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黃仁勳之書
黄仁勋最为独特的管理风格,是要求公司每位员工每周提交一份清单,列出他们手头最重要的 5 件事。自那以后,每逢周五,他都会收到两万封电子邮件。他提倡言简意赅,因此常于深夜里随机查阅这些邮件。这是公司庞大臃肿之后,创始人想保持初创公司状态的最有效方法了。英伟达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每天读到每个人的思想和工作精华,相当于他把两三万名员工连接成一个超级计算机,让自己的大脑永远能站在技术和业务的最前沿,预测出技术的下一个重大事件。例如,他最早从这些电子邮件中获得关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讨论;他也会掌握哪家公司的 GPU 成群地在训练什么。用这种方法,英伟达消除了官僚体系和大公司病。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0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卖铲子的人1996 年英特尔的 CEO 格鲁夫写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成为 “硅谷” 圣经,也开启了数据信息时代,经过 30 年,英特尔已经远远跌出指数榜(1200 亿美元),而 1993 年才成立的英伟达以 3.5 万亿美元, 登顶美国第一(2024 年 11 月),黄仁勋个人财富超过英特尔市值,可他的弟弟 30 年来一直在英特尔安心做个工程师。黄仁勋的创业发家故事也是媒体的热门,不详述,我自己看本书的感悟:将磨难变成经验而不是负担,黄仁勋(63 年)10 岁和哥哥,从父亲工作的泰国投奔在美国的舅舅,误上了间行为矫正寄宿学校,身为全校唯一的亚裔自然成为霸凌的对象,他充分发挥了闽南人的 “爱拼才会赢” 的精神,顽强的生存下来,室友惩罚他的睡前 100 个俯卧撑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发财后回校捐助了一栋楼,说的是感恩并不抱怨。30 年来白手起家的创富神话只发生于中美,可见这两个国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而故事的模式也反映经济模式,中国是制造业的强大,美国是金融 + 科技创新,而马斯克和黄仁勋的成功彰显移民人才重要和作用,欧洲和日本的排外民族主义(引进的移民都是下层的中东和非洲难民),在美国科技和金融公司中印俄的移民比比皆是,30 年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竞争和内卷对个人来说是残酷,但商场如战场,就是战争状态,“剩者生存”,黄仁勋自己常年无休的超负荷工作,暴脾气,训斥下属不留情面,一直独霸 CEO 位置不给合伙人管理决定权,不让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进公司,所有的不合情理,是因为他每次年会都会说的开场白:“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 30 天”,对比贝佐斯,马云不断的娱乐新闻,因为他们认为处于垄断地位,当寡头们购买球队和游艇歌舞升平的时候,也就埋下了隐忧,黄仁勋和马斯克这种外来白手起家的移民,从小就是在霸凌环境中挣扎求存,经历过资本市场的残酷无情,业界群狼环伺,时刻要提起万分小心。黄仁勋和张忠谋,和 AMD 苏姿丰的成功也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深耕精神,原本 GPU 和芯片制造都是属于卖铲子的,开始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是美国大公司不屑于做的,但他们做到了极致,黄仁勋学的普通话就是早期在 AMD 工作时,那些制版生产线上的中国女工程师相互交流的结果,而台积电的成功也是大量的工科硕士和博士肯在生产一线上 996。马斯克和黄仁勋都是第一代移民,程序员出生,但不同点也反映出文化和出身,黄仁勋家庭稳定,员工队伍稳定,最大的区别马斯克参与政治并认为 AI 可能战胜人类,而黄仁勋不参与任何政治话题并认为 AI 就是个工具。