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上世纪孤独的旅行者书
作者是著名的上世纪火车旅行者,《中国的大地上》写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火车旅行,那时的旅行现在看来如同徐霞客般久远,孤独,带地图,探险意识,全书的旅行常备物品和注意事项在现代都已经不合时宜的过时了,只有每天写日记(照片和摄影)是应该保留的。我弟弟曾经在 10 多年前和我聊天时有金句出现,他每年都要去旅行,他说这样 “会让生命丰富”,否则千篇一律的日子会几十年如一日,我想这是旅行最大的意义,当回忆往昔时,每年的旅行会唤起往昔的记忆。本书闲翻,现在的旅行在中国只要有手机,确实完全可以自助旅行,无论是导航还是食宿购物都有太多详细细致的攻略帮助,这里借机记录一下我最近去新疆旅行的 “参团” 记。这次因为朋友推荐,关键是想借此让女儿有人社交,朋友组团新疆北疆游 8 天 9 夜,包括 9 晚住宿,10 个正餐 9 个早餐,9 个旅游景点门票和景点交通车票 + 每天平均 600 公里的车费,合计 2580 元,如此低的费用我开始就完全没有奢望预期,只要能达到避暑和朋友小聚的目的就很满意了,我是第一次参团游,签合同时特别注意没有强制购物,经过 10 天的旅行走马观花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我又继续我家自己的旅行,总体是很开心的旅行,但我们家是我们这个 24 人团唯二没有购物的家庭,如果掉入购物陷阱回忆起来肯定会不太愉快,全程见识了导游的 PUA,普通人很难抵御导游的各种软硬兼施,我的幸运是我的朋友们都很大方的购物,导游也算见多识广,全程还是对我们家很客气,没有因我们没有购物破坏和谐的气氛。不应参团的另一个感悟是旅行应尽量感受当地的生活,在中国旅行各种当地特色餐食是重点,但团餐的食堂式套餐让旅者失去体验的机会,参团唯一的好处是让自己懒惰,完全背离了旅者的定义。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和所有旅行家一同回家保罗索鲁更新了我对旅行的定义。因为信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所以闭着眼睛购买了《旅行之道》。这次阅读,我有了最好的阅读体验。墨绿色的封面,装订精美的书脊 还有不错的纸张 — 翻页有一种独特到厚重感。最好的惊喜是内容的启发。《旅行之道》是那种关于旅行书的书,他的作者更像是专业的编辑,筛选了一百本以上关于名旅行者的名旅行书,按类整理。它是关于道的书。是萃取了古往今来旅行书的本质的书。什么本质?旅行的本质是什么?有千万人有自己的定义。我则佩服作者保罗索鲁的定义,旅行是遇见另一个自己的人生冒险。“出门多时,远游归来的你已是另一个人 —— 你决不可能原路返回。” 旅行之道是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终生学习。这场学习之旅是行万里路,遇无数人的人生之旅。书中罗列的各类旅行家,他们踏入异地,体验着在原居住地终其一生不可能体验到的人生事件与乐趣,当然还有各种困难。“旅行包含着重新塑造自我的奇妙可能;你也许会发现一处可爱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再也不用回家。” 这是一本无数不包的关于旅行本质的有趣图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别处的意义#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67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旅游 - 旅行随笔《旅行之道》(311)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旅游的领域开始,选择旅行随笔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五本是《旅行之道》,《旅行之道》是写给所有文学读者的漫游指南,也是一部随身携带的格言集锦、袖珍书单和回忆录。旅途中包含无数可能,也时刻暗藏陷阱,但你只有亲自出发才会知道。最好的文学爱好者往往是旅行者,他们拥有相似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踏。上了那条唯一的道路;出发的一瞬间,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当保罗:索鲁还是个小男孩,无法独自出门远行的时候,文学作品曾是带他游历的 “道路”; 在全球各地漫游五十余年之后,他将自己读过、写过的有关旅行的哲思、洞见与智慧箴言浓缩在 27 个主题章节之下,结集为这本 “文学爱好者旅行指南”,将一生心得倾囊相授。2、精彩内容:①别处的意义在我看来,想出门旅行是人类的天性:不愿只待在同一个地方,想满足好奇心或纾解恐惧,换换生活的环境,做个异乡人,结交新朋友,体验异域景观,在未知中冒险,见识活在大同小异的自恋中的人们都有怎样或悲或喜的命运。旅行叙事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远游的人归来,众人围着火堆,听他或她讲故事。“这就是我看到的”—— 来自外面更广阔世界的消息;奇特的,不寻常的,令人震惊的,关于野兽或其他民族的奇闻异事。“他们跟我们一模一样!” 或者 “他们和我们一点也不像!” 旅行者的故事往往带有报道性质。这也是叙事小说的起源,用虚构的细节为经历添枝加叶,让打瞌睡的人群兴奋起来。互联网激发的无所不知的自负心理让人产生了傲慢的错觉,以为需要付出体力的旅行是多余的。然而这世上还有不少地方鲜为人知,值得一去。在我的旅行生涯中曾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的某些地方会为任何旅行者提供类似哥伦布或鲁滨孙发现新事物的激动与狂喜。②非动身不可一个人在日暮时分如幽灵般抵达陌生的国度,这就足以成为旅行的全部理由,不是到灯火通明的首都,而是经由后门走入枝繁叶茂的乡村,距离任何大都市数百英里,那里的居民通常情况下没见过多少生人,热情好客,不会立刻视你为长着两条腿的钱。在最好的旅行书里,每一页激动人心的文字都暗藏着 “孤独” 一词,它像水印般若隐若现而又不可消除。能够把旅行的经历写下来 —— 因为这次出门就是要写本书,不是吗?—— 这种想法弥补了旅途中的不适。孤独,孤独:这个词仿佛就是成功的证明。我不得不走了很远的路,才实现这孤身一人的状态。旅行者另一种自负的妄想,是认为原始未开化的状态奇特而另类,只能在半个地球之外某个贫困褊狭的落后地区不期而遇。当旅行者走入这处偏远之所,情况多半是这样的:他有机会见识到最惨无人道的暴行,施暴者可能是一个残暴无度的政府。接着,他羞愧地意识到,这些暴行与他自己国家的政府所主张并积极实施的行径没有区别。旅行,移动这一行为本身,就使人联想到希望。代表绝望的是扶手椅;是一双漠然、呆滞、了无生趣的眼睛。旅行者骨子里必定是乐观的,否则他们永远不会去任何地方。③世界的肚脐我曾到复活节岛旅行(当地人称之为拉帕努伊岛),在那里露营、划独木舟,有一位岛民告诉我:“这儿是 pito。” 我说:“当真?” 这个词与夏威夷语里的 “piko” 同源,指肚脐。那位岛民继续说:“Te Pito te Henua.” 并解释道:“世界的肚脐。” 待在冰冷的大洋中央一小块被风吹打的礁石上,距离最近的大陆两千英里,你或许就会产生这种错觉。搭火车的旅行者通常友善健谈,甚至有点豪放。那可能是因为他或她可以四处走动。这种人,这种心情,心理学家称之为 “无拘无束”(untethered)—— 这样的陌生人最能说会道,也是最佳的听众。火车能在糟糕的处境下抚慰人心 —— 不像飞机,让人担心坠毁而紧张得冒汗,不像长途客车,浓重的汽油味叫人恶心,也不像包车,坐得浑身酸麻。倘若一列火车宽敞舒适,你连目的地也不需要;只要有个角落里的座位就行,铁轨在你身下,你可以加入那些永不停步的旅人的行列,永远不到站,而且不认为自己应该到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