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演义式传记过时了
历史人物传记,从高阳的《慈禧全传》,唐浩明的《曾国藩》,二月河的帝王系列,都类似大仲马的小说模式,故事性强,容易读,把历史文献用老百姓明白的通俗故事模式进行讲述,在传统社会,人们资讯稀缺,有时间听作者细细道来,40 年前中国还在流行各种的评书演义,巅峰当然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因为要吸引人,所以主要围绕人物间的勾心斗角,家常里短,人物脸谱化的塑造,把人物简单的用忠奸善恶来划分,历史简单化,给读者片面的英雄史观,以为只是凭借个人智慧,就能够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湮灭。”,这当然满足了普通读者,属于公园大爷谈论时政,而没有对地理环境,人口规模,生产能力,武器和资源的系统分析,也没有战争现场的残酷刻画,人物复杂性的描述。比如李鸿章成名的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太平军是典型的农民起义,而曾李团练是典型的代表乡绅土豪地主对外来流民的镇压和守土之战,历时 14 年的太平天国内战,对中国最富裕的长江流域毁灭性的打击,直接死亡 4 千万人,亿万人流离失所,全书并没有论述太平军开始为什么兴盛,也没有论述为什么失败和曾李胜利的底层逻辑。最大的败笔是对李鸿章的翻案式歌颂,不可否认李的聪明和才华,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同为 “中兴名臣”,但是李的淮军开启了私军的军阀模式,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凶狠残暴,对外族的侵略保存实力,直到后期的袁氏小站新军,帝国重归门阀大族模式,也断送了大清朝,开启军阀割据的大分裂,李鸿章没有曾国藩的修养和道德自觉,丧权辱国,贪腐严重,合肥半城李家,留给后代 4 千万两财产,后代虽然也出了张爱玲这样的才女,但没有曾家福泽绵长。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兴衰成败《李鸿章传》这本书是我目前投入时间最多的一本传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置身于清朝末期的政治漩涡中,亲身经历了半个近代史的波澜壮阔。虽然阅读过程有些缓慢,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仿佛在向我讲述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深深地被这个过程所吸引。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真的需要贵人的提携,同时自身也必须具备出色的能力。李鸿章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年轻时便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和提携,从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然而,仅仅依靠贵人的提携是不够的,李鸿章自身的才华和勤奋也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他在处理外交事务、推动洋务运动等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此外,书中还让我认识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道理: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这个道理在历史上有着无数的例证。以清朝为例,尽管清朝在晚期面临着外敌的入侵和内部的动荡,但真正导致它覆灭的原因却是内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的盛行。清朝末期的官僚们为了个人利益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灭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团队或组织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挑战和机遇,更取决于内部的团结和协作。在阅读《李鸿章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清朝末期的那段历史虽然充满了悲剧和无奈,但也孕育了许多英勇无畏、奋发向前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信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的来说,《李鸿章传》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半个近代史的大部分事件,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和历史的教训。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将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欠李鸿章太多认识与敬佩肖仁福为这本书写的封皮推荐理由,一部李鸿章传,半部清朝史,真的如此。看完这本传记,对晚清近百年的事情也有了很多的了解。读罢此书,我有三点很强烈的认识。一是李鸿章绝对是一个远被我们低估、忽视的历史人物。可以说,我们的现在,如果没有李鸿章之前的辛勤付出以及前瞻性、创新性与争取性行为,我们不会有现在发展的基础,所以这个人的能力、品德、见识、处事方法、看待事情角度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值得我们向后代推荐。所以看完电子书后我决定买几套这个传记。一是自己要再看,二是给喜爱历史的父亲看,三是准备转送下一代年轻人看。二是通过李鸿章传记,我猛然醒悟、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中国从晚清的积贫积弱、贫穷落后近百年来,终于在 1978 年迎来了伟人邓小平,以及迎来了后续的改革开放,才有今天。