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隈研吾建筑物语

    本书通过两次奥运会的线索来讲述隈研吾建筑观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我们创造建筑,建筑同时也塑造我们。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 隈研吾和建筑的互相塑造互相成就的成长记。启蒙时期 1954-1973,这是战后日本经济蓬勃发展时期,1964 年奥运会场馆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和他的设计者建筑师丹下健三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潜移默化的印象了他的建筑生涯。给他的脑海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精神坐标。成长时期 1973-1986,这是他的求学时期,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原广司教授的部落调查之撒哈拉之旅,开始了他传统建筑的探索,这也给他之后的建筑生涯奠定了功不可没的基础。他有着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光环和圈层。沉淀时期 1986-2008,这是他的实践时期,也是日本泡沫经济的时期。这也导致他长期接不到项目,因此走向乡村,开启了他的建筑生涯,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丰富经历和坚定的方向。成熟时期 2008 - 至今,这时期他闻名于世,世界建筑舞台有一席之地,在这阶段他与金融资本主义宠儿的扎哈和库哈斯的较量中逐渐走向成熟。有了自己的建筑语言和理论,成为了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大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 1964 到 2020,看隈研吾解读日本现代建筑六十年。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大师、2020 东京奥运会场馆设计师隈研吾新作。写在东京奥运会场馆完成之后,隈研吾亲自为你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一本隈研吾的建筑回忆录,一本日本现代建筑的文化小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人之长

        隈研吾很多的思考都是很贴近实际的,从工业时代的现代建筑的重复堆叠、千篇一律的工业化复制,到金融资本主义的后现代建筑的盲目癫狂,再到 21 世纪后的思考,建筑是城市的语言,建筑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更不应是胡乱堆砌的癫狂乱造和哗众取宠甚至是赤裸裸的炫富,应该是自然的、绿色的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师应该去思考去改变,而不是一味的去抄袭,继续停留在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去改变的时刻了!官员也要走出高楼大厦的时代,去呼唤新的建筑的出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隈研吾建筑的一生

          从 10 岁就开始,喜欢建筑观察建筑思考建筑,高一就开始有建筑目标,大学没有跟风痴迷古老的建筑,而是坚信建筑未来不一样,边远村落调查,跟工匠的聊天,逐渐有了使用在地材料与自然融入和谐的建筑理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特别的建筑师视角

            隈研吾,当今著名日本建筑师,他对材料的把控可谓精致匠心,每一个建筑都让人感觉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不论是尺度,还是和环境的关系。在书中,大师坦诚说了现代建筑的问题,以及他对于这些的思考,上升到形而上学层面的思考,不走寻常路的他,在日本乡村中找到了机会,也成全了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谢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越到最后越觉得隈研吾要洗白东京国立竞技场的设计

                隈研吾不惜花一本书来阐述东京国立竞技场为什么呈现出如今的形态,从自我人生经历,到民族的性格,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也许小型的建筑可以看到他的哲学领悟,看到他对材料的真诚,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国立竞技场如此规模的建筑,如何能摆脱钢铁和混凝土,那点木材只不过是皮毛罢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战后建筑发展简史

                  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形成历程,也是日本战后建筑发展简史。建筑设计师都是人类学家,社会思想家。日本的文学风格常常不太能欣赏,但是日本的建筑师,设计师,导演们写的小册子却常常有一种简单质朴又很真诚的风格,就如同隈书中所说的掺了很多稻草的墙壁,会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温暖质感。负建筑,反造型,在地的,庶民的,工匠的,与环境融合的,王澍很多方面与他的思路比较相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设计大师对现代建筑的感悟

                    作者以 1964 年和 2020 年的两次奥运会为辅助线,谈了日本的过去和未来。另外,作者借助这两条辅助线,对城市与建筑的过去和未来做一番思考。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不断流变、无法把握的时代,如果能巧妙地画出辅助线的话,那么对人类这一真相有待揭开的物种来说,看上去似乎模糊不清、没有出口的世界也许会稍微变得清晰一点。听听作者的想法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鉴赏建筑?

                      建筑,人类历史、思想、文化、审美的具象化。除了最基本的挡风遮雨的功用,也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处。每个时代都有它代表性的建筑,建筑也见证着时代的、美学的变迁。可以大胆相信建筑学家的书写,从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何如此这般修建的来龙去脉,也可以窥见建筑家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但对于具体的建筑呈现,思想落地之时,就注定充满遗憾了,因此,喜爱或厌嫌,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建筑,归根到底,将会是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一种理想情怀与现实落地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