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本书将梳理和剖析晚清自救运动中诸多重要人物对于现代化的种种误解,以及这种种误解最终推动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本书也将追根溯源,探究种种误解的由来。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封闭落后的中国从此劫难不断。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大清帝国垂死挣扎,试图自救,在中央,有李鸿章、奕䜣这样开明的洋务领袖,在地方,有张之洞、刘坤一这样务实的革新力量,在民间,有康有为、谭嗣同这样热血救国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的种种努力,最终没能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大清帝国的自救过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而清政府的最终覆灭,其实与当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有误有关,清政府在危急关头缺少参照的坐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康有为对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误解,他的改革方案不伦不类。即使没有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也没有前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对晚清史特别感兴趣。我一直想搞清楚,这个曾经雄霸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为何会在 18 年的时间里迅速崩塌。而在这最后的 18 年里,先进的中国人又是如何血脉偾张、投袂而起,前赴后继地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不息,他们的奋斗又是如何遭遇挫折,以至于志士血洒菜市口,皇帝泣血瀛台。我始终认为,这一段悲恸的历史,是不能用简简单单的一句 “清政府腐败无能” 就能一笔带过的。这是万能的答案,却不是解释所有问题的最佳答案。例如,北洋舰队的覆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 “海防” 观念。这种消极的海军建设思想,严重限制了北洋舰队的战斗力和活动空间。而这种观念的形成,跟清政府腐败无能没有什么关系。这本书是我对这 18 年历史的一点思索和感悟。笔者学识有限,鄙陋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这是一段王朝日暮途穷、民族凄风苦雨、百姓哀哀无告的历史,为了减轻读者阅读时的沉闷感,我尽量把语言调整得轻松活泼些。笔者特别喜爱美国历史学家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的著作《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他的文风有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学习和模仿他也是对他的一种致敬吧。我希望读者能够一气呵成地读完这本书,而不是 “一篇读罢头飞雪”。茅海建先生对于戊戌变法的研究,让我获益匪浅。例如,他在《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 阅读笔记》中爬梳出来的一则史料,尽管他本人并未给予更多阐述,却让我惊觉原来 “围园捕后” 并不是康有为在危急关头才想出来的杀招,而是他早已有之的预案。这则史料也让我对康有为的认识更进一步。因此,对于茅海建先生,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日甲午海战#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73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帝国的崩塌》(150)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清朝兴衰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十一本是《帝国的崩塌》,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比大清帝国的后十八年更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看晚清高层如何误判世界局势,造成政权崩溃。本书为青年历史学者徐飞的史学新著。本书将梳理和剖析晚清自救运动中诸多重要人物对于现代化的种种误解,以及这种种误解最终推动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本书也将追根溯源,探究种种误解的由来。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封闭落后的中国从此劫难不断。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大清帝国垂死挣扎,试图自救,在中央,有李鸿章、奕诉这样开明的洋务领袖,在地方,有张之洞、刘坤一这样务实的革新力量,在民间,有康有为、谭嗣同这样热血救国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的种种努力,最终没能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大清帝国的自救过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而清政府的最终覆灭,其实与当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有误有关,清政府在危急关头缺少参照的坐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康有为对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误解,他的改革方案不伦不类。即使没有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也没有前途。2、精彩内容:①祸在眉睫甲午战争尚未开打,大清帝国外强中干的面目还没有被戳穿,像康有为这样有强烈危机感的人屈指可数,所以当那位 “贵人” 听到 “祸在眉睫” 的话后会难以置信。因为从表面上看,大清帝国经过洋务运动之后已经非常强大:陆军有近百万人的武装力量,装备了几十万支枪械、上千门大炮,还有亚洲第一的现代化海军 —— 北洋水师,水师的两艘铁甲巨舰令周边国家多有忌惮。例如,袁世凯就曾对朝鲜官员说:“中国兵力,虽不及欧洲,然精兵亦三十万,战船亦有百余艘,岁入亦有六千万。” 至 1884 年甲申易枢,正是因为有了 20 年的休养生息,曾被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大清朝,又 “支棱起来” 了。大清朝不但平定了回疆之乱,而且以实力为后盾,同沙俄据理力争,虎口拔牙,夺回了新疆伊犁。1883 年,图谋吞并越南已久的法国,趁越南国内权力斗争而出现动乱之机,悍然出兵干涉。