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起来上哈佛、芝大的中国美术史课

    本书精选了在哈佛、芝大,30 余年中国美术史课的第一课。没什么每门课的第一堂课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开题的场合,也是与学生的首次见面。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可以在 “选课时段”(shopping period)穿行于各个教室之间进行比较。对讲课者来说,如果第一堂课观点不清或泛泛而论,以后的课程也就很可能无甚新意或思绪纷乱。对于我这种美术史小白来说,学完获益良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美术史(古代)选题提纲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作者在美国教中国美术史,本书是将中国美术史 24 个专题,以提纲的方式进行介绍,开卷有益,也反映出中国美术史(古代)的博大精深,但因为是各个题目的第一课,24 项目没能深入展开和串联,有些枯燥。可能是被《得到》课程惯坏了,得到的《中国美术史》50 讲更系统。顾衡的西方美术史讲的妙趣横生,严伯钧《西方艺术课》详实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代十二美人》身份疑云:图中美人,到底是谁?

        这篇书评很特殊,是我根据书中 PART2 第 20、21 章内容《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这个部分一直非常受欢迎),结合巫鸿老师的推演和写作范式,结合自己的思考,重构的一篇名画普及文。非常适合还没有读过书的同学做先导文。当然,最精彩的永远是老师书中的内容。记得去看原书。(有图版,可以去小玉城邦中看)让我们开始吧!有一个调查问卷表明,故宫中最受大家喜欢的美女图 top3 里,《十二美人图》便榜上有名。《十二美人图》据传是雍正尚未登基前收藏的,原本是装裱在屏风上的绢画。一幅一像,绘制了包括室内室外的十二个美人场景,绝美的工笔和优美的设色流露出典雅的中国美人气质。(《第一堂课》书中提到的)不过,这画中美人,究竟是谁?这个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今天,小玉就以图像入手,从艺术细节和历史背景中,为你寻找答案。疑云 1:她们是皇室女性吗?在研究这十二美人究竟是谁的问题上,有一个比较广泛的说法:据传画中人物的原型,是雍正的皇后乌拉那拉氏。但小玉要说的是,我们不论这画中人是不是面容上长得像皇后乌拉那拉氏,但这些美人,并不是皇后和皇室成员。因为,它不符合清代 “后妃画像” 的标准制式。容像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集展示和教化意义于一体,盛行于官方和民间。这种王公贵族尤其是后妃的画像,比如雍正孝敬宪皇后朝服像,就叫做 “容像”。这种画像和我们现在的证件照差不多,人物形象在画面中要坐得端正目视前方、凸显身份的服饰细节要明确、背后留白没有多余环境。如果我们翻阅清代王室尤其是皇后画像,会发现基本只有这类容像。以容像的标准来对比《十二美人图》,会发现有明显出入:画中美人斜倚在梳妆台前,目光不直视,整个人呈现一副慵懒之美。室内的细节也描绘精致,美人被黄花梨安楠木拐子圈扣多宝格环绕着。整幅画,给人一种私密的不正式感。因此,这些美人并不是皇后身份或其它什么皇室女性成员。疑云 2:她们是满族的贵族女性吗?既然不是皇后和皇室女性,那她们会不会是某个满族的贵族姑娘呢?小玉认为,同样不是。因为,画中的服饰不属于满族。清初汉人女子服装的特点,包括装饰繁缛的打褶裙和领下所戴的云头或柳叶披肩。但是《十二美人图》中的女性,穿戴却与之完全不符。还有人说,美人穿的有点像汉装,但其实她们穿着的也并非正统的汉人服饰,也不是满汉结合的服饰。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服饰的变化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具有非常浓厚的社会属性。从历史档案可知,自清朝奠基者皇太极开始,许多清帝都颁布了法令,严禁满、蒙各旗成员穿戴汉族服饰。因此,如果画中女性是满族的贵族女性,是不能穿戴这等 “似汉非汉” 服饰的,也就排除了她们的满族贵族女性身份。疑云 3:她们是大家闺秀吗?明清时代,女性的地位上升,因此活动空间在不断拓展,女性也拥有了独立成像的权利。那么,可以就此推断,《十二美人图》中的女性是某个富庶民间的大户人家小姐吗?小玉的判断是:NO! 因为,她们依然不符合 “闺秀肖像” 的特点。我们以杨晋《豪家佚乐图》为例,虽然表现了很多女性,但有一个小细节要注意:画中还出现了男性儿童,这是女性的儿子或亲眷。因此,闺秀肖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 “标签化与理想化”。这些闺秀肖像背后有男性参与的成分,特别涉及与男性的关系,夫妇关系或母子关系。而美人图中的女性,只此一人,没有更多的身份象征。她似乎更像名妓,因为名妓肖像中的女性,可自在的出入于男性空间与公共场所,而且往往是《十二美人图》中这等独立个像,没有家庭关系的牵扯,也并不需要直接表现与男性的关系。同时,作出 S 形姿势展现女性撩人魅力也同样被允许。因此,这不是大家闺秀应该出现在画中的配置,因为它并没有时刻在暗示着画外人,这个女性是 X 家的从属身份,是私有财产。疑云 4:她们到底是谁?这些美人,到底是谁呢?有好事者将《十二美人图》加工之后做成了动图,古装美女们贤淑文雅了几百年,也不甘寂寞地投入现代生活了!这样的动图也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她们可以穿越几个世纪,也看起来毫不违和?什么样的女性,具有永远不过时的魅力?小玉觉得,也许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相 —— 清代《十二美人图》所代表的女性,是具有理想性的、象征性的虚构女性形象,而非具体形象的写实。她们是清代统治者的一种内心政治投射,她们既是征服的对象又是欲望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十二美人图》有点像东方主义画中的女人,同样是闺房之景,她们不代表历史上任何有名有姓的人,而是表达着观看者的感受。这种异域风情的形象,也是一种强烈的美感刺激。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十二美人图》还有点像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它不是典型的肖像画,而被称作 tronie,艺术家们经常选择穿着 “异国情调” 的服装来描绘这些人物,却并不能描述一个特定的人。但反而是这样,不属于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的女性,更像从黑暗中散发出来的幻象,才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性。而《十二美人图》中伴着精致的那些俏丽、慵懒、不知名的女性,不正是这一类么。因此,这场身份疑云,小玉给大家的谜底也要揭开了:《十二美人图》中人,是清人创作的被寄予着理想的、具有古典美的、虚幻的女性形象。让人永远着迷,永远放不下。当然,这样的佳作,也不会轻易有定论,无数的研究者,还会继续给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这套作品魅力的一部分吧!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堂课

