焦于商业实践者的价值观、决策逻辑和模式演变,为未来研究提供基础素材。这些目的源于李翔对媒体记录功能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这不仅是对个体成就的颂扬,更是对社会知识体系的贡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采访的价值所在。采访、记录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抗遗忘,让后来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而不至于陷入不断重蹈覆辙或者不断重新发明轮子的怪圈中。采访、记录和研究的对象,既包括 “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 我们之中的那些优秀的创造者们,不断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些让我们所有人都变得更好的产品、服务和组织;也包括失败和争斗 —— 即使是我们之中的那些最优秀的人,也难免会犯下错误,这些错误其实都是在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试错,它们都值得被记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详谈丛书

        作者历时 2 年半完成这部 12 本小册子的丛书,选取 15 位访谈对象,至少记录下了中国社会 15 个切面,给读者了解不同人物(群)提供了 15 个样本。当然,访谈对象大都是成功人士,除了 00 后这一群体尚在发展中。没事翻翻,或许真能从中找到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访谈类书籍的天花板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李敬泽开始成为中国文学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90 年代写作和成名的作家们,鲜少同李敬泽没打过交道的。他开始被人称为 “文学教父”。李敬泽称自己是 “计划经济的后裔”。他从八岁到十六岁生活的北方城市石家庄,就是一个被计划塑造的城市。李敬泽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我们所说的体制内的文学工作者。他的包容度和敏感性让他可以成为连接文学体制内外的桥梁或者说嫁接者,但这也意味着他要比一位单纯的创作者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事务。石家庄实际上是一个军校集中的城市。👇石家庄是第三世界人民的 “国际庄”。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惰性,很容易就变成固执的 “我是对的”,不太容易接受、推动,乃至创造新的潮流和新的风格。而且你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你的成功经验在支持着你,让你越来越自信或自负。搞文化的人很容易变成这样。在判断才华的时候,我无法判断他的前途。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能跑到最后。其实任何行业都一样,起跑的时候可能十个人中八个人都有才华,跑到最后的人才华肯定有,但也是因为他的耐力、持续、专注和运气。️一个学者如果不能准确有力、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这已经是严重的不合格。要把这当成一个基本的标准,不要跟我讲他的观点有价值,再有价值的观点也不可能用混乱的逻辑和糟糕文字来表达。️文学也好,文章也好,广义来说是一个语文问题:什么是好的语言,如何准确地表达。布罗代尔给我的最好的馈赠,是让我意识到在看历史时需要有一个长时段的眼光。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想得比这个秩序更为深广,他不是以文学为中心去想世界和中国,他是从世界和中国反观文学。儒家的教诲比宗教难,宗教给你明确的律令和限度,儒家几乎完全是靠内心的道德体验同世界达成一个关系,纯靠个人修为。高,可以让我们高山仰止;低,可以低到没法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