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球真实故事

    在平行世界里,灰暗与光明同在,有震撼有感叹也有启发 。就像《双城记》中的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身处当代中国,感到十分幸运。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单向空间作品

      单读应该是单向空间旗下《单向街》双月刊,我不喜欢许知远个人作品,但他主编的刊物还是比较有品位的,本书主要是 6 篇非虚构作品,有讲述洪都拉斯非法移民折射美国近期移民政策的,非洲战乱地区向欧洲投奔怒海的故事,波兰老年困境,干旱中南非的社会景象,古巴几个乐器制作和音乐人故事都很精彩,我喜欢西方非虚构作品的克制和细腻,如同纪录片多利用白描,每个作品当然有倾向,但尽量减少旁白,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叙述,自己得出结论和感悟。而中国人的偏好就是太多太明显的主观抒情,如其中许知远写的日本冲绳和王梆写英国乡镇图书馆,不是说写的不好,但风格区别明显。中国作者好像生怕读者不懂,写太多的个人结论如同大量旁白在说明和解释,而我喜欢的是没有旁白,只有事件的叙述,这样会费力,因为如果没有大量深入的素材,就不能成型,让读者不知所云,需要非常好的剪辑和编辑手段,这也是高明之处,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灌输。推荐其中《五兄弟》《四楼的困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真实的故事变得好难,媒体传播的信息被不断的反转、再反转。

        在今天这个社会里,人们不断在丧失获得信息的渠道,以及被告知的权利;反而是这些最容易获取的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虚假信息反而成了最成功的遮蔽物。故事依然在朝最坏的那种情况发展,一个是假的,另一个还是假的。虽然这里讲述的故事让人伤感、有些悲伤和残忍,但至少给那些愿意为之做点事的人指明了一个方向;同样的社会问题未来也许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当你提前知道那些发生过的真相时,也许我们也会像发生在英国民间的附近、公共和在地造乡一样,建造遍布在英国每个城区或乡镇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完成一次那样的救赎。推荐大家也去读一读这本触动你心灵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庆幸与希望

          其中有两篇打动了我:第一篇 “五兄弟”,特朗普的禁止非法移民,在新闻上对我来说就是个词汇,当它落到洪都拉斯五兄弟的身上,汇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无奈、偷渡、死亡,看不到希望的挣扎中求生的故事,我只剩下庆幸。这本来就是个不平等的世界,偶尔的不满跟生存相比,真的不值一提。第二篇 “英国民间观察:附近、公共和在地的造乡”, 又让我回到了现实,处于压抑中的偶尔的不满,又仿佛看到一点光。别人的尝试,才容易把心中的希望点燃,70 年代饿过肚子的我更愿意相信未来。正如书中说的:“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四楼的囚徒” 写华沙老人住高层的那一篇,提出了问题,没提出多少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更愿意接受非虚构文学,关注于现实,最终目的还是想从现实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篇文章没有给我答案,务实的我并不能感同身受。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的温度

            网络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村,以至于弗里德曼把世界称之为平的。但真实的世界是这样吗?在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地方,总会发生着我们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的生活。我们对于他们可能也是同样的一种存在。即便就在同一个国度里,看似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去探知另一种生活。但那仅仅是呈现在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一旦我们进入到那种生活,会发现其中的色彩,温度和厚度。是网络技术让信息传播变得迅捷无比,形成一股无法抵挡的潮流。我们都被卷入其中。各种光怪陆离的事物向我们扑面而来,我们忘却了向后看。项飚老师提出,我们要关注附近,以获得一种智识上的定力。关注他人他地的附近也同样有此效果。试着从当下,从历史去看他们一路走来的样子,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也理解我们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次心灵的旅行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集,真实,于我又似虚构。经常一边读一边唏嘘:我天能还有这样的事!所以说书籍可以带着我们走出家门,去到世界上另一个角落,那些为我们所不知的人和事:那位被囚禁在四楼的老人;那家为了逃离家园而不懈努力的兄弟们;那位屋顶漏雨的质朴的三弦琴手工艺家…… 此时此刻,他们都可还好?今生今世也许我们走遍不了全世界,可却努力地体验着不同的人生。阅读并享受着这份美好!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从十三邀开始关注许知远,后来知道了单向空间书店,知道了《单读》。选择这一期,也是因为这个书名 — 全球真实故事。故事的特殊性在于,从他人的经历中,也许能见到更真实的自己。你对人物的评价,对故事情节的共情,对自我和未来的反思,一点一滴汇聚成了更真实深刻的自我。书里的几个故事,让一个个地名在我心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让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焦虑不局限在社保医保赤字,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非盈利组织也可以高度自治。能在金钱上的焦虑,物欲上的追逐中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都在发生什么。这是一件让我觉得很高兴的事情。能用更多元的视角,更丰富的思考去看自己看这个世界,我觉得很幸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2.03.27

