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旅行,其实是一个发现

    我们通常都想当然的以为古代人一定是愚昧的用踉踉跄跄的步伐在这陌生的大陆上摸索,但事实上他们的文明可能高度发展到超乎我们的想象。而这样的一个文明,最终却毁灭于火山爆发。两河文明曾经创造过世界第一座图书馆,第一本法典,空中花园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然而如今他们的土地上,却是一群极端分子横行霸道。两河边拉起了防线电网,随处可见提枪的士兵,空空如也的博物馆,被战争波及的妇女孩子...... 文明呈滑坡式倒退。文明的毁灭有时可以十分轻易,即使中华文明已经绵延数千年,但接下来能否继续传承下去并非一个既定的结论。一个文明的发展与兴衰,听起来很遥远,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很多文明的湮灭,根本原因是科学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尚武文明毁于不断膨胀的胜负欲和不够先进的军备;克里特岛没有技术探测和预防天灾,惊惶和茫然使他们短时间灭亡...... 对过去和未来的无知,应该是督促我们找寻真相的动力。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找寻前路,探索世界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调。我们需要走在世界的前沿,努力研究掌握最新的理念与技术,才有资本维护自己的文明,才不会被其他的文明同化乃至湮灭。写出这么精彩的游记散文真不愧是 “大家”。佩服他的文化底蕴、勇气和坚持。但是有一点不能苟同秋雨先生,就是对不同文化的看法。展开来说就是在一些其他民族特殊的做法上,秋雨先生在书中的贬低。慵懒固然不好,但是文化的遗留没有办法;肮脏的恒河水,古老的下葬方法,由于国情而不得不存在的贫困,在我看来是无法避免的,纵然从我们的眼中看很 “恶心”,但那是人家的文化,我们只能看到现象去理解,而没有资格从我们的角度出发去批判;至于印度的神牛挡住道路而使交通堵塞等问题来讨论中印两国牛的不同,同样也是文化和崇尚的差异,无需评判。不过也许秋雨也是为古老文明的衰落而痛心吧!觉得那么高尚的文明怎能走上这样的道路?!无法说清啊…… 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的象征,我们很难想像古代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我们仅仅知道当旧的文明被淘汰时,自然会有新的文明来替代,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自然界的法则,是自然界的平衡。余秋雨大师以身体和心力的强韧,去观瞻和触摸其他文明的高度,同时给我们留下他独特的思考,启迪我们的思想,震撼我们的心灵,千年一叹,世事轮回,人类理当追求 “诗意的居住”,红尘作伴,千年一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秋雨的文明旅行日志

      最近每天在听吴军老师的《世界文明史》系列,从文明的起源开始,会想起中学时代读过的《千年一叹》。那时记得是学校的推荐读物,20 多年过去回看,发现自己喜欢探索世界的种子,说不定就是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种下的。本书从希腊开始,依次探索了希伯来文明,古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两河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最后收笔于尼泊尔的大自然环抱中,日记体,行散而神不散,最后还是带出了中华文明的不中断的难能可贵。自己曾经有 7 年在欧洲生活,但是假期也花了不少时间去感悟,除了伊拉克伊朗的两河文明外,其他的古文明都一一抵达现场拜访过,可能也是潜意识的驱动吧。看《千年一叹》点灯,走遍一圈文明古国亲历,再学《世界文明史》复盘,无形中竟然形成了闭环,这体验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比放显伟大

        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一路的行程,感受着极端,也一路担心害怕,现在看当然知道最终是完成了旅途,但在字里行间依旧感受到,劳顿疲惫、精神异常;其他文明古国只留下破败遗迹可以观望,最可惜的曾经繁荣的文明下的当今社会居然如此不堪,在如此社会环境系难道没有思考者试图唤起曾经文明的觉醒吗?遗迹在,伟大的历史在,可追溯的文明也能梳理,可现实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转瞬间已是千年,一刹那沧海桑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千年之叹

          感谢凤凰卫视,更感谢余秋雨先生用自已的生命和身躯丈量古代文明,带来的精神大餐,需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嗨,罗摩

            一位姿态很低的随意翻翻书的称不上读书人的读书人,特意补上一点感悟。读这本书,是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从希腊到埃及、路过中东几个国家、再到尼泊尔。这一路山高水阔,诡谲壮美,仰望历史,瞥见辉煌,同时也窥见圣洁和卑劣,仿似在失落的文明中有所停留,也有在世俗和宗教的凝视下频频驻足。不热络,不亲昵。爱惜或伟岸存在的苍凉遗迹、或正消逝的颓垣断壁,爱惜或苍凉、或神秘的种种人情诗意。“把一切伤痕当作酒窝”,偶尔地,也叹出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及时赶到