我们这一代,真的只有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极大的进步。而且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过去不值得我们留恋,特别是我们国家的过去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留恋之物。拥抱现在、放弃小我,才是我们最应该的。在我心目中,这本书书已可以作为年度最佳阅读图书,虽然还有四个月的阅读时间。三是历史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是有一个人能够代言的话,李鸿章完全可以当得起,他真的是为国家、为百姓操碎了心,吐出了最后一腔热血才离去。同时历史也真的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许多人与事成为我们的负面清单、反面材料,促进我们做好自己,不要虚度光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宠辱不惊拿刀干历史事件怎么看,历史人物如何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还是非常认同黄仁宇的 "大历史观",站在历史当下评判功过、是非,而不能以今时今日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且有一种评价方式是最欠妥的 —— 标签化。个人认为李鸿章是个典型代表,不是要为李翻案,在历史课本上李鸿章脸谱化为 "卖国贼",这个标签抹掉了李鸿章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宦海沉浮。一个李鸿章,半部近代史。李鸿章身上可窥见晚晴社会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的洋务运动,开矿厂、修铁路、办电报、创海军,追赶西方,手段优劣暂且不论、胸怀天下还是自己功绩暂且不说,李鸿章创造了上百个中国第一、亚洲第一,说明他是一个办实事的人,也正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被守旧派恨之入骨;另一方面是落后时代的腐臭,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守旧派、清流, 不断与洋务派撕扯、下绊子,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可以说是被日本、守旧派联合打败。日本天皇节衣缩食,上下一心造炮买舰,全力发展国防力量,反观大清,海军经费缺额多年,舰队没有充足财力补充最新战舰,实力已在日本之下。老师曾国藩,创湘军、灭太平、挽大清狂澜于既倒,立下不世之功,封侯拜相,功成名就,一个天津教案差点名誉扫地,幸得李鸿章挽回局面,之后两江总督任上病殁,活了 61 岁,寿命不长是坏事也是好事,完成立德立功立言的 "半个圣人" 之旅。学生李鸿章,创淮军、战太平、灭东西捻军,创办北洋海军守护海疆,位列阁揆。李是个做实事的人,立德立言乏善可陈,而就立功而言,超出老师曾国藩。李鸿章身体好,活了 79 岁,前半生功勋卓著,为清廷倚为柱石,后半生代表清廷签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后世留下 "卖国贼" 的脸谱化评价。站在晚晴的历史当口,首都说沦丧就沦丧,大刀长矛对阵洋枪、洋炮,清廷根本不具备与东西洋各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只是惦记的人多,谁也别想一口独吞大清国,才有李在西洋各国之间委曲求全的操作空间。好事坏事都得有人做,晚晴能与西方在一个频道沟通、且有威望能代表清廷,恐怕也就只有李鸿章一人,是宠是辱都得背着,这是李鸿章的时代之命。修炼自己、成全他人:打工也好、创业也罢,事情难有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困难、过不去的坎,一走了之是最容易的,只有继续做下去才是成事的开始。哪天做不下去了,想想李鸿章,宠辱不惊拿刀干!勉励自己,分享给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李鸿章总算是读完了肖老师 149 万字的李鸿章传记。读完的感觉很复杂。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PS: 这套书真的是太长了,人生中第一次专注的读完 100 万字的书。)但又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重新认识了李鸿章。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读完这本书,我已忘却了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李鸿章的刻板印象。他可以是力挽狂澜的英雄,也可以是城府极深的政客,也可以是知人善任的伯乐,也可以是和蔼可亲的老头。总之这段历史成就了李鸿章,李鸿章也丰富了这段历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研读李鸿章更加有收获李鸿章他就是圣贤,一生时间都在为朝廷奔波劳碌。李鸿章他就是幸运者。他一生除了自身要强上进外,他遇到很多帮助他的人。有呕心沥血帮他成才的恩师曾国藩;有家族的好兄弟五个人(李瀚章、李鹤章、李凤章、李蕴章、李昭庆);有关系很铁的朋友郭嵩焘;有智谋的幕僚冯桂芬;有教他学西学的外国人毕德格,还是那种一直跟随他左右的外国人,给他用中文讲了近千本的西洋书籍,这对于李鸿章来说,是学识和精神上最宝贵的财富,真是难能可贵。李鸿章他就是时势造英雄,他处的时代就是那么有利于他的发展。刚开始在寻找平台的时候遇到不少周折和麻烦,这个也正常,但凡一个人想要成事,前期都会比较麻烦和棘手的,能破解出去,后面的路就比较好走了。一套书五本一百五十万字,花了四十天看完的,看的非常过瘾,很值得去翻看。虽然是小说,但是教会我们的东西,都在里面,面对职场,面对生活,面对各种棘手的难题,这里面都有答案。李鸿章的成就比曾国藩还要多,影响还要深远,好好研读这个人确实是个更好的选择,迷茫了,倦怠了,就看看李鸿章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