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96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唐诗寒武纪

    许久都不曾再读诗,可李白、陈子昂、上官婉儿一直还在,忽而翻起喜不自胜,谁还不是个边塞诗人呢?本书从晨光熹微写到旭日东升,唐诗熬过漫漫长夜得见光明,诗人命运多舛笔墨肆意,只三两笔点缀初唐盛况。六神磊磊文思巧妙风趣幽默,活灵活现地重绘寒武纪大爆发,消弭了浮游不定的心绪,重返平静祥和的心境,这便是诗书的魅力吧ต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光一点萤 散作满河星

      都说南朝 “文艺”,都说六朝 “风流”。事实上,在一个生灵涂炭的血污乱世有什么文艺和风流可言?在那个至暗的时刻,有人努力发着微光,照亮了身后人的行路,就像后来一首诗说的:“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唐诗辅助资料(上)

        作者六神磊磊在 “得到” 原本有门课程《六神磊磊读唐诗》,后把课程扩写成两本书发行(计划 3 本),我刚看完《侯景之乱》写的是梁武帝,本书也提到他的独眼儿子梁元帝萧绎焚书(554 年),南朝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城被西魏攻破时,因绝望而自毁藏书。命人焚烧宫中 14 万卷图书,称 “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因为当时雕版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手抄孤本,导致大量珍贵文献损毁,被视为文化浩劫。他确实活该遭劫,47 岁被敌兵布袋闷死,草草掩埋。叶嘉莹老师讲中国为什么没有其他地区长篇的民族神话,是因为中国汉字,从远古就开始可以用文字记录族群的历史和知识信息,诗歌里浓缩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唐诗》里包含了文明的核心语码。从汉朝开始中国出现了纸张,更进一步方便信息的收集和记载,中东地区要达到梁元帝藏书的规模已经是 500 年后了。正如《心经》因为简短获得中国最广泛的传播和阅读,也因为《心经》不是一部完整的佛经,而是浓缩的提纲,诗词也是中华文明浓缩的提纲,《诗经》就是民歌的集成,和日常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的浓缩,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到隋唐发展出格律诗,《唐诗》就是格律诗的爆发期。关于汉族只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一直以来继承中华文明的中原政权才是正朔,不学习汉字和汉字记载的经典,诗词,只能是野蛮人和过客,中华民族不是简单的民族概念,而是文明和文化范畴,越南从 2016 年试点,2019 年全面实行取消身份证上的 “民族” 栏目,苏联就是因为强调 “民族” 自治区,导致的解体。凝聚民心的不是民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力量,从这方面讲,更应该读唐诗。说回本书,作者六神磊磊评论金庸小说也出名,我基本不看,因为要看原著,何必吃 “别人嚼过的馍” 呢?这和类似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不同,那是工具书和伴读,而六神磊磊的本书属于个人感悟,写的文笔很煽情和洋洋洒洒,还是要直接读唐诗,精华值得反复琢磨。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满分推荐

          以前得到 APP 有一个课程,就是《六神磊磊读唐诗》,后来下架,有幸购买,十分值得,六神磊磊的语言十分生动有趣,原是死去的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总能活灵活现,一方面是配音老师的灵巧,另外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的实力。现在这本书终于在得到出了电子版,不管你对中国诗词人物是否感兴趣,但这本书一定会让你从没兴趣成有兴趣,从有兴趣变成去研究。话不多说,开读开读。

            3
            2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诗人们燃烧了自己的生命,通透我们的人生。