              2024.3.31《千年一叹》在清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随着余秋雨先生一行结束了这趟激动人心、波澜壮阔、危机四伏、化险为夷的古文明探索之旅。一周时间,和他们于 1999 年 9 月出发,共同探索了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发源地,经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考察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文明,最后于千禧年第一日回到中国。在探索中,时常觉得这才是一趟文化苦旅,有十几个小时没有食物又面临生命危险的艰苦,有和家人离别不知是否还会见面的痛苦,更多的是见到文明遗址破败、战乱不止、人民朝不保夕的疾苦。在希腊,德尔菲圣泉已经干涸,阿波罗神殿外侧塔列斯的铭言 “人啊,认识你自己” 则指点着通向雅典的另一种文明;米诺斯王朝盛极一时,建造的克诺撒斯宫殿时髦又精致 ,可是最早出现的人从何而来、王朝又为何在公元前十五世纪突然泯灭,人类其实并不清楚。在埃及,恭敬仰望着胡夫金字塔,再次思考其真正的建造目的、建造过程、建造方式是什么?最后发现我们一无所知。人类文明史还远远没到可以爽然读解的时候;夜晚行走在西奈半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这块会让人不寒而栗的蚀骨的冷土,守护着灼热的金字塔。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特拉维夫拉宾祭坛前,俯下身点烛、献花。在题词墙上用大大的中文写三遍 “和平”、签名并用英文注明我们来自中国;走在约旦河边却见不到水,河两边都是荒山野地,一道又一道的铁丝网连接着,一路上很少有正常生活的迹象。铁丝网很细密,直封地底,连蛇也爬不过来。在约旦,在地中海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沙漠里,听一位中国老妇人讲述民国大家族的故事,而她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亲历者、真正的主角。五十多年在异国他乡不 “厌气”,因为会把一切伤痕都当作酒窝;震惊于侯赛因国王生命终点的肃静和清真:一方仅仅两平方米的沙土,围了一小圈白石,上支一个布篷,没有任何人看管,没有墓碑和墓志铭。我们立正、祈祷。在伊拉克,车队行走需要挣脱一双双乞讨的小手,来到国家博物馆却发现两个持枪士兵把门,门内荒草离离,展厅物件稀少而简陋,展示的分明是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由于禁运,没有纸张,在最好的小学里面,课本只能一个年级用完了交给下一个年级用;没有药品,在儿童医院,病房的每张床上都坐着一个穿黑衣的母亲,毫无表情地抱着自己病重的孩子。在伊朗,在一条路的岔道口,在夕阳西下的平野千里间,见到了波斯帝国真正缔造者、古代亚洲伟大的政治家居鲁士大帝的侍寝。整个陵寝构架未散,但大石早已棱磨角损,圆钝不整。夜色深沉时,车队都亮起灯,指认着伊朗高原深处的这个千年穴位,照亮这位王中之王、受命解救一切被奴役的人;看着唯一一座比较完好的拜火教神庙,思考宗教的缘起、发展、兴盛与没落:宗教如果失去了内在的理性力量,最终变得奄奄一息。在巴基斯坦,到处都是灰土,连每棵树乍一看都像是用泥土雕出。树下是堆积如山的垃圾,垃圾上站着无数双赤脚。一路上感到的最惨痛景象,不是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而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那些不上学的孩子们的赤脚,密如森林;站在犍陀罗遗址中,和余秋雨先生一起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在这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的交汇处,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在印度,进入泰姬陵前,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走到了跟前就小心翼翼地脱鞋,赤脚踩在凉凉的大理石台阶上,一级一级往上爬。这个奇想异设的 “成人童话” 般的建筑,成了 “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前往释迦牟尼悟道之前苦修多年的山道上,黑乎乎地匍匐着大量伤残的乞丐。只有骨碌碌的双眼,表明他们还保存着生命。当凄惨组成一条道路,也就变成恐怖。只得闭目塞听,快步向前。在尼泊尔,见到了久违的生活场景,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鱼尾山屋,整理一路感受。一路走来,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以忧郁的蓝色开篇,以充满的绿色的尼泊尔结束,最后来到五彩缤纷的祖国。我们这一代人生得太晚,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说话。我们这些人又过于疏懒,没有及早地去拜访你的远亲近邻。我们还常常过于琐碎,不了解粗线条、大轮廓上你的形象。但毕竟还来得及,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已经及时赶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是很喜欢文风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段时,我把这包日记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又不时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双手抱着。晚上做梦,一次次都是抱着这个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抢到了拿起来一看,却完全不认识黑森森的中国字,于是又向我追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离别之后才读懂了她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 —— 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随文化人一起开启追寻文化的旅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