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切荣华其实早已标好了价码

    这部《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是部难能可贵的大部头,这是我费尽很多精力才找到的一部后唐朝陕西通史。众所周知,汉唐陕西史研究或汉唐长安史研究已经是一个相当丰满的范畴,这就为汉唐陕西和长安城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而唐朝以后长安王气骤灭,正史编撰也就不会成体系地编写陕西和长安城的史实。如此一来,地方史和金石碑刻就成为重要文献,本书作者秦晖教授以这两类文献为线索,把后代正史中与陕西历史事件与人物相关的其他章目重新组合写作成宋元明陕西史,这就为人们第一次完整地看清后唐朝历史中的陕西和长安城,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终于可以搞明白长安城上 “城头变幻大王旗” 的沧桑往事。
     
    本书不是一本适合轻阅读的历史著作,在这本厚重著作里,完全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爽和快意 —— 王朝衰微之后的落漠、帝国政治的倾轧筹码、连绵不尽的战争与屠戮、不同地域和种族文化之间的血与火较量、朝代更迭之间的信仰对立、一轮又一轮历史悲剧的重演…… 跟汉唐雄风相比,陕西和长安城曾经有多么荣耀,此后面临的衰败就有多黯淡。了解这一段历史之后,你就会懂得为何今天陕西省和西安市言必称周秦汉唐而罔论宋元明清了。
     
    此前所读葛承雍著《大唐之国:1400 年的记忆遗产》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镜面,因此,如果一定要让我一句话概括这本《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的主题,那一定是,一切荣华早已标好了价码。
     
    陕西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决定这种重要性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地理位置。各种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研究都先后论述过,但是,宋元明历史对陕西地理重要性的解读是另一层面的。
     
    唐朝将中央帝国疆域扩大到顶峰(但中国疆域面积最大时期是清朝)之后,由于幅员过大而采取节度使制度对全国各地进行管理,经历安史之乱到唐末,实际上已经使全国各地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政治经济,即使中央帝国依然能够控制税赋充足的江南,但是,行政区划之间的地理割裂已经积重难返。
     
    北宋重新统一中原、江南和关中之后,西北的辽和西夏成为宋帝国最强 “外敌”,陕西就成了宋、辽和西夏三个政权角力的轴心。套用如今新疆政策,当时的陕西亦是 “稳定高于一切”,相应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就成为必须支付的代价。就在陕西,北宋至少要拿出近半江南税赋来支撑军备,或者换个说法,江南和中原之所以能够获得升平安宁的生活,也是由于陕西承担着和平的代价。
     
    不仅如此,我从这本书中更大的收获是,一旦失去了西域作为战略前线,那么就只能靠打造一个强大的 “陕西轴心” 才可能托付一个盛世。北宋神宗之前的陕西如此,忽必烈龙兴时代的陕西如此,明朝中期之前的陕西亦是如此。宋元明时代之所以会出现 “陕西轴心” 正是由于中央帝国丧失了西域、使陕西变成前线,因此,不光西域 / 陕西是一对实质性的地缘安全双生子,更是国家经济安全与健康的双生子。
     
    从书中所载历史来看,会发现许多事情是一次又一次历史事件的重演:
    例如安史之乱间哥舒翰出潼关而亡的遭遇,在北宋末、元末、明末全部换了将领发生过,“守潼关” 似乎像一个魔咒;
    长安城无论改名叫京兆府城、奉元路城、西安,都改变不了无法自身易攻难守的现实;
    陕西最高行政长官丢下百姓翻越秦岭南逃至四川汉中,北宋末、元末就频频上演;
    关中政局一乱,陕南四川就开始失控,又或者,陕南一失控关中政局就要乱;
    ……
     
    上述情形之所以在陕西反复发生,与其说是历史的诅咒,不如说是地理这只上帝之手亲自写下的剧本 —— 陕西只要不是帝国中心,就注定了要不断面临 “高压控制 / 失控 / 高压控制” 的处境 —— 这个死循环剧本要一直延续到清朝。
     
    那么,进入清朝,陕西的处境为什么改变了?
     
