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根源还是被殖民
作者从 1987 年就职于日本日立制作所,当时日本的半导体还如日中天,DTAM 存储器占世界 80%,15 年后 2002 年被迫从日立 + NEC 合资的尔必达辞职,也见证了日本半导体制造业的衰落,在日本这个终身雇佣制的社会,在尔必达从部长降为科长,再被扫地出门,肯定是耿耿于怀,痛惜终生。 作者作为日本半导体的资深从业人员,本书历数日本半导体行业也是日本制造业的各种弊病,从高傲的 “日本制造第一” 到被三星代替,本书还是 10 年前的作品,当时只是看到日本家电产业在衰落,现在日本制造业的根基汽车行业也难免衰退,作者分享了很多细节,强调日本人注重细节,但大战略的无能暴露无遗。但日本制造业的衰退和兴起都是殖民的后果,岛国的特质,只能大进大出赚取利差,攫取海外资源,占领海外市场。二战后,一片焦土的日本,依靠冷战时美利坚的庇佑,在低军费情况下,顺利进入欧美广大市场,日德财阀重新工业化,是工业制造让日本完成经济腾飞,但岛国不可能全产业链,只能是中段加工厂,当威胁到欧美集团高端利益时,自然成为 “血包”,从强制日元升值,到半导体让位于三星(三星的美国海外股份超过 55%,98 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优质企业已经被美资接管,自然要替代日本财阀的企业。这几年的贸易战和懂王的 “国进民退”,充分暴露资本特性,宣传的 “自由市场贸易和全球化” 都是烟雾,没有强大的军力就没有市场,中日韩东亚自贸区才是日本制造的出路,可是在美利坚占领军的枪口下,只能继续牺牲。昨天华为发布新一代非凡大师,从底层鸿蒙系统到核心芯片都高调宣示自主批量制造,也是宣示中国完成芯片制造的全产业链完成。2025 年 #309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5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模仿都做不好时,就不要谈创新。从优秀到卓越,先做好的快速追随者,也是一种途径。看完了~作者曾在日立从事研发、担任高管 10 多年,亲历了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兴衰,拥有持续的行业观察与实操经验,很接地气儿的描述了行业企业微观视角,比高屋建瓴式更有参考价值。墙裂推荐科技创新方向的创业者读一读,尤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即使打算 OEM 的~1. 作者作为半导体行业资深从业者,多年来在思考一个问题: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什么会从全球 80% 份额划落?电视机、消费电子等赛道也有类似情况,新能源汽车也赌错了技术方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地缘政治,没有战略决策,没有竞合博弈…… 通篇看起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琐碎细节,但从产业发展、企业运营角度,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细节影响了企业走向的。2. 一些有价值的观点:a. 技术实力判断维度,包括但不限于:实现高品质的技术实力实现高性能的技术实力实现高良品率的技术实力以低成本生产的技术实力以短时间生产的技术实力…… 同时,要有整体最优意识,不要倾向于追求局部的最优化。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产品 / 服务 / 模式创新、战略决策…… 同样重要,都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b. 追求极致性能的技术文化,可能是致命的,市场看重的是性价比,而资本市场看重的是毛利率,因为决定企业生死。陷入某个技术细节的牛角尖,而错过了商业窗口期,往往会使企业陷入绝境。要懂得取舍,学会用时间换空间的战术腾挪。死磕极致性能,导致良品率过低,可能把毛利率耗没。作者认为,一定程度上,日本人的死心眼性格导致半导体行业的没落,追求了没有必要的极致,属于是感动自己的自嗨模式,市场并不买帐。比如,顶多 3、5 年就淘汰的 PC,却要求 DRAM 具备 25 年的质保品质。c. 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不一定是商业上的胜利者。要像乔布斯一样懂得借鉴整合技术,善于产品层面创新。罗纳德・科斯说,经济学角度看,谁用的好就是谁的。单纯技术创新其实护城河并不高,产品创新是融合多个技术,在供应链差不多的情况下,实现性能上 1+1》3,更高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能力。这么看,实用新型专利比发明专利更有商业价值,前提是获得市场认可。打专利官司也并不能保护企业的安全地位,而且处于被动地位。d. 对制造业来说,任何技术、工艺上的领先,在市场需求变迁面前都不堪一击。同样的,产品创新、设备创新也都是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情况。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时刻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不能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跟不能像磨坊的驴一样,只顾闭眼忙绿。e. 研发部门的创新、制造部门的严谨,在管理决策需要平衡。作者在经营日立、NEC 的合资公司中发现,两个团队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日立的观念,用技术创新带来行业突破口,研发工作不能拘泥。NEC 的观念,为了高成品率,注重标准化、细化分工协同,做事一丝不苟。因彼此企业文化不同,且无法融合,双方是对方为异类:日立认为 NEC 团队有工作洁癖,NEC 认为日立团队散漫随性。最终结果是,日立团队集体出走,合资公司失去技术创新能力。后来招募的来自三菱的成员起到了很好的弥合作用,因为资源人手不足的三菱,员工可以兼具技术研发、批量生产的能力。因此,可以清醒的看到日本半导体衰退的原因。类似的,三星电子也是以组为单位,在技术研发、工艺迭代、批量生产间轮换,因此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意识植根于每个人心中。三星电子贯彻 “设备不变、工艺流程不变、工序不变” 的理念。如果新技术不能提高成品率,三星就绝不会引进该项技术。3. 一个槽点:作者认为,日本经济产业省不应该出手阻止 KKR 对瑞萨电子的 LBO 收购,并主导改由官民联合资金收购,后者类似于混合所有制改制并购基金,包括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等 LP。而瑞萨电子是日立、三菱和 NEC 的合资企业,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日本半导体产业复兴的希望之光,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谁要是给卖了,那不就是 “和奸” 啊?但作者认为,KKR 的收购邀约,是瑞萨好不容易迎来了浴火重生的良机,经济产业省坏了这桩好事。汤老爷子啊,您不是要重振日本制造业吗?如果把瑞萨电子都卖了,还重振个毛线啊?4. 作者的另一个执念是,坚信外部招募的空降管理者更能带领企业走出泥潭,会优于内部提升管理者,这一点不敢苟同。可能作者认为技术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吧~ps. 书中作者多次提及,因为日本半导体行业衰退,借调到日立、NEC 合资公司,双方企业文化不同而经营失败,导致他被迫盛年提前退休,才拿到 100 万日元的补偿,只能靠写公众号、做咨询度日,可见怨念很深的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