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住房市场改革以来,商品房市场成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国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在 90% 左右,人均住房面积大约为 40 平米,较改革之初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1 年房地产行业投资总额为 14.76 万亿人民币,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 20% 左右。通常认为,如果算上上下游相关产业,房地产在经济中的贡献在 20% 以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受益匪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金融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自然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调整金融的模式、业态、产品和服务方式等,从而更好服务正在处于创新和升级中的实体经济;如何回应小微、绿色、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平衡好收益、风险和社会责任;如何提高金融普惠性,帮助更广泛的居民群体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功和红利,培育有利于内需增长的财富效应;如何持续深化资本市场的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对全球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如何响应国家外汇改革、“一带一路” 倡议以及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客观要求,积极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牛顿与歌德的色彩分歧

          这篇文章还挺惊喜的但是读到最后有种目录式草草收场的感受,惊喜的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分别搭建清晰了人类认识色彩的脉络,让读者有了梗全面的思索和新的视域,在当下科艺结合的创作环境下这种认知思路给了艺术创作者很好的启发和路径,但是过于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性,如果能更深入的切入副标题进行探讨就很有趣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大金融评论

            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正通过数字化日益链接和相互影响,人类世界正深入数字文明时代。金融史学家威廉・N・戈兹曼在《千年金融史》一书中指出,人类文明的演进需要复杂的工具来管理有关时间和风险的经济问题,“本质上,金融技术就是一个我们自己建造的时间机器…… 金融拓展了我们想象和计算未来的能力。” 一方面是人们消费、娱乐、沟通乃至工作方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其逻辑和形式也正发生深刻的转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国的贸易逆差并不一定等于该国为弥补贸易逆差而产生的外部资金流入。如果该国已经拥有海外净负债或者海外净资产,就相应需要支付利息和其他相关支出,或者可以取得利息和其他相关收入,即该国拥有投资收入逆差或顺差。因而,贸易项目差额 + 投资收入 = 经常项目差额。由于投资收入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所以经常项目差额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贸易项目差额。如果一国拥有足够大的投资收入顺差,即便该国存在贸易逆差,也无需吸引外部资金为贸易逆差融资。这样的国家就是所谓的 “食利国”。总之,同新增海外负债(也可称为海外净债务,虽然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相对应的概念是经常项目逆差而非贸易逆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