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往事与随想》是我用了几年时间若干次打开,又若干次没读完的回忆录。这次在得到会完成这个小愿望。赫尔岑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都是有 “伟大心灵” 的作家。贵族出身让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引进翻译的水平很好,文字流畅优美,在讲故事的同时,有作者对国家、民族、专制统治和民主自由的深刻思考,还有对社会最底层的俄罗斯老百姓的怜悯,对残暴的厌恶和痛恨。这不仅仅是赫尔岑的个人传记,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历的苦难和奋斗。好作品永远关注社会的现实,把目光投向弱势群体,投向 “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群体。相比之下,很多现代作家的作品反而显得轻飘飘,缺乏厚重感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赫尔岑:回忆录与心灵史

      4.5🌟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厚厚的回忆录,更是他的心灵史。他的人生总体就是流放,流亡,私奔和写作。总的来说,赫尔岑一生遇到了两种悲剧:一是革命理想的破灭,二是家庭的裂痕。赫尔岑在这部回忆录里不仅梳理了 19 世纪上半叶俄国重大历史,将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还坦荡地审视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赫尔岑文字优美而深刻,读的过程,不断地产生共情,体悟他的痛苦、挫败和悲伤,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成长和成熟的思想和个人魅力。读过他的《谁之罪》,再读这本书,原来三角恋是有原型的,那个时代的人婚姻关系还挺开放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往事与随想》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 世纪 40 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 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 19 世纪 50 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本书核心内容:少年赫尔岑为什么立志要终结沙皇的专制统治?赫尔岑在欧洲大陆流亡时,看到的革命者群像是怎样的?第一,赫尔岑出生于 1812 年,死于 1870 年。1825 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让少年赫尔岑立志要终结沙皇的专制统治,他在俄罗斯遭受两次流放,1847 年离开俄罗斯,开始流亡生涯。赫尔岑在 1852 年来到英国,同一年开始写《往事与随想》,这是一本波澜壮阔的个人回忆录。第二,赫尔岑在巴黎经历了 1848 年欧洲革命的风云,简单来说,革命者要推翻君主制,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争取人类的自由,只能靠自己。赫尔岑是文人,也是政论家,《往事与随想》中不乏政治性的议论。我们回望那个时代,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两卷《论美国的民主》出版于 1835 年和 1840 年,《共产党宣言》出版于 1848 年,英国哲学家密尔的《论自由》出版于 1859 年,这些思想观念确实有巨大的力量,会影响后世亿万人的生活,但赫尔岑的个人回忆、文学性的私密感受,也有温暖动人的力量。第三,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写到了许多流亡的革命者,也写到了许多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牺牲者。洞察前人对自由的思考,为争取自由所做的努力,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理性与自由的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往事与随想》被誉为最好看的回忆录?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尤其想给你推荐这本《往事与随想》。
          作者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革命家,19 世纪俄国最显赫的风云人物之一,最后因为肺炎去世。
          这本书被誉为最好看的回忆录,影响了西欧乃至世界上无数的知识分子,从 1812 年的卫国战争,到 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新一代革命者的成长,几乎包括了 19 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他在最苦痛的现实面前却依然能够保持从容不迫的信心和精神。
          赫尔岑亲身经历了俄国最黑暗的时期,并一直处在革命风暴的中心,他的一生两次被流放,后半生几乎就是一个流亡的记录,并且直到去世,他也没有看到沙皇崩溃的这一天,可难得的是,终其一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专制必定会崩溃" 这样一个信念。
          学者朱学勤将其比喻为瘸腿的雅各,雅各在和上帝的交战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就用这一条腿跳着和上帝交战了一生。
          这一切都被赫尔岑忠实地记录了下来,浓缩在了这 1800 多页里。朱学勤评价说 “关于这 100 年的苦难的精神记录,还没有一本超过《往事与随想》。” 学生问他读什么书,他就会告诉他们:" 那你们去读一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在这以前,有一些人,他们遭遇过比你们巨大几十倍几百倍的灾难,但是他们也过去了,今天你们碰到的这些事情不是太重要,不必为这些东西愁眉苦脸,读读那本书能够放宽你们的胸怀。”
          读赫尔岑,你能获得一个更强大的内心。他不是英雄,但他同样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往事与随想》最后的一些章节,赫尔岑写了一批新的俄国流亡者。“随着新人的到来…… 谈话的范围变小了,有时甚至彼此没什么好谈的。” 这些年轻人不太关心学问或事业,甚至很少读书。赫尔岑说,在一切不幸中,我最怕门不当户不对带来的灾害。我之所以能容忍他们,一半出于人道精神,一半是不愿意多加计较。五十多岁的赫尔岑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他珍视人的自由,但也非常清楚,普罗大众对于自由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喜欢权威,把平等理解成同等程度的压迫。在《往事与随想》最后的附录部分,有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给赫尔岑的信,卡莱尔在信中说,他尊重俄国人民的 “服从的天赋”,比起在议会辩论、出版自由和普选计票中发展起来的无政府状态,沙皇制度也许更适合俄罗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总算读完了,可以说是一场艰苦的跋涉。场面弘大,人物众多,文笔的跳跃性极大。让我们的思维很难跟上作者的思想。但还是从很多角度了解到了俄罗斯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变革的躁动,各个阶层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博弈。对其中很多的问题理解的有点似是而非。这也可能是我们东方人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文学风格的理解,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不过,还是很有收获的。可能就是开卷有益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体验

                赫尔岑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