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一直生活在晚清的国画名家…
2017 年,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拍出了 9.3 亿。这么贵!齐白石的画好在哪儿?齐白石的画为什么卖那么贵?这两个问题分开问都是学术课题,放在一起问就有了点不地道的心理暗示,便宜是没好货的,或者贵的就是对的,亦或者出的起钱的都是品位高的……"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 "。齐白石小时候家境贫寒,读过几天私垫,小小年纪放牛为生。但齐白石可不甘于贫穷。一个穷小子怎么才能过上让人尊重的好日子呢?学门手艺再好不过。齐白石天资聪颖又克苦好学,很快就成了一个好木匠。继而转学绘画,年纪轻轻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这可是标准有本事的手艺人…… 手艺人有出息后要干什么呢?自然是娶妻纳妾多子多福喽,还有就是走四方得江山之助以求精进成名。齐白石这两样都做到了,按照晚清穷苦出生的本事人的方式做到了。齐白石 83 岁生孩子,85 岁续弦,92 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3 岁吵着要结婚,那时都是新中国很多年了,大伙儿都劝他进步进步,都想像不出齐白石是怎么笑而不言就我行我素了,真是仍似一直生活在晚清…… 齐白石的画好在哪儿?就好比向屎壳郎打听屎好在哪里?画嘛好看有味道就成了。说美有标准,其实是在说我比你知道美,说到最后还是看谁力气大、钞票多。齐白石的画为什么卖那么贵?恐怕只有一小点是因为画的好看,画里画外的那点算计也不是我们看画听故事的群众能懂的,人家也没打算让咱懂,就算齐白石自己,怕也是懂不了这门道……(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白石有骨选读了《齐白石转(自述)》七,定居北京,八,避世事情。白石大师从 1917 年 ——1948 年前后 31 年的生平事迹。惊叹白石大师的风范和生生不息。推荐复制粘贴附录罗家论在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感想的一段话:“白石具有中国农村中所曾保持的厚道。如他对于恩师胡沁园的感激,是何等的诚挚!他说:‘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师,也可以说是我生平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饮水思源都出于他老人家的一手栽培。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得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稿,画了二十多幅画,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我亲自动手裱好,装在亲自糊扎的纸箱内,在他灵前焚化,同时又作了七言绝诗十四首,又作了一篇祭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齐白石的口述自传,全书涵盖了画家八十多年的艺术历程和生平往事。这本书的文献价值非常宝贵:保持了鲜活的原始资料。和齐白石同时期的国画大师,像黄宾虹、傅抱石,都没有留下这样清晰详细的回忆录。齐白石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少年时代,他出身贫苦,是个聪明勤奋的木匠。齐白石一辈子不忘这个本,这是他的底色和立场。第二个阶段是青年学画时期。他向名士们学诗学画,同时以民间画师的身份修炼技艺,所以他能做到文人与草根的融合。另外,他养成了 “草间偷活”、不慕权贵的性格特质。第三阶段是中年的 “五出五归”。他游历天下,见识名家真迹,艺术境界大涨。第四个阶段,是 55 岁进京,获得国际声誉,成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前半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最后繁荣期;后半生,身处中国艺术转型期,受到文化精英们的推崇。少了哪一个时期的机遇,他的艺术传奇都不完整。所以,齐白石的幸运,也是中国绘画的幸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祖母也是个穷出身而能撑起硬骨头的人,对她说:“好女不着嫁时衣,家道兴旺,全靠自己,不是靠娘家陪嫁东西来过日子的。” 我母亲听了很激动,嫁后三天,就下厨房做饭,粗细活儿,都干起来了。她待公公婆婆,是很讲规矩的,有了东西,总是先敬翁姑,次及丈夫,最后才轮到自己。我们家乡,做饭是烧稻草的,我母亲看稻草上面,常有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觉得烧掉可惜,用捣衣的椎,一椎一椎地椎了下来。一天可以得谷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就拿去换棉花。又在我们家里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花和麻,我母亲就春天纺棉,夏天绩麻。我们家里,自从母亲进门,老老小小穿用的衣服,都是用我母亲自织的布做成的,不必再到外边去买布。我母亲织成了布,染好了颜色,缝制成衣服,总也是翁姑在先,丈夫在次,自己在后。嫁后不到两年工夫,衣服和布,足足地满了一箱。我祖父祖母是过惯穷日子的,看见了这么多的东西,喜出望外,高兴得了不得,说:“儿媳妇的一双手,真是了不起。” 她还养了不少的鸡鸭,也养过几口猪,鸡鸭下蛋,猪养大了,卖出去,一年也能挣些个零用钱,贴补家用的不足。我母亲就是这样克勤克俭地过日子,因此家境虽然穷得很,日子倒过得挺和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