            一、很多诗文都在历史的沉浮中失传了,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么多唐诗,真的是太幸运了。大诗人王之涣,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的那位,只留下了 6 首诗传世;写出所谓 “孤篇压全唐” 的《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到今天只留下两首诗;李白写了一辈子的诗,但大概只留下了十分之一;杜甫四十岁之前的诗基本全部失传…… 我们应该记住这几个名字: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康熙皇帝,他们为编辑收录唐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五万首唐诗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了今天。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诗人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二、人性都有不同的侧面梁元帝萧绎,爱好藏书,他的藏书达到十四万卷,却制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焚书案之一 ——“江陵焚书”。南梁太子萧统,政治上无所建树,英年早逝,却主持编出了 “天下文学之总集” 的《文选》。昏庸无道的暴君杨广,拼命荼毒和迫害人民,却也能推行文风改革,写出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这样的诗句,写尽寥落、凄清。写出流传最广的超级热门作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最后却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因为一篇名动天下的檄文让他一度被误认为是造反的领头人物。传奇女性上官婉儿,“称量天下才” 的同时,也会在深夜感叹 “露浓香被冷”,周围的一切事物再锦绣、富丽,哪怕是铺着香被,陈设着华丽的锦屏,也冲抵不了这种孤独、凄凉、寂寞带来的寒冷。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 —— 宁王李宪,他有过觊觎最高权力的机会,却选择成为赞助诗歌的 “美第奇大公”,给了诗人们一个小小的温室、庇护所,给了他们更多的挥洒性情的空间。…… 读这些唐朝诗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人性的不同侧面,看到人性的复杂,看到诗歌的隽永,体会到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同身受。人永远是孤独的,而任何艺术都有一个终极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对抗孤独。诗也是这样,它可以帮助我们消解孤独。我现在经历的这些,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那些诗人已经经历过了,而且他们用最美的诗讲那些经历、心情、情感记录了下来。当我们看到他们的诗时,我们就不会觉得孤单,在人类时光的长河里,我并不是一个人。读六神磊磊的文章,真的是一种享受。用现代人的生活用语去解读唐朝诗人的朋友圈,故事感极强,代入感十足,读起来很有趣。一直在关注六神磊磊的公众号,这本《唐诗寒武纪》化身于之前的那本《六神磊磊读唐诗》的前面 1/3 部分,是唐诗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比之前这本更详细,写了初唐之前为唐诗奠定基础的众多诗人。期待剩下的两部。补充说明: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文章构成的,所以在一些排版的顺序上,感觉有些错落。比如之前讲了隋文帝隋炀帝,结果又突然开始讲南梁皇帝萧绎,然后又返回去讲隋炀帝杨广,感觉有些不流畅。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有两个字的书评

              追更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完章鱼老师的听书,第一时间买了纸书!

                小时候在课本遇到和自己名字重合的古人,会特别用心地记住,"呀,他和我的名字都有这个字!" 谢灵运和谢朓就是这样的存在,所以读这本《唐诗寒武纪》仿佛唤起了这个关于 "大小谢" 的记忆片段。看完这本书后,也能以他们为原点,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唐诗寒武纪网络。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的年代。唐诗的发展也经历的类似的时代,唐朝建立后前 30 年,诗坛还是一片寂寥话但这次大爆发之后,诗坛涤荡出一派全新的面貌,"王杨卢骆" 陈子昂之后,进入我们熟悉的盛唐时期。读到最后,情不自禁地期待想要迎接 "火树银花不夜天" 一般的盛唐气象。现在为什么要读诗?能感受诗歌韵律之美,再加上粤语吟诵,能体味两者异同是很好玩的事,也是最浅白的收获。然后是从诗歌出发,"围点打援" 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所处时代的故事,get 到 2.0 版的有趣。最后就是,正如磊叔所说,如今读诗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消解孤独。这本书(或者说这个系列)完全可以被列入送礼清单,期待第二部尽快出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唐诗纪元的开端