          为什么我似乎特别重视撰写 “第一堂课” 的讲稿呢?我的回答是,对我来说每门课的第一堂课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开题的场合,也是与学生的首次见面。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可以在 “选课时段”(shopping period)穿行于各个教室之间进行比较。对讲课者来说,如果第一堂课观点不清或泛泛而论,以后的课程也就很可能无甚新意或思绪纷乱。我所教过的课并非都留有 “第一堂课” 的讲稿 — 有的遗失了,有的只有提纲。目前能找到的有长短不齐的二十余篇。一位现已执教的往日学生建议翻译发表,认为这对从事美术史教学、研究的国内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以及对这门知识有兴趣的读者会有价值。我本人的期待并没有如此之高,但感到既然这批材料存在,而且本来就是为向公众宣讲而写的,自然可以和有兴趣的人分享。它们大都比较简短易读,不会占用读者太多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类书籍的枯燥,巫鸿老师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采用编年体为结构的写作,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汇集了他 30 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从大概念上来讲,艺术史相对于传统的美学教育而言,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现实是,除了在大学里专业课堂上的系统学习之外,能被热爱艺术的大众理解,并且走进人们生活中的艺术课程少之又少。巫鸿老师集结了自身兼有东方和西方学术训练、可以随时往来于中西学界及时获得最新鲜的考古材料,以及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中国当代的艺术实践的宝贵经验,将精湛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口语化文字风格,加以对中国艺术史的全景式观照,完成了艺术史初学者进入艺术殿堂的 “第一堂课”,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给予了读者在提升美学素养方面的另一种可选方式。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再三强调的是对中国美术的诠释离不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宗教礼仪文化政治,不能忽略艺术创作物的礼仪功能和象征意义去孤立地进行消除原境式的解读。读了这本书,我明白要想真正学好美术史,要想了解雕塑绘画书法青铜器,首先要好好学历史 学宗教 学文学 学美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盲怎么用