23 年 10 月 13 日 NVDIA 英伟达 GPU 计算发条微博「人工智能如何帮助加州应对肆虐的野火」说 DigitalPath 公司利用 NVDIA GPU 的强大性能,改进卷积神经网络,以便实时发现火灾迹象,现在的加州大火让这一切成为笑话,可见英伟达最大的危险是懂王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英伟达这家著名售卖铲子的公司被限制向世界最大计算市场中国出售芯片,随着中国大量芯片制造厂在今年落成投产,寒武纪这样的 AI 设计公司股票大涨。今天听到最地狱的笑话:AI 成功帮助美国从加州大火里避免损失。(指美国保险公司利用 AI 预测未来风险趋势,及时停止高危地区保单,避免了超额损失,保证了利润最大化)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9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看完了~这本书比较好读,素材丰富但有堆砌感,且有些跑题,一些章节中,科研、游戏、AI 等研发内容及团队的戏份,超过了黄仁勋、英伟达,差评~上面是读到 40% 左右时的感受,随着阅读深入,发现作者这样叙述,便于完整、真实的还原当时英伟达、黄仁勋所面对的局面,避免从幸存者偏差视角解读。市值突破 3 万亿美金的英伟达,曾经是华尔街、机构股东的弃子,也经历过一次一次产品失败而命悬一线。这是一家跟着客户需求一起成长,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当然离不开黄仁勋的勤奋、专注与坚持。但张忠谋说,黄仁勋的勤奋在台积电也就是平均水平。一些黄仁勋的同事及同行认为,英伟达的成功中,运气的成分占比不会太低。书中部分内容有些硬核,因此一些章节我读了两遍~1. 颠覆式创新、创始人 & CEO 在讲到前两年 Open AI 崛起时,书中用了一小节对比黄仁勋与马斯克有多么不同,英伟达走也不是 Apple 路线。但如果乔布斯、黄仁勋、马斯克不是创始人 & CEO,这些不同领域的企业,无法坚守其商业战略战术,也无法达到其商业高度。颠覆式创新理论备受黄仁勋推崇,英伟达还曾聘请克里斯坦森担任顾问。但恐怕只有创始人才能做到颠覆式创新,因为不仅反人性,也违背华尔街逻辑,只有创始人的情怀、责任心,以及在董事会的决策权,才能顶着各种压力执着下去。如果 CEO 是职业经理人,一来大概率不会干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二来董事会在华尔街的压力下,很容易结束其任期。安迪・克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但是偏执的机会并不是每个 CEO 都有。2. 本书后半段讲到社会各界对 AI 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激烈辩论,比英伟达、黄仁勋的成长史还有价值,这部分就值得花时间仔细读。现阶段 AI 还没有成长为硅基生物,作为一种工具,AI 成长速度非常之快,人类该如何与之相处,或者面对很多工作被颠覆的局面,人类如何自处呢?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表达了对 AI 时代非常担忧。图灵奖、诺奖得主,谷歌前副总裁杰弗里・辛顿在 PBS 的采访中表示,“人类只是智能进化中的过渡阶段罢了。” 黄仁勋对此嗤之以鼻,“许多研究者都不明白他为何这么说。也许他只是想博取人们对他工作的关注罢了。”3. 黄仁勋并不担心 AI 会对人类造成负面影响,对 AI 技术发展持乐观态度很正常,毕竟英伟达是造芯片的。就如同咖啡连锁品牌的创始人,不会公开表示喝咖啡影响健康,更不会担忧集中种植咖啡会不会影响土质,即使他真这么认为也绝不会说。a. 功利角度来看,当然要表示看多其下游客户的价值,不然会直接影响英伟达营收,同时影响英伟达股价。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干。b. 大多数从业者,都会夸大其所在行业的重要性,一方面潜意识中为了突出自身的价值,一方面也许是受具身认知作用影响,或者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干一行爱一行也许就是职业病的一种。c. 而行业领军企业的创办者管理者,这个症状一定更严重,之所以取得过人成就,一定是因为他们投入更多,做到了笃行之。乔布斯认为 Apple II 可以改变世界,其实斯卡利如果不跳槽,慢慢也会认为糖水能改变世界,改变了炖鸡翅的风味难道不