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清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哪怕面对法国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清政府调集大军,云集中越边境,决意跟法军决一死战。“甲申易枢” 是晚清政坛的一场大地震,翁同龢曾发出 “真洞目沐心矣” 的感慨,当代历史学家郭廷以则将其称为 “慈禧的第二次政变”。新成立的军机处,由礼亲王世铎领衔。他既没有治国的雄略,也没有理政的经验,只能事事专仰慈禧的鼻息,毫无主见可言。与其说奕是一个政治家,不如说他是一个传声筒。②是战是和清政府的战前决策,则是战和不定,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以至于一再错过战机。战前,光绪皇帝、翁同龢主战,慈禧、李鸿章、孙毓汶等人则主和。不过,李鸿章主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打造的军队究竟有几斤几两。历朝历代,我们对主战派都是一边倒的赞扬,对主和派则是一边倒的辱骂。我们习惯将主战派等同于大公无私、公忠体国、忠贞不屈之人,而将主和派等同于卖国求荣、丧心病狂、包藏祸心之徒。主战派往往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耸动视听,既能同时赢得朝野舆论的主流地位,也能赢得千古英名。但是有的主战派,往往只会夸夸其谈,实际作为却是误国误民。本来,日军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他们起初只是想把清军从朝鲜半岛上赶出去。但是没想到,清军除了逃跑,其余一无是处,不是一触即溃,就是望风而逃,几乎是拱手把朝鲜送到日军手中。清军的不堪一击,激起了日军侵略中国本土的野心。清军上演一出又一出的 “空城计”,震碎了所有人的三观。就这样,鸭绿江战役草草结束,中国东北的大门,已经完全向日军洞开。清军遗留下来的大量军火和粮食,无疑是雪中送炭,弥补了日军因战线过长军需短缺的状况,激发了日军的士气。仅金州大连湾储备军械的炮弹,日军就缴获了 246 万发。③黄海海战公元 663 年,正值大唐盛世,日本水军与唐朝水军在朝鲜白江口激战。唐军大败日军,“四战皆克,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为丹”。白江的军事较量,让日本举国震惊,惶恐不安,害怕唐军会乘胜进攻日本本土,所以在九江岛一线修栅筑城,紧张设防,惶惶不可终日。到了 1894 年 9 月 17 日,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的大东沟海面发生了激烈的海战,史称黄海海战。5 个小时的激战,北洋水师致远、经远等 5 艘军舰被击沉,铁甲舰定远、镇远被击伤,海军官兵伤亡 1000 余名,而日本虽有 4 艘军舰被重创,但是一舰未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帝国的崩塌》。甲午战争给大清帝国带来的灾难几乎是毁灭性的,清政府的国防、财政相继崩溃,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到重创。在大家的印象中,大清帝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丧权辱国、国将不国了。实际不是这样。发生在中国沿海地区的这场战争,对于一个庞大、臃肿、闭塞的帝国,很难产生多么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 20 年,除了极个别有见识的官员和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国面临的局面的严重性。鸦片战争只是大清帝国走向灭亡的起点,它的急速崩塌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兴办洋务颇有成效,国家的财政收入较 1842 年增长了一倍,军队也装备了大量的洋枪洋炮,还建立起亚洲第一的现代化舰队。清政府不仅在沙俄的口中夺回了伊犁,还在中法战争中与老牌帝国主义列强打了个平手。可谁能想到区区的一个东洋小国,能把 “天朝上国” 打得头破血流、丧师失地。甲午战争给大清帝国带来的灾难几乎是毁灭性的,清政府的国防、财政相继崩溃,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到重创。列强们纷纷露出獠牙,争先恐后地把屠刀架到中国人的脖子上。耻辱交相迭来,灾难接踵而至,帝国加速灭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在这个帝国即将土崩瓦解的时刻,有两个广东人为了拯救整个民族,毅然站了出来,但是他们选择的道路截然不同。一个是士大夫阶层出身的康有为,他致力于 “得君行道”,从京师朝廷开展改革;另一个是非士大夫阶层出身的孙中山,他致力于开展革命,推翻这个不成器的清王朝,重新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两个广东人,一个想方设法地避免千万人头落地的悲剧,在革命之前给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振衰起敝的机会;一个则想方设法地鼓动中国人另起炉灶,用崭新的共和制度来取代腐朽的专制制度。年轻的光绪皇帝顶住重重压力,努力地想抓住康有为提供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他权力有限,推行的改革最终还是被慈禧太后断送了。平心而论,维新派的改革方案有诸多缺陷,即使不发生戊戌政变,大清帝国也不一定能富国强兵。但是,维新变法毕竟还是有成功的可能,因为只要大方向选对了,那么即使在航行的征途上有点偏航,也可以及时校正过来。而且,大清帝国已经快要鱼烂河决,此时有所革新,总比大家都坐看楼塌了要好。《周易・系辞》中就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然而,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断送了这个可能成功的改革。表面上看,她是将谭嗣同等维新志士送上了断头台,其实她是将大清帝国送上了断头台。既然通过有限的内政改革这条路被彻底断送,那么中国人就只剩下孙中山提供的这条路了。可笑的是,慈禧太后的爪牙御史文悌还污蔑康有为建立的保国会的宗旨是 “保中国不保大清”。慈禧这伙人永远不懂,断送掉康有为领导的这场变法,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 “保中国不保大清”。我对晚清史特别感兴趣。我一直想搞清楚,这个曾经雄霸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为何会在 18 年的时间里迅速崩塌。而在这最后的 18 年里,先进的中国人又是如何血脉偾张、投袂而起,前赴后继地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不息,他们的奋斗又是如何遭遇挫折,以至于志士血洒菜市口,皇帝泣血瀛台。我始终认为,这一段悲恸的历史,是不能用简简单单的一句 “清政府腐败无能” 就能一笔带过的。这是万能的答案,却不是解释所有问题的最佳答案。例如,北洋舰队的覆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 “海防” 观念。这种消极的海军建设思想,严重限制了北洋舰队的战斗力和活动空间。而这种观念的形成,跟清政府腐败无能没有什么关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