                视觉文盲,和文字文盲一样的,文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文盲不等于没有文化,有文化也不一定就不是文盲,总的来说文盲在一个小的领域中的界限是有所界限的,看到了一个东西不认识那就是物理界限上的文盲,和文明没有太大关系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4-3-14

                  这本书主要是大学艺术课课堂的讲课整理。主要是按照一个主题来讨论的,虽然很零散,还是能学习到很多。对于我这种艺术小白来说,不少涉及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就看不懂了。作者将中国艺术和历史结合的很紧密,尽量通过艺术作品和文献两者来相互印证。曹星原的《中国美术 50 讲》,大体也是这样的思路。算是对我比较友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堂课:深入中国美术史的入门

                    文字和视觉是人类掌握和传递知识最主要的两宗方式。美术史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因为它提供了分析 “视觉材料” 的必要训练和学习途径。作者巫鸿教授从 1987 年起在哈佛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1994 年转到芝加哥大学,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此书是他开设的部分课程的第一堂课的讲稿集。每门课的第一堂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清晰地解释这门课的目标、范围、重点和要求。这些简单扼要的第一堂课助你事半功倍地理解中国美术史。巫鸿教授在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墓葬美术,纪念碑艺术,废墟和中国绘画中的 “女性空间” 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像此书所说:“门” 是一个空间到另一空间的转换和连接,第一堂课就为你提供了深入中国美术史的入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艺术课程讲稿

                      作者在哈佛等大学开立的中国艺术课程后,将课程讲义汇集成此书。书章节间联系性不大,基本每个章节都是一次单独讲座。但每次讲座都提供了一个欣赏中国艺术的特定视角。此书配合得到曹星原中国美术讲座,可以对中国艺术有更全面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珍贵的“第一堂课”讲稿

                        📖书名: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作者:巫鸿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我从 1987 年起在哈佛大学(简称 “哈佛”)教授中国美术史,1994 年转到芝加哥大学(简称 “芝大”)从事同样的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我从一开始便形成写讲稿的习惯。️撰写讲稿对我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思考过程 —— 这种写作即是思考一堂课的目的、内容、逻辑和方法。💻沉浸式备课。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建构一个图像的阐释逻辑,在即将开始的课中把学生带入一个环环相扣的图像分析世界。🌟写论文的妙招。课程设计因此与教授的个人研究和著述水乳交融,我的一些讲稿提供了写作契机甚至成为文章底本。 既然这些讲稿已经成为公开出版的书籍的部分,那为什么还要在这本集子中重新发表呢?我的回答一是按时间来讲它们实际上在先,可以反映出学术思想的脉络和进化;二是本书的读者面可能会广阔一些,没有读过我的专书的读者可以在这些简短的讲稿中大致了解我对这些问题的想法。 为什么我似乎特别重视撰写 “第一堂课” 的讲稿呢?# 我的回答是,对我来说每门课的第一堂课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开题的场合,也是与学生的首次见面。# 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可以在 “选课时段”(shopping period)穿行于各个教室之间进行比较。# 对讲课者来说,如果第一堂课观点不清或泛泛而论,以后的课程也就很可能无甚新意或思绪纷乱。🏫 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 最基本的一级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 “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为 “有教育的年轻人” 提供基本知识修养。# 中间一级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 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 —— 主要是博士生 —— 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程强调不间断的互动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 为什么美术史对于你们来说是一项需要学习的 “通识” 性课程呢?为什么这门知识对美术史以外的其他领域和行业的人也有重要性?# 美术史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因为它为你们提供了分析 “视觉材料” 的必要训练和学习途径。# 所说的 “视觉” 不仅指高级的 “艺术品”,也包括建筑、都市景观、设计、图像,等等,即所有进入人们视野并产生意义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以解审美焦虑,唯有多读艺术史