    本书没有论及,但是纵览宋元明史,答案其实不外乎三者:
     
    一、国家制度创新,以汉或蒙古为单一政权主体的国家制度发生了变化,清实际是一个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国,因此,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向腹地劫掠的动机消失了。
     
    二、西域重新纳入中央帝国版图,国防安全前线极大地西迁,陕西不必再承担国防高压控制的重担。
     
    三、北京经过金、元、明、清四代经营,在关中(西都)- 河南(东都)之外,构建了一条纵向的经济地理通道,且这条通道穿行之处没有秦岭这样的南北(四川 / 关中)和东西(河南 / 关中)地理屏障,就连淮河和黄河也被运河进行了有效治理控制,管理效率更高、经济互通性更强。
     
    除这第三条书中未曾涉及之外,前两条在书中随处可见。但是如果读完本书,还不能意识到秦岭对关中的保护和束缚,显然不能算读懂了历史。


    所谓 “关中”,你可以理解为 “被关在其中”。周秦汉唐严格来说是两种逻辑,周秦是据关中向东向北攻伐,而汉唐是拥天下而给养关中。在乱世,关中作为一个据地利而自保的区域可以比外部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商鞅变法之所以奏效很大程度也是乘了关中地理之便。而在治世,尤其是汉唐这样的超级治世,构建了拥天下而给养关中的制度和经济循环,这就使关中变成一个不断吞噬有限资源的肿瘤,北宋和明这两代表现尤为突出,而南宋也就真地直接把陕西当恶性肿瘤切除了,居然也让南宋存续超过 150 年。
     
    南宋这个十分极端的例子,和清朝陕西获得充分发展是两种截然相反、但是逻辑却一致的关系。
     
    前面提到清朝是一个兼具草原和中原二元属性的帝国,因此陕西被定义为农业属性。而在南宋,陕西先后是西夏和金的实控区,虽然底色是农业但治理性质带有草原属性,长安城作为忽必烈储君时期的封地,乃至整个元朝更是 “藩省二元制”。因此,南宋把陕西当作肿瘤切除、却通过岁贡和战和方式与其发生往来,其实是把清朝那种在一个体制内实现的二元性,变成了两个单一体制属性的交往。
     
    这两种方式都说明,因地制宜、尊重地理约束条件、着眼于发展而释放经济活力才可能实现所谓 “长治久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频频想到任职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面对陕西的处境,他很理智和清醒,完全不像他在北宋中枢任右司谏那样四面树敌。尽管此后 “庆历新政” 的主体来自于他治陕的经验,但他显然更适合做地方官而不是身为宰执。这不是他的错,这依然是皇权政治束缚的必然。我曾经到延安、榆林等地做过工作考察,现在想起他那首《渔家傲・秋思》,才发现他在北宋是如何寂寥孤独。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6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帝都南迁后的陕西600年

      秦老爷参与《陕西通史》的编纂,这是其中两卷,40 年前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旧作,语言和用词很多那个时代的烙印。比如农民起义领袖的 “牺牲”。本书从公元 960 年(宋)一直历数到 1675 年的清 - 康熙平定吴三桂,对比《奥斯曼帝国 600 年》全书还是单薄了。书前半部宋史部分,如果看过《宰执天下》的就不陌生,那本穿越小说,主角韩冈(贺方)穿越回的就是宋时的陕西,起头也是源自宋夏征战,主角引入现代科技,让宋朝逆天改命,看中国历史变迁要有生物进化的角度,王朝和公司,是一定会死亡的,开国的皇帝洞察世情,事必躬亲,制度和用人都合理,传了几代之后,从小身处深宫,经验都是书本和宫廷的接班人自然脱离现实,大臣如果强大对国家有利,但后续依然是问题,王莽身败名裂,诸葛亮鞠躬尽瘁但皇帝赢弱,才情气度如张居正,死后必然被清算,宋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外患,农耕的南方失去西北河套的马场,步兵必然被游牧骑兵碾压。元朝如果沿袭汉制文化不够,用伊斯兰奥斯曼帝国的禁卫军制度,继承问题混乱,人口出生率比不过农耕区域的汉人,不到百年就分崩离析了,明朝的问题是解决不了南方的地区差异问题,从教育程度和农业产出到通商商贸,南北差异必定不断拉大,有英明雄主可以调配转移支付,或身居幕后搞派别平衡,到自以为是的崇祯亲自上场,被官僚集团玩死。纵观中国古代千年历史,中华大地就没有超过 70 年的太平,安定 40 年就已经天下富足,但很快会陷入战争,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国内农民起义,必起兵端。600 年王朝更迭看下来,只有城头变幻大王旗,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争的是 “天下”。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秦晖著,主要探讨了宋元明时期陕西的历史变迁。内容涵盖了从宋夏战争到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军入陕的广泛历史事件,以及宋金元时代和明清陕西的文化发展 。书中不仅详细刻画了陕西在宋元明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情况,而且将陕西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进行分析,有一些作者的独到见解。宋元明时期的陕西是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军事化特征显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不再重合,导致陕西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同时,陕西的社会活力受到抑制,思想领域虽有区域特色,但在全国范围无法与其他学派竞争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陕西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军事行政化组织,以及这些组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研究不应只关注辉煌时期,而应全面审视包括衰落在内的各个阶段。即使在王气不再的时期,民气依然值得歌颂,历史的丰富性不应因帝王的缺位而被忽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宋朝,文化非常兴盛,流传下来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