                  这本唐诗寒武纪是六神磊磊的新作,但是内容应该和得到之前的六神磊磊读唐诗这门课程是呼应的。唐诗寒武纪讲的是唐诗兴起的开端,其实还是蛮期待第二册唐诗光明顶的,因为讲唐诗,就不得不提李白和杜甫。这两个明星人物是唐诗纪元中最闪亮的超新星。说到诗,一直觉得,唐诗是无与伦比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诗歌也许每一个文明都存在过,但是像唐诗这样,既凝练又富有表现力的诗歌形式,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诗经是四言的,唐诗有五言和七言,再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字是越来越多,表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只有唐诗,做到了既克制,又生动,在几条几个字组成的句子中,完成了简洁和复杂的对立统一。诗以言志,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唐诗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唐诗开始,诗歌开始写普通人了。它不再是宫廷里的靡靡之音,而是可以触及到人内心最敏感的部分,它所引起的共振可以穿越时空,引起共鸣。所有的豪迈、悲伤、感怀、忧愤、思慕、欣喜、清灵、雅逸都可以在唐诗这里找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群众路线的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独特的风格让人欲罢不能,曾一口气读完《六神磊磊读唐诗》,他文字中总是带着现代辞藻,让人很容易想到当下,又从当下很快想到他讲的历史,很容易进入情境,非常像自己非常喜欢的大诗人白居易,据说白居易写诗一定要拿给老妇人看,妇人读不懂的字一定要回去修改,走的就是群众路线,所以传播广,也足够深远,六神磊磊公众号本就有大波粉丝,他读金庸,在流传甚广的武侠宗师身上烙上了自己的印记,他读唐诗,使每一位遥远的伟大诗人让我们感觉如此亲近可爱!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共赴唐诗盛宴

                      《唐诗寒武纪》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诗歌盛宴。作者六神磊磊仿佛是一位厨艺高超的大厨,用他那幽默风趣的笔调,将唐诗的发展历程烹制成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他一挥笔,南北朝那些沉闷乏味的诗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跳出书页,与我们对话。而初唐的诗坛,更是被他描绘得如烟花绽放,璀璨夺目,让人目不暇接。书中那些诗人,有的像是英勇的探险家,披荆斩棘,开拓诗歌的新天地;有的则像是悠闲的隐士,隐逸于山林间,吟唱着内心的独白。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故事,被六神磊磊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唐诗画卷。阅读《唐诗寒武纪》,就像是在品尝一场精神上的盛宴,让人在欢笑与感动中,领略到了唐诗的无穷魅力。无论是唐诗的忠实粉丝,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小白,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杜甫无比仰慕李白,他也曾在年轻时 “一览众山小”,多希望成为下一个李白,但他在跟偶像一次次艰难书信中,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轮廓,他明白了,他做不成李白,李白走的一直是 “云路”,他的一生都在飞,喝醉了就高速醉驾,牛皮吹得更大,飞得更远更高。而杜甫自己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 “三吏”、看得见 “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杜甫终于找到了价值,作为杜甫的价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星桥铁锁开

                          唐诗从宫体诗开始,都是前代留下的习惯,直到王勃失意,开始把视角放到自然风景上,开启唐诗的春天。王勃诗曰:“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六神磊磊是写故事的高手,这本书说到底是初唐诗人的故事书,用最美的唐诗写最有趣的人。在作者的带领下,重新认识初唐四杰,了不起的上官婉儿,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清新脱俗的陈子昂……

                            转发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唐诗寒武纪的破晓前期

                            唐诗之所以打动人,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多维度的情感共鸣。不管是村妇,还是孩童;落魄文人,贬谪官员,都能从诗中找到寄托,都能读出那份属于自己的情感解释。因此,尽管有一些诗主题不明,那也是觉得不明的人读不出来而已。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情境下,某些特定的人自然会心有戚戚然。时间只是人类这个生命体为了便于观察而建造的一个参考系,那意味着宇宙中势必存在其它的参考系,也就是有其他的生命存在。所以,我们人类不过是宇宙的一个子集。隐约觉得之所以时空有整体性,在于感知有限,是有范围极限。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清晰,自相矛盾。因此,我们应该读诗。因为在大多数时候,诗歌都在两个方向展开。两件事同时进行,你必须同时看见它们。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里喃喃自语,“我们是自己的历史。我是我自己讲述的故事。我并不是此刻靠在沙发上在电脑上打下字母 “a” 的这副躯体,我是自己的念头,充满着我写下的语句的痕迹;我是母亲的爱抚,是父亲悉心教导出的宁静祥和;我是青春期的旅行;我是自己的阅读在脑海中的积淀;我是我自己的热爱,我的绝望时刻,我的友谊,我书写的,我倾听到的;铭记在我记忆中的脸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给学古诗的孩子看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小时候学古代的诗都是死记硬背,到现在很多诗都分不清作者是谁,更别说作者写诗的背景了。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章都是故事,诗很重要,但人更重要。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整体上还能串起来,顺着读下去,每个诗人的形象都变得清晰起来。本来只是想从古诗这个切入点去看历史的发展。但看完后特别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孩子看。前几天我就拿着文章里的一个小知识点问他,你知道初唐四杰是哪四个吗?他说不知道。就是那个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啊。哦哦,骆宾王我知道,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 对,就是他。你知道这首诗,他几岁写的吗?不知道吧,比你现在还小,7 岁...... 后面我就给他讲了很多故事,小孩子特别喜欢听。我有很强烈的预感,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诗词,而不是死记硬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诗家的“寒武纪”

