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好翻译的也好

    少有的翻译的特别好的短篇小说集。好到可以作为范文摘抄好词好句。没看过英文原版,估计应该也不错。作者已经仙逝,小说里写的加拿大一个矿业海岛的风土人情,还有父子,母子,爷孙等等亲情的交织,拧巴,写的很细腻。适合耐心慢慢看,很短,很耐看,很耐寻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失落的馈赠

      2022-19/50 | 麦克劳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宅家的周末,听着雨声读完了这本不到 10 万字的高分经典。这本由七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出场第一篇《秋》就把我惊艳了。不仅文字太过优美,情绪也能一下被故事代入,动物和人的感情、生活的无力感,每一层交叠丰满。平常家庭不同人物视角的七个故事,都发生在加拿大布雷顿角,相似又不同。生活有各自的不堪、哀伤与失落,爱的温情却始终在每个家庭里流淌。深挚的情感,沉重的人生,故事里强烈的哀伤,却看到家人血脉间,乡情的浓厚炽烈。文字之美在这本书里着实添色,对细节和情绪、对自然景色的刻画,都是相当出彩。本书翻译的功劳应该占了很大,陈以侃老师翻译得太好太好了。怪不得王小波说,最好的作家在翻译。当然低产的麦克劳德,也是出手登顶。豆瓣 8.9 分,我 8.7 分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读完

        就在那时,我对父亲生出无限的爱。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我知道我不能离开他,因为一旦我也走了,母亲会认定他是个失败的丈夫和父亲,没留下一个子女,他将会独自承受母亲掷进他灵魂的一把把铁尖鱼叉。而且我感到,过去我一直渺小地藏身于自己心中的某个隐蔽的角落,发现即使只是完成高中学业,对我来说,也成了一个天真、浅薄、自私的梦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本书一共内含 7 则短篇小说,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一个对很多加拿大人来说都颇为遥远的地方,但它又以海岛风光和与世隔绝而闻名,里面的故事初次读来可能会一脸懵逼,但读到结尾,重新回首便能感受到其中的埋藏的伏笔,在本书中,死亡是家常便饭,对泡沫人生的迷惑,便成为了主题,其中最后一篇《去乱岑角的路》,在阅读中你会困惑,也会惋惜,会为作者波西米尔式的描写而感到震惊。​《去乱岑角的路》这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生命之路上的诸多悖论与困境。在作者细腻而富有哲理性的叙述中,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踏上了一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旅程,更是对生命本质和家族遗产的探索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家族成员们的欢聚与纷争,看似欢快实则充满隐秘忧虑的气氛,恰似昆德拉笔下的人物关系,表面上的轻松与内在的沉重形成鲜明对照。主人公与祖母的对话揭示了生死面前人类的无助与顽强,仿佛是昆德拉式的反讽与深沉思考,即便年轻的生命面临终结,也仍旧尝试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寻存在的真谛。​​祖母的生活方式和对故土的坚守,犹如昆德拉笔下那些 “流亡” 于现代世界之外的角色,他们在拒绝被同化的同时,固守着对过往传统的深深怀念与敬意。而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生活的侵蚀,则使人联想到昆德拉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对现代性异化力量的批判。​​透过对家族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叙述,昆德拉式的感慨渗透其中:无论是家族成员们试图改变祖母生活的集体意志,还是主人公对自己即将消逝生命的冷静接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哀婉与悲壮。那些关于生死、记忆、文化和选择的故事片段,就像昆德拉小说中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对人类处境深切关怀的画卷。​​《去乱岑角的路》借用了昆德拉式的叙事视角,通过对人物心理细微变化的捕捉和生活琐碎细节的诗意描绘,带领读者步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进而反思人类在时间洪流中不断追寻的意义和归属。尽管故事并未出自昆德拉本人之手,但它无疑呼应了昆德拉作品中对生命轻与重的辩证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中永恒矛盾与挣扎的生动再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触动心弦的美

            蔡文静推荐的  可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的故事,死亡是常态

              是阴郁的,是雾蒙蒙的,像腐木溢出屏幕的森林,像电线横断在外面的废矿井,像绿色浮萍吞没的死水湖泊,是那么别样的荒凉的美,是那么真实,那么普遍,随处可见。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是一定会脑补画面的,作者就这么有本事,用冰冷的二维的文字,刻画出三维立体的故事空间,构建起这个空间里发生的一切,小到细节,大到时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优雅的文字,细腻的情感,误以为是散文的短篇小说集

                这是一本读完想立刻再读一遍的书,哪怕只是单拎出句子来咂摸,也是一件赏心乐事。虽然是外国文学,但毫无翻译痕迹,我多少次恍惚间以为,这就是用汉语写的。这个与世隔绝的海边小镇,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一点点浮现在唯美的画中,历历若在眼前。真不敢相信,这是在一九七六年就出版的集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能够把布雷顿角的一石一木甚至是一滴水都写活,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每个人都对生我们养我们的那块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但是很少有人能够通过短短的几篇文章就把故乡的一点一滴勾画的如此深刻。翻译的确实非常好,辞藻很华丽,但是读着还是有点儿艰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译者翻译的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书都喜欢,《秋》和《船》是最喜欢的两篇。用高晓松的话说,是那种 “能量密度” 极高的作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掀起一种情感的流动和震荡。有三点感发:1 每一篇可以说都没有情节,但背后全是故事。很难想象这样的写法却能紧紧吸引着你一路读下去。2. 欧茨的跋里提到的:尽管每一篇的背景都是布雷顿角,出海打渔,或地底挖矿,但读者不会感觉到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会令人轻易地联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一个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看来,地域文学其实是个伪概念,所有只能啃地域文学老本的,大可不必自以为是沾沾自喜。3. 优雅如诗般的语言,令人常常在朗读中忘掉内容的推进,又或在朗读中可以极速流畅一气呵成地推进。我想,译者一旦掌握了作者这种节奏,一定会获得某种表达交换上的自由,让汉语尽显其能,攀上至高境界。文末作家欧茨的跋是最好的推荐,不妨先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