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写这样一本书需要耗费的精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不仅需要搜集各种资料、论文,掌握高阶核心前沿的物理学知识,还要协调人物关系,通过杨振宁身边亲友的论述中截取只言片语,才得以客观多维地展现杨振宁的生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杨振宁传》。“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清光绪三年(1877 年)杨家驹任满回到安徽原籍凤阳,途经合肥,拜望他的老同学张厚斋。张厚斋是合肥著名书法家张琴襄的父亲,两人相聚甚欢,流连数月。杨家驹在原籍凤阳并无恒产,亲友也少,看到合肥物产丰富、民俗敦厚,加上张厚斋的力劝,于是就在合肥落户。杨振宁 1946 年和李政道见面认识,到 1962 年不愉快的分手,两人来往和合作共 16 年。杨振宁在 1983 年出版的《论文选集》和李政道在 1986 年出版的《李政道论文选集》都曾经公开谈论两人的关系。杨振宁在本书的访谈中,有更多的一些谈论。作者在 1998 年 7 月 30 日写作计划尚未开始前,曾经以挂号信寄李政道,说明写书的宗旨和态度,希望他愿意接受访谈,但是没有接到任何回音。香港电视台拍摄杨振宁专辑,李政道亦拒绝香港制作人的访谈要求。故本书中关于李政道的部分,仅能引用其公开发表之文字。杨振宁和家庭的关系是深厚而紧密的。他曾经说过,他从小成长于一个非常稳定而有着丰富感情的家庭环境,这对于他的人生观,对于他做人的态度,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深远影响。他认为,自己深受中国传统人伦观念影响,而这种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好的一部分,对于他后来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挑战,也带来一个强大的稳定作用。过了几个星期,杨武之身体逐渐恢复健康,能和小孙子去公园散步,祖孙二人非常高兴地在公园一边的树丛中,找到一个 “secret path”(秘密通道)。杨振宁说,每次看到他们一老一少准备出门,父亲对着镜子梳头发,光诺雀跃地开门,就让他感到无限的满足。那一年和父亲愉快的相聚,使杨振宁感触深刻。在要分手以前,他特别去买了一盆终年盛开的非洲紫罗兰,专门照了一张相,并且在相片簿上写着 “永开的花是团圆的象征”。如同杨振宁自己说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从小时候念书开始,到他进入西南联大,以及后来到芝加哥大学进修,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都是在最恰当的时候,碰到最良好的机会,使得他的兴趣和才分得以充分发挥。他说在他开始物理研究之时,当时高能物理或是场论这些领域,可说是遍地黄金。他搞统计物理,也是在方兴未艾的时候进入,因此成功机会是比较大的。他回顾自己一生的际遇,觉得这一切是既偶然又不偶然:偶然的是他碰上了这些机遇,不偶然的是他自己具备的兴趣、个性和能力上的偏好。他常说,自己是极端幸运的。杨振宁和翁帆的初次见面,其实是在 1995 年。那一年 8 月在汕头大学举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大会,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几位先后的诺贝尔奖得主与会。汕头大学给每位诺贝尔奖得主分派一位接待学生,翁帆正是杨振宁和太太杜致礼的接待生。几天相处,他们很喜欢翁帆,往后翁帆与他们偶有通信往来。2004 年再有联络时,翁帆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翁帆在贺卡上写了她的电话,杨振宁给翁帆打电话,后来翁帆到香港看杨振宁,两人开始交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 从战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少年到万众瞩目的世界科学巨匠。杨振宁 —— 屹立于世界物理发展史的科学巨匠,他是掀起革命的首位华人诺奖得主 —— 在 “上帝怎会是左撇子” 的质疑声中,与李政道一起大胆提出 “宇称不守恒”,破除令整个物理学界一筹莫展的 “θ-τ 之谜”,不过而立之年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美国 “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因而感叹人类终于 “走出了房门”。这位百岁老人,曾因背后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后盾,而在异国之地从没有过少数民族的感觉;曾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 “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多方奔走,帮助大批中国高端学者赴美深造,也曾在得知中国原子弹是完全自主研发之后差点止不住泪水…… 他是一个年代的见证,与家国一道,从长夜步入曙光,再到 “天大亮” 的晨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近杨振宁

