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小说以诗性的语言不按顺序地组织起了在意大利的一个小修道院中的四个 “二战” 受害者的讲述、回忆,使人看完之后脑子里一片混乱。但有些情节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艾尔麦西与有夫之妇凯瑟琳相爱,凯瑟琳说:“我要你吃了我。”,“从今以后我们的灵魂能找到彼此就找得到,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了。” 艾尔麦西在凯瑟琳死后与她在山洞中的一场跨越生死的对话。印度扫雷兵基普在得知西方国家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后的疯狂并骑着摩托车毅然离开了部队与汉娜。卡拉瓦乔总结的一句 “他们永远不会把这样的炸弹(原子弹)扔在白人的国家。艾尔麦西的愿望是走在一个没有国界的沙漠中。所有这些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其实也揭示了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希望构建的是一个自由的有全球价值的共同体世界,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座别墅,一颗星球这本书似乎立即宣告了英语写作的一个新篇章,而故事之所以激动人心 —— 往往是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 —— 部分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它展现了一种视野,即让人物穿越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与其说像一种等级制的顺序,不如说更像一种深刻的空间,自转的星体在这个空间里围着彼此公转,用翁达杰的话来说,犹如 “到处流浪的陌生人”,犹如 “人体星宿”(如他在后一页所写)。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见的不是个体活动于世界之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世界运作于个体之上或个体之内。为了跟上这些永不停歇的吉卜赛人的步伐,小说似乎在创造属于它自己的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毕竟,这本书从未沿着直线行进;它旋转、倾斜、几许回音、蓦然回首。小说的核心爱情故事直到一百多页之后才出现。整个故事仿佛一条拼缝而成的毯子,对一个 “马赛克社会” 来说再合适不过;人物本身也和我们一样在慢慢地拼合出彼此神秘的身份和关联。我们身不由己,仿佛跟随着一张错综复杂的波斯地毯;但是只要我们愿意,也可以像扫雷兵那样来一个 “火眼金睛”,然后 “看见埋在地下的导火线,一个看不见的线结是怎样缠绕而成的”。比如,有一次,我们读到英国病人如何试图 “把他自己重新拼凑起来”。二十八页之后,他回忆道,他被一个他遇见的女人 “瓦解” 了。没过多久,翁达杰便如教科书般高度精确地描述了拆解一个炸弹的过程,读者很容易怀疑他可能也是在描述对另一个爆炸装置的解除过程,那个叫做心的玩意儿。《英国病人》有着如此抒情、让人浮想联翩的质感,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视了一个事实,即这部小说完全没有空想或者不切实际的成分。每个句子都准确无误,无论是记录战争中投向伦敦的炸弹种类,还是数点圣吉罗拉莫别墅那个旧教堂的三十六级 “忏悔台阶”。它细数马特鲁港和奥莫河大桥边的地雷,它告诉我们镀锌管的长度,精确到厘米。尽管汉娜是个患有战争疲劳症的远离家园的二十岁少女,她却依然有足够的理智将钉子敲进墙壁,把书本钉在地板上做成台阶。你很快意识到这位作者深爱着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一个有着珠宝商的眼睛的男人,他会注意到你怎样为了防止虱子而用煤油洗头发,或者一个间谍如何在战争中竟会用达芙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来给隆美尔发密电。迈克尔・翁达杰带领我们穿过一个又一个段落 —— 每个段落都像一间镶嵌着珠宝而闪闪发光的房间 —— 就像一位扫雷兵也许轻轻伸手一碰便知道他正走过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雷区。难怪英国病人告诉汉娜,她念《吉姆》必须慢慢地念,要让书本呼吸。他几乎就是在告诉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领略我们手中这些细致耐心的书页,一边品味每一份神韵,一边时刻关注各种格局。正如翁达杰在后来一部小说《遥望》(让人想起纳博科夫)中会写道的:“只有重读是重要的。”《英国病人》问世之际,英国文学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作家一直在周游殖民地 —— 肯尼亚、印度、特立尼达岛 —— 然后把充满异域情调的故事和风味带回家,丰富英语文学的宝库;但是及至二十世纪末,所有这些国家都宣布了独立,突然之间,他们的作家开始走进英国,也做起了同样的事情,只不过调转了方向。萨尔曼・拉什迪把孟买街头的土话和无政府主义能量带进了英语,想象伦敦沦为它自己非亲生的热带子孙的殖民地,并从而获得了事实上的解放;毛翔青的小说《酸甜》完全以伦敦为背景,而它两百多页的故事里一个白人都没有出现;卡里尔・菲利普斯笔下是西印度群岛上经典的十九世纪英国叙事,只不过他展现的是从望远镜另一头观察到的景象,在那个世界里 “剑桥” 不是指一所古老的大学,而是一个加勒比奴隶。