                                寒武纪是指,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地球变得生机勃勃。其实不止自然界,唐诗的诞生过程何不是如此?今天翻开唐诗集,第一篇一定是一个叫王绩的诗人。就此,初唐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当然了,这位诗人出现在首位可以归结于时间早,可是他的孙子大大的有名。写出《滕王阁序》那样佳作的王勃,因为撰文调侃亲王斗鸡而丢掉纱帽。没错,这才是初唐诗坛的基调。“初唐四杰” 中的每一位都是官当的不大,诗却作得名耀后世。后来的宋之问沈佺期乃至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彩楼之战” 出尽风头,却因为写出来的应制诗巴结武皇及男宠而在政乱中遭遇贬黜,最远甚至到达越南。哪怕是身为女性的上官婉儿,纵有万般才情,也没有躲开仇敌的屠刀。那个时候的诗人,似乎都是文学造诣深而政治命运悲。那么,这和 “寒武纪” 又有什么关系呢?似乎从诗的发源起,时局的动乱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诗歌的天空中。但所幸,即使遭遇迫害,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不断丰富。无数诗人如陶渊明,毅然过着 “采菊东篱下” 的生活,快活的日子让他们得以向世界输出飘然于世的价值观。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两种新的态度蔚然成风。不就是说了几句不爱听的吗,凭什么非要让我承受这天大的苦痛?你要放逐我那是你的事,我要证明在差的环境也能过得洒脱。太多的不得志者的妙笔将自己的经历凝练成诗家语,一个文学上的辉煌初唐被我们后人反复欣赏。政治生态,这是作为生在尘世的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皇权制度下,一句话就能飞黄腾达,一件事足以流放岭南。可是官员的不幸,在冥冥之中成就了文学的幸事。一场风波,站错队的人纷纷拿起桌上的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记录。数量一旦形成规模,初唐的样子便展现在了后生眼前。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市井城郭的唉声叹气,任何时代的人看来想必都会感同身受。他们存在告诉我们,诗歌可以让千秋万代看到,一人遭遇乃是千万人的悲歌,一首诗也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该如何形容这个初唐?统治者在台前你方唱罢,出局者却在角落里挥洒文墨。但最终,这些诗人的肉身罹患苦楚,灵魂随着作品飘至后世,在诗歌的领域成就了大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声雨声读书声

                                  识初唐群星闪耀时,怀华夏文人风骨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更多的视角看唐诗

                                    1. 补充了很多之前不清楚的人物关系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2. 笔法诙谐幽默,读起来很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营好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