                  打开一个新的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美

                    大约用了近 1 个小说,读完了这本单读的《全球故事集》,电子版 215 页。这是来自全球文字工作者写的非虚构作品集。读起来像是灵魂从身体里飞出去,到全世界各处周游,不是欣赏风景,而是体会人性。而且大多是底层人民的痛苦,挣扎和努力的活着。洪都拉斯的五兄弟,在黑帮的恐怖主义下的求生,在控诉南美的无政府的管理下黑帮横行的同时也暗戳戳的揭露美国政府的残忍。在非洲刚果金奋斗的女性,在男权和经济落后的缝隙中挣扎抗争,女性是柔弱的,但是坚强起来就像杂草那样呼呼呼的生长。波兰孤寡老人的故事最让我共情,人总会老去,身体虚弱的时候,没有人照顾和孤独是逃脱不掉的问题。看起来很是让人揪心。但是作者的叙述能力很强,文字写的很有感染力。我不由得从里面抓出了一段,进行仿写。如果只是阅读,是体会不出文字的精妙,尝试去写,会发现作者的对色彩的抓取是在刻画主人公的情感。开始仿写时我设计为一只半岁的幼猫,后来发现味道不对。一切都描写的对比和器物色彩的描写都是有一种陈旧之美,这是时光的沉淀,但是又是主人公的倔强。于是,我改换成一只老猫,就对味很多。其他的文章没有特别仔细的看,匆匆的翻过,咂摸个味道。书中原文:达努塔(Danuta)75 岁。她有一双纤瘦的手,指甲是半透明的,白发向上挽成一个芭蕾舞者髻。她太小只了,坐在桌子旁边,桌子突然就显得适合一个巨人。与她相比,周围的一切都是巨大的,除了一幅《最后的晚餐》图片,它过于迷你,以至于很难从众门徒中辨认出基督。在白墙的衬托下,公寓中的每一点色彩都跳了出来。达努塔的淡紫色毛衣突然变得很耀眼,阳台上剥落的油漆呈现出一种浓烈的蓝色,小天使雕像红绿相间的长袍也在争夺着注意力。这座雕像是邻居在美国的阿姨给的,邻居把它送给了达努塔。本着与接受衰老同样的精神,她接受了了。我的仿写:这只名叫二哈的猫,按照人类的年龄来计算的话,它已经 100 岁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寿星猫。相比年纪,它身形显得实在有些弱小。二哈是一只黄白相间的狸猫,头顶的地方突出了一坨白毛,形状歪歪扭扭的看像个心形。由于毛有些秃了,心形显得模糊而抽象。它小小的一只,不那么轻盈的蹦到桌子上,本来不大的桌子突然显得像一艘巨轮。与它相比,周围的一切都是巨大的。除了一本放在桌子上的《小王子》书,过于迷你,以至于很难从封面上看到上面其实画着一个小小的人,后面跟着一只小狐狸。在白墙的衬托下,房间中每一点色彩都跳了出来,二哈身上淡橙色的毛变得很耀眼,椅子上剥落的油漆呈现出一种浓烈的棕色,桌子上那个黑白色的熊猫玩偶也争夺着注意力。这个玩偶是主人买给二哈作为玩伴。二哈很喜欢叼着它到处走,像是它的孩子一般。也许是弥补 10 年前就做了绝育手术的遗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对味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的故事

                        黑帮,偷渡,女矿工,老年等社会的另外一面等,非常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他们都是真实发生的事,就在当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和阴影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没什么见解和启示

                          世人都想幸福安康。冒这么大生命危险很 respect。可是希望能更进一步解释和探讨这些悲剧为什么还存在。如何能改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版读书会

