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5年第二本

    一本既有料又有品的茶类书,读起来既涨知识又令人感动。对中国的四大茶区的很多名茶和小众茶从历史渊源到成败兴衰进行了全方位描述,读后甚有收获。既然是 “茶之路”,却没有河南信阳毛尖,山东日照绿茶,陕西泾渭茯茶。不得不说是个遗憾。希望再版时候添加进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强烈推荐这本堪称良心的茶书

      读这本书,我花了 17 小时,记了 269 条读书笔记。以我的阅读速度和偏好来说,读这本书,真的花了时间,倾注了耐心。因为它值得。作为评茶师,爱茶人,也作为一个终生学习者,我强烈推荐。跨越三十多个茶产区,与真正在一线的制茶人交流,最终结集成这部诚意满满的作品。感谢作者,感谢一切参与成书的人,也感谢得到电子书,我才能读到这本书。如果有一位真诚的人,向你推荐一本好书,请你相信,那是她读了许多良莠不齐的书之后才能做出的举动。这其中,有时间,精力,思考的代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味之味,不空不昧

        “每一片茶叶的沉浮,都是一种缘定,不空不昧。”


        昨儿捣腾出一片老茶和一本旧书。《茶之路》,2014 年甫一出版,即获亚洲出版业协会 “2014 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金宇澄、李宗盛、朱赢椿等联袂推荐。

        这本茶人说茶的集子,从四川蒙顶出发,品川茶的刚柔并济;下苏杭,游皖南,尝龙井的兰花前调和祁红的焦糖后味;在潮州,黄栀、芝兰、肉桂…… 凤凰单枞的境界是 “水本无香”;从台湾到福建,叹一句 “曾经乌龙难为水,除却冻顶不是茗”;最后一站 —— 云南,从茶马互市走来的滇茶代表普洱,水化生津、刮肠通泄,以 “无味之味” 展气定如山的日月风华。这样一本封装古朴、纸张讲究;文风或委婉、简隽,或直率、深刻的书,爱茶人怎能不收?茶砖跟我年纪一般大,这片熟普产地西双版纳勐海,是我 2017 年随父亲回他当年支边的大渡岗农场关坪生产队拜访时老队长送的。我们离开时,老队长用自家产的榴梿、波罗蜜、走地鸡把后备厢塞满了,还掏出一片用泛着黄斑的绵纸包装的茶:“嘞片勐海那边的古树茶送给你姑娘,跟她一年的,老茶了。” 得一片好茶吃自是高兴,然而这 “老” 字,真不太动听。
        旧书配老茶,让宅家的日子有了那么点仪式感。
        陈韵十足却淡而无味!
        能把中午的回锅肉化了吗?
        如果不是疫情,此刻我会是在哪里?
        明前,最好的去处是茶山。

        最爱是普洱
        《茶之路》这本书,我最爱翻看云南这一章,因着对云南、云南的茶有情节 —— 从小耳濡目染,听父母讲澜沧江、布朗山、景迈山,讲割胶、制茶、打猎,讲当年支边青年的迷茫和理想。此外,普洱茶的 “疗效” 确实很赞。《滇南闻见录》载,普洱茶 “能消食理气,去积滞”。在重庆吃惯了火锅和江湖菜的我,大餐后总不忘喝几泡普洱,体重一直可控!

        班章、班盆,傻傻分不清楚
        喝茶的人大概都不会对 “老班章” 这个响亮的名号感到陌生,那 1 公斤鲜叶近 5 位数的价格,还是献上膝盖吧!4 至 5 公斤鲜叶才出 1 公斤成茶呀!
        “高山多雾出名茶。” 班章村属布朗山产区,山高雾大,雨水丰沛。村里的野生古茶树是大自然的馈赠,据说树龄最高的茶王有 800 多岁。茶树自然分布,与多种植物共生,抽出的新芽自然混着叫不出名的花草香。茶痴们追捧的 “单株” 玩法,就是一季只采摘一棵古茶树的芽头制茶。这一盏茶,是一棵树的味道,也是这个小生态圈的味道。极品 “老班章” 单株,回甘带着蜜香、兰香、玫瑰香、花果香,曾被炒到 30 万人民币 1 公斤。
        然而,同属布朗山产区的班盆村却有点惨!班章村和班盆村海拔高度均为 1790 米,直线距离仅 2.6 公里,但茶叶价差却谬以千里 —— 班章是班盆的十倍。每年清明前,班盆的村民眼睁睁瞅着一辆辆豪车从村里飞驰而过,不畏艰险,直奔隔壁村,只为了迎接新制的 “老班章”。收茶,排队,乐意。吃饭,排队,开心。班章、班盆,反正我是傻傻分不清楚。

        尖儿货和大路货
        山地茶跟台地茶价差巨大。台地茶只能算作 “大路货”。为何?台地茶多为人工开垦、种植,树龄短,周边生态单一;台地保水性能好,茶树雨季抽芽忒快 —— 跟山地茶比,茶味不是过于刚猛就是略显寡淡,没了丰厚的层次感和馥郁香,还不经泡。尝过尖儿货,口舌养娇惯了,就走不得大众路线了。

        恒昌茶厂
        勐海县勐混路的恒昌茶厂,名取 “恒久昌盛” 之意,这家厂子的茶园就在那不太走运的班盆村。年年明前都在云南茶市、茶山溜达的老父亲,对这家出产的茶情有独钟。“这家茶青好,跟老班章有得一拼,价格合理太多,性价比高得很!看过晒场和车间,干净,工艺流程也标准。老板是云南大学的研究生毕业,有文化的人搞经营就是不一样。”
        2019 年冬至后,家里长辈组团去版纳避寒,逛吃买、逛吃买,备好了火腿、黑米等土产准备返渝过春节时,不料疫情发展迅速。父亲这位老战士对信息的敏感、对危险的感知不逊于年轻人,当即决定所有人留守版纳。
        这都四月了,父亲还没归家!
        ???
        为了明前茶呀!
        “现在可以出门了,我就去恒昌茶厂找李总耍。去了山上的茶园。今年收成好,但没人来呀,采茶的工人也不够。寨子里头冷清得很。” 父亲的只言片语里有丝丝酸涩,他焦心这行市怕是要辜负大自然的赠予了。
        父亲告诉我今年收的春茶条索肥壮,口感柔和,回甘蜜香。我还能有以往的心境来品吗?会不会因为心里苦,口也苦了?哈哈,也许懂得欣赏苦味是成熟的标志吧。毕竟,我是一片 40 年的老茶。世界的凛冬,愿我们都能安然度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茶归山林人归自然

          沿着茶的历史,现在!沿着人的变迁,茶的滋味!一路路走来,一山一山的爬过,把茶与人,茶与历史,茶与自然,展开在我们眼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的一本关于茶的书,想了解茶的阔以好好阅读一番,比《茶经》要详细的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