                                      今天来聊一本最符合 2023 年开年气质的书《唐诗寒武纪》。之所以说这二者气味相投,是因为《唐诗寒武纪》讲的是唐诗从哪儿来的?核心宗旨就一个:迷雾中如何找到光明的未来。这和眼下已魔幻 3 年尚不知未来何去何从的 2023 年很像,所以不妨跟着小卓子一起挖一挖这本《唐诗寒武纪》,看一看:1、七八个星天外:谁为唐诗埋下火种?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何他们促成了李白和杜甫的诞生?3、云山已发兴:如何让未来穿过眼前的迷雾,找到我们?01. 七八个星天外:谁为唐诗埋下火种?古生物学上,寒武纪特有名,因为当时地球发生了一件奇幻的事儿:忽如一夜春风来,生命狂飙突进,吓傻了当时完全搞不清未来是什么的原始蓝藻和金伯拉虫。生机盎然、生机勃勃这些词总算有了鲜活的画面。而唐诗,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说起唐朝,人们很容易觉得那是一个从建立伊始就出口成章、诗人如同草原上的羊群一样星星点点的朝代。殊不知,公元 650 年前后,我唐已经建立 30 多年了,可是诗坛上依然是宫廷风,空乏浮靡,到处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原始蓝藻和金伯拉虫。再这么下去怎么行?!悲愤中也有无奈:周围一片黑,到哪里发现指引前路的明灯呢?丘吉尔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身边的明灯熄了火,远方的火柴已然擦着,他们就是陶渊明、谢灵运和鲍照。陶渊明一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开启了中国诗歌的田园纪元;谢灵运上班摸鱼、下班爬山,流转于山水之间的诗句犹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山水纪元随之开启;至于鲍照,热情洋溢的七言诗像是嗓门大的摇滚愤青,“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是不是有点 “古来圣贤多寂寞” 的既视感?就是这几个人,留下了盛唐诗坛的星星之火。课本上说,事物的发展是有周期规律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往往喜欢只从身边总结规律、从短期寻找周期,以至于常常疏忽那些代表起点的事物。陶渊明、谢灵运、鲍照、阴铿等人抛头颅、洒热血留下的唐诗火种在之后的诗歌发展中被当成了异常值,宫廷之风再次席卷而上,强说自己才是王牌军。且看上官仪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种诗体,便知道以当时人们短浅的目光,认定凡是大的、强的、多的就是对的、好的、美的,唐诗的崛起还没半点征兆。直到有一位逛花园的年轻人对上官仪直接开炮:就凭这几下子,居然能天下第一?!0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何他们促成了李白和杜甫的诞生?这个年轻人叫王勃,和另外三个年轻人组成了一个男子天团 —— 初唐四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是他们引爆了唐诗寒武纪,让当初文坛六朝中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埋藏的那点火种飞升上天成为了微光,吸引到了更多的微光。论及这四个人,身份职位都不高,要么是高级伴读书童(王勃)、要么是文书小白领(杨炯)、要么身残(卢照邻)、要么志不坚(反贼骆宾王),怎么看都太过普通,怎么会在一片黑暗、万般迷雾中找到有希望的未来呢?王勃的办法是旅游。在蜀地,王勃走遍了梓州、剑州、益州、绵州,江山如此多娇,格子间的诗词才会显得无病呻吟。“我要写一种用心灵写出来的诗”,于是就有了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卢照邻的办法是反差萌。卢照邻一生总用胳膊扭时代的大腿,最终面容毁了、身体残了,比困厄万般的孟郊都惨。可是他却在极其悲苦、极度悲穷中写出了一部最华美、冶艳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慕仙”。骆宾王就比较直接了,看不惯放声怼,不藏着不掖着。“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一篇怼文直接把骆宾王推上了 “当你看不惯领导时怎么办?” 热搜答案 top1。最后杨炯搞了个总结 “长风一振、众萌自偃”。你别看我们四个只是走走玩玩、哭哭笑笑,工作不如意、日子还要过,可是真情实感就在其中,管你嬉笑怒骂还是悲欢喜乐,我们都把最真挚最想表达的感情留在诗里。有一位日本学者发现,到了 “初唐四杰” 的时候,大家喝酒、作诗的活动开始频繁了。自此,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终于可以含笑了,因为当初的火种穿越到了初唐结束,渐渐有了温度,有了广度、有了气度。人们不仅仅在长安、洛阳等一线城市写诗,三四线小城市、茅草屋、林间湖畔都在写诗。宫体诗也不再是主流,普通老百姓、寒门士人更多描绘出江山、社会、人生、心情等。一个叫张若虚的扬州诗人更是面对着春江花月夜,直接叩问生命和宇宙的秘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有了这份温度、广度和气度,才能让微光不断聚拢,最终召唤出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背靠背支撑起唐诗的盛大夜宴。