                            《五兄弟》


                            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是小说。读着读着,突然又翻回封面,竟是真实故事!
                            迪亚兹 1 号,迪亚兹 5 号…… 他们五兄弟像是 Excel 表格,第一列是迪亚兹,都一样;第二列要写上编号用来区分;第三列可以是他们的名字,但是不重要,还是用编号来区分更省力;第四列写点无关紧要的,就写有几个孩子吧,三个四个三个四个三个,求和总计十七;第五列写结局,死了,残疾,在逃,驱逐出境,住在毒枭的地盘…… 哦对了,第一列可以合并单元格,他们都是非法移民,没有区别。
                            洪都拉斯,这个故事发生地,听起来非常熟悉,又想不起是哪里。搜索了一下,“洪都拉斯建国以来,贫困、妇女权益和毒品犯罪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国家。历届政府,包括总统和内阁成员,都无力改变国家的困境,总统卷入丑闻更是屡见不鲜,国家命运始终难有转机。” 某词条直接给了它一个标签: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之一。
                            从洪都拉斯偷渡到美国,需要经由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又恰逢特朗普的新移民政策。
                            这下接下来发生什么就都有心理准备了。而真实发生的事,仍旧触目惊心。我居然都忘了世界的角落里,还有 “人”。
                            《四楼的囚徒》
                            不可否认,老年人的确会给社会和身边人带来一些困扰,他们自己也常常担忧会成为他人的负担。然而,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终将步入暮年。在真正老去之前,我们很难深刻体会到,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恰恰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乌克兰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这篇文章让我们跨越了异国的界限,因为我们未来或许也会面临相同的境遇。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固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他们的尊严同样不容忽视。如今,许多老年人仿佛被困在自己房间里的囚徒,失去了自由与尊严。
                            《失踪者》
                            他们隐匿于无名之境,无人知晓其真实身份,唯有一串冰冷的数字编号与之相伴。他们生前的故事如缥缈迷雾,尘封于岁月深处,仅留下死亡时间这一冰冷的信息。对于偷渡者而言,这般结局虽不圆满,却也并非最糟,至少好过他们离开的地方。
                            倘若偷渡成功,便尚存一丝生机;即便失败,也不过是一死而已。
                            对某些人来说,跨越千里的艰难跋涉并非最难之事,真正的挑战在于抵达终点前的最后一步。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一场可能危及生命的偷渡,足以耗尽整个家庭的积蓄。
                            风险,本就是偷渡行为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英国民间观察》
                            海外版乡土英格兰。
                            前几年流行附近的消失的概念,在实际感触中却是越演越烈。
                            相较于其他几篇水深火热的国外世界中,此篇描写的世界着实令人羡慕。
                            附近可以用空间丈量,也可以用时间丈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小说总让人觉得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好故事应该写得像小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养成了一种欲言又止、声东击西的思维惯性。这时再做什么申明都显得腐朽,只有靠近现场,与陌生人交谈,触摸皮肤、物体或海洋的表面,才能使我们免于心虚。在这种危急时刻,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粗糙的微粒、丝线和蛛网,作为认知的材料,而非艺术的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人困惑的世界

                                  尽管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样子:物质丰富、信息便通、思想自由、私权得保。可仍有在战乱、饥荒、疾病、恐怖中挣扎的国家和人民,这是为何?洪都拉斯和英国的差别好比地狱与天堂,各自人们的生活都令人震撼;欧洲不愧为世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未来仍将是全人类的榜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些震撼

                                    平时真的没有意识到,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人经历着和我们完全不同,无法想象的人生!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学时代看过一本书,叫做与故土一拍两散,作者说大概未来十年里,这个世界会这么烂下去。全球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都如这本故事集里一样,贫富差距、难民移民问题、男女平权、老龄化社会。移民五兄弟那个故事里,有一句话:你可能会批评毒品交易,但道德是洪都拉斯人负担不起的奢侈品。可逃离了洪都拉斯,到了美国,面临着可能随时被逮捕遣送回国的风险,何尝不是从一个监牢到了另一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不同国家的正在发生的故事,没有庆幸什么,也不哀伤什么,这人间的裂缝总是存在,但人们总是充满期盼,期盼着裂缝有天有光透进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把目光从报纸上移开,看到一家麦哲伦咖啡(Magallanes Café)。我愣了一下,想起多年前读到茨威格笔下的麦哲伦,他如何鲁莽、无畏地开始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旅程,即将胜利前,死于一场与菲律宾土著的莫名冲突。死前,他对于自己的壮举毫不知情,他将是第一个环球旅行者。他也来过冲绳吗?我不知道。但这咖啡馆名字却流露了冲绳人的胸怀,它是环球旅途的重要一站,它属于整个广袤的太平洋,随时接纳、拥抱来自任何角落的探索者。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