        作为普通人,物理学大家的学问咱不懂,但杨振宁为中国民族争光为科学贡献谁都懂。把杨振宁作为普通人,他怎么做父母亲的长子,弟妹的兄长,读书的学生,怎么工作,成家立业,为人处世,这些也是容易看懂的。至于绝顶聪明成就显赫依旧朴实自然健康长寿,虽说可遇不可强求,但杨振宁全做到了,我們亲近杨振宁就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之前听过卓克老师讲人物的课,我记得第一个人物就是杨振宁先生,主要是讲他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国家所做的贡献。     在没有听课和读书之前,作为吃瓜群众看过一些断章取义的文章,褒贬不一的评论,读完此书,听完卓克老师的课,让我有了一点辩识的能力,至少在如何看待杨振宁这个人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辩识能力,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看待他、观察他,而不是八卦他。     作为在世的、二战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当然这个称号不是我封的,科学界就是这么定义的,可见他的成就很不一般。这本书还是很客观的讲述了他的家庭、事业。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深的被他的爱国情怀所感染,一生孜孜以求,宇称不守恒定律,杨米尔斯方程,就凭这也足以在科学界扬名立万,更何况还有许多其他的贡献,我没资格评价,唯有深深地敬仰和无限的祝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百岁人生,梅开二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真好

              之前看好多传记,描述的事实都比较客观准确,就是牵扯专业的地方让非专业的看不明白,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动力。《杨振宁传》把晦涩难懂的物理学问题,写的通俗易懂,体现了作者写作以及描述的能力,吸引着读者读完。给五星评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My Takeaways

                怀着敬意、好奇、崇拜的心情读完这边书,感叹杨老先生辉煌的人生经历!儿时便展现出聪慧过人,加上父亲对之在学业上的洞察和有意引导,启程便上了高速路。清华园的童年时光,西南联大师承一众大师,赴美求学即拜师名门之下…… 诺奖加持,走出象牙之塔、拓展学术之外的边界,心怀中国…… 给自己的启示是:如何高效学习:杨老从小就无师自通费曼学习法,学到看到后便讲给别人听要用自己的学术品位既要成为自己领域的大师 / 专家,也要延展自我的边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位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振宁传》

                    杨振宁是我心中崇拜的伟大物理学家。读了这本传记,感到荣幸之至,自己竟是如此这般喜欢这本书。杨振宁的理论,科学视野,发展眼光,对待家人与工作的方式,等等,这些都要比他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要大。今年正是杨振宁 100 岁了,希望他能够度过一个愉快的晚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 20 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夫子自道# 杨振宁曾经用 “秋水文章不染尘” 来形容狄拉克不带一点渣滓的干净文章。1997 年,杨振宁在一个演讲中引用唐朝诗人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来描述狄拉克的科学工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真正的“士”,值得敬仰的科研偶像

                          听了卓克的《科学人物课》后回来补习,真的是一本好书。杨振宁不单单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更是费米、狄拉克后理论物理学界的扛鼎人物。他超绝的研究品味和极强的数学功底造就了他伟大的科学成就;儒雅谦逊的人格、精深的国学功底以及晚年回到清华发挥余热的行为无疑是他内心拳拳爱国之情的表露。他是一名真正的 “士”,是每一位立志科技报国的理工科学子学习的学术榜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振宁的成就可概括为:  1. 基石级(规范场论)—— 定义现代物理框架;2. 突破级(宇称不守恒)—— 解决时代难题;3. 桥梁级(数学物理交叉)—— 贯通学科壁垒。  其工作兼具革命性、奠基性与美学统一性,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可类比为 “20 世纪的麦克斯韦”,而他对中国科学的文化意义更超越了学术本身,成为民族自信的精神符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大师致敬🫡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心潮澎湃。真的见识了 “人类群星闪耀时”,杨振宁是目前还健在的最伟大物理学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运的人

                                读了杨振宁传,一个人,一直在努力,一定会有贵人相助,助我们成长,当然这些幸运,离不开我们前辈的祖荫;有时候想,国人也是复杂的,尤其是人际关系,为了处理这些,分散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影响了进一步的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杨振宁

                                  看到了传承、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知道他是因为他晚年的婚姻,他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很少被我们关注。他父母对他的引导,从小学习传统儒家文化,学习路上不求快,这应该就是现在父母很缺的,慢下来引导孩子,我们想他长成什么人,这才是对一个孩子一辈负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不起的人生成就,与杜致礼女士的 53 年的美满婚姻,又结缘翁帆,圆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看完了  本人看熟慢   对大师有了基本的了解  敬仰其强大自信的人格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

                                        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国内对他的报到太少了。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他身上的标签确实太多太多。可能只有中国人才知道他和李政道的关系是什么原因,其实不看他们写的文章。也可能只有外国人才能理解他和翁帆的婚烟。接下来看看杨振宁自己写的《晨曦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