                                      03、云山已发兴:如何让未来穿过眼前的迷雾,找到我们?站在李白和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我们当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火种变成微光、微光又吸引微光的过程,我们说这是规律。可是站在陶渊明、谢灵运、初唐四杰的同时期呢,我们又该如何知道这将开启规律、成为规律呢?放到今天,我们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又怎么知道经历了魔幻 3 年之后何去何从?谁会确定我当下的选择一定就是光明之路呢?第一,未来不明,奔跑不如跳舞在《唐诗寒武纪》中分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初唐四杰主动折腾的事儿都没干成,反而是无意间随手干的事,却意外点燃了唐诗寒武纪。王勃最想弘扬儒学,反对一味追求文艺;杨炯最想上前线当连长;骆宾王特别爱和数字死磕;..... 可是这四个人却意外都搞起了文艺,联手撑起了唐诗一片天。借用浮墨创始人少楠的说法,这四个人的正经事是奔跑,意外之举是舞蹈。奔跑,追求的速度和胜利,但是当情况不明、标准不定、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怎么可以形成有效的跑步动作呢?而舞蹈,看起来动作很慢,但是有另外的一种追求,追求过程的好看,追求结果的创新。变化出奇,或许就是未来不明里最好的选择。第二,站在更广的时空范围里看周期《唐诗寒武纪》中还分析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之所以成为火种,还因为他们和唐朝诗人后来经历的爱恨情仇很像。比如谢灵运投靠豫州刺史,怎料刺史和权臣争权失利,连带谢灵运掉坑里了;再比如宋文帝召颜延之觐见,颜延之 “裸袒挽歌”,言行放肆;又比如鲍照出身底层,总想着喊出来才能人家听见。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李白身上找到人生已经提前预演的感觉。唐朝人看他们,犹如今天的人看民国。该如何选择?或许不是完全的克隆,却能找到接近的规律。这也就是为何《原则》的作者达利欧会考察 500 年财富和权力的所有重大变化变化反复出现的模式和因果关系。在变化的背后存在着永恒普适的规律。我们之所以总会看不见这些规律,是因为我们总是放大近处的变化,粗放远处的变化。第三,真实地过好当下,把自己活成一条道路很多人说起过好当下,总带着一种自嗨的味道:及时行乐,今天不委屈自己未来就是光明的。这种过好当下其实是一种原点震动,而要想让未来走近自己,我们则要把自己活成一条道路。陶渊明 “东篱纪元” 的宝贵遗产,被后来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完美继承;谢灵运 “山水纪元” 深深影响了李白、王维等大匠人,催生出无数美丽氤氲的山水诗;至于鲍照的 “摇滚风” 虽然短暂,却因为澎湃的活力被李白继承,很久很久发出了更震撼的怒吼。从陶渊明到谢灵运、从鲍照到初唐四杰、从陈子昂到张若虚,如果把他们每个人当做一个电子,每个电子都真诚地往前在运动,直到最后完成了迈入盛唐的道路。这是一种微雕的过程,这是一种让今天的努力影响明天的过程。只有这样,才是面对真实世界的做功,而不只是一直自嗨却始终等不来未来的无用功。尾记:最后,留一句我喜欢的话送给 2023 将要努力的我们: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学会一边保持希望,一边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当老实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伟大都源于前人默默耕耘了很久,这本书语言既幽默又优美。让我们知道那个伟大的时代不光有李白杜甫,还有许多我们知道但不甚了解的诗人,他们的生平事迹同样感天动地,充满了悲欢离合,他们的诗歌同样流传千古,他们也是开启盛唐诗歌的先锋,期待下部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犹未尽,期待磊磊的下一部作品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