                          诚意推荐本书。本书不是一本书,而是合集预告篇,基于该作者 24 本书(或专题)萃取精华。作者任教期间,贯穿中西数千年文化脉络,为哈佛大学生和芝加哥大学生讲授中国美术通识教育、中级课程、研讨课题。讲稿全英文,本书原稿再还原为中文,保留原汁原味。本书有太多的故事,确实需要多读艺术史,格局更大、世界更有趣。花絮:作者与其父亲均为哈佛校友,1980 年 35 岁的作者前往哈佛读硕士和博士;早在 1930 年,其父亲在哈佛读经济硕士和博士。得到辅助课程:《曹星原・中国美术 50 讲》两位作者均为中国美术学院校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难负盛名

                            我不太喜欢,书中的叙述方法(翻译体的奇怪语感)。此册可为初学者 "开示门径",而挡不住绕有兴致者对中国美术的热忱。我作学生,是不会想要去上这门课的,怕无聊到无趣 —— 自说自话式地授课,又往往自问自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美术,我的鉴赏能力有限,对于历史,我的兴趣很大。这本书是以讲座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世界美术史了解极高的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美术的。推荐曹星原老师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和顾衡老师的西方美术史课程配合一起看,收获会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了眼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一定要看纸质的,纸质的,纸质的。重要的事说三遍。

                                  这本书收录了巫鸿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讲述中国美术史的 24 篇讲义。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时间为序,从华夏文化起源,讲到敦煌宝藏的外流。早期陶器、商周青铜、汉墓、唐宋绘画等等,通过每个时期的代表艺术,将历史融入到美术中。对于中国人来说,看的一清二楚,对于美国人,估计要晕乎一阵的。好在这本书是给中国人看的😄。下编是相对独立的专题,涉及媒材、内容、形式、视角各个方面,较上编有更多中西方对比。    因为是选课阶段的讲义,所以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修这门课的要求,要看什么书,seminar,大论文、小论文,甚至好不好过🤣。这块美国高校的课程要求是我最感兴趣的。    要吐糟一下纸质书的装订,才看了一天书皮就与书脊分开了。不过纸张和印刷真的棒,图片清晰度、还原度很高,拿放大镜看细节非常清楚。得到电子书就不行了,图片分辨率太低,估计版权没买到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以前去博物馆看文物,往往只能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但是这本书,让你知道了文物(艺术品)背后原来有那么多的知识,文物就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文物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宗教,政治和日常生活,是那个时代人们实践的工具。有些为了实用,有些就是为了特殊的意义。如果对某个类别的文物感兴趣,可以把此书的相关章节做参考。这样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收获应该会更多。不再是外行看热闹,也能体会到一些门道。如果你是为了搞研究,那本书的资料极其丰富。作者撰稿和思考的研究过程,也值得好好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

                                      印象最深的就是对敦煌艺术的解读。个人经历修为尚浅,很多地方不能会意,之后找一些入门的中国艺术书来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好第一堂课

                                        想起在学校的经历,真的是第一次听课就决定了自己对课程的兴趣。正如作者站在老师的角度说,每门课的第一堂课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开题的场合,也是与学生的首次见面。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自由,可以在 “选课时段”,穿行于各个教室之间进行比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艺术的一点兴趣

                                          给我这个不是文盲的视盲对艺术的一点启发。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