《英国病人》来得正是时候,它提供了对战争废墟中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构想方式;而且,它并不是仅仅像其他人所做的那样打乱格局,它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思考人们如何一起生活,作为 “世界杂种 —— 生在一个地方,又去别的地方生活。一辈子都在挣扎,不是为了回到故乡,就是为了离开故乡。” 就以那位扫雷兵为例吧,“帮英国人打仗”,碰巧是个来自旁遮普的锡克人,他的外号是一种英国腌鱼。当他的导师萨福克勋爵去世后,这位年轻的印度人成了勋爵的 “替代视角”,成了他的眼睛和鼻子,仿佛是为了提醒我们如今一种新的力量正开始掌控一切。后来他想听 “多伦多的故事,好像多伦多是个有什么特别奇迹的地方”,于是我们想起在经典英国文学中,奇迹之乡永远都是基普出生的那个地方。所有提到小说《吉姆》的地方都不仅仅是装饰,换言之:基普恰恰代表了对这个吉卜林的故事的颠覆,他看着他的主人们津津有味地嚼着吉卜林蛋糕,可他不是一个跟着印度父老和师长长大的英国男孩,他是一个被英国人收养了的印度男孩。我觉得正是同样的冲动促使翁达杰在故事中一再地提到希罗多德,提到赖恩哈特、《秘密宝藏》,还有《彼得潘》。他显然拥有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快乐和惊喜的天赋,一种狂野的兼收并蓄的天赋;但是他同时也在一本英语小说里装满了焦夫、阿布巴拉斯、阿卡努山这样的名字(全都在同一页上),《洛娜・杜恩》被描述成听起来 “像是他非常熟悉的印度寓言”。这本小说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 —— 并非巧合 ——“translated”—— 每当作者与我们分享他刚挖掘出的某个回味无穷的事实,那感觉就仿佛想象力又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展望,其核心内容显然不仅仅来自那个别墅,里面住着漂移不定的星体,而且也来自那个 “沙漠协会”,由英国病人努力刻意地从自己记忆的深处挖掘而出。“我们中间有德国人、英国人、匈牙利人、非洲人,” 他回忆道,“慢慢地,我们成了没有民族的人。我开始憎恨民族。” 在沙漠中,“没有什么能被捆绑住,没有什么恒久不变,一切都在流动”,而且,就如在圣吉罗拉莫别墅中一样,人们在沙漠中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有着它自己的地图、法律和经文。部落继续穿越黄沙,一会儿汇聚成一个 “绿洲协会”,一会儿又再次出发。“我们是所有人的历史,所有人的书。” 英国病人总结道,“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 皮柯・耶尔对《英国病人》这颗星球是如此的的喜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望着月亮,只看见你。”✍🏻“她走进故事里,知道等她走出来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刚才是沉浸在别人的生活中,沉浸在跨度二十年的情节里;她的身体里充满各种句子,各种时刻,仿佛从睡梦中醒来,心里因为一些记不起来的梦而沉甸甸的。”-[放大镜 R] 从开篇的第一段开始,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字之美就贯穿了整本小说。迷人的文笔把那支离破碎的战争时期故事,描绘得有一种冷静的高级气质。恶劣的环境、战争的阴影和伤痛下缺失家园与安全感的生活,几位主人翁的个性和情感,被作者鲜明深刻的展现。-🎬看完书,又把电影也看了一遍。 电影的唯美和高级感,又一次惊艳了我。依然是战争后的生灵涂炭和颠簸流离,可它就是有一种经典大片的沉稳气质。-💙看完书和电影,才深深折服:原来文字的艺术表现,可以用电影场景来表达,它们表现得完全不同,却又异曲同工。 私以为,这两种经典艺术表现,远胜过故事本身。-[放大镜 R] 故事是二战末期,失去父亲与孩子的汉娜,固执的在一个荒废的别墅里照顾着自己最后一个病人,而这位全身被烧焦英国病人,是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着巨大秘密的男人。别墅里后来又来了两个男人,汉娜对这三位抱有圣母般的同情,并和其中的印度排雷兵相爱。而另一位因偷窃成为战争英雄的男人,对英国病人身上的秘密穷追不舍,那是一段不被世人接受的情感和情杀,却是英国病人一生所爱。-📖在书里,作者把几位主角的故事用插叙的方式穿插描述;在电影里,别墅里的故事和英国病人的爱情故事也是穿插交替,沙漠和爱情的唯美,炙热滚烫得燃尽了生命。 ✍🏻“爱如此的小,它可以穿过针眼。”-[星 R] 本书在 1992 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文学奖。由之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第 69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九项大奖。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它展现了很多时代背景下真实却被人忽视的心理和情感。它不是简单的爱情片和小说,是一段不堪岁月里,人类深刻经历的战争与国家、情感与执着。-[晚安 R] 那一句喜欢至极 ——“我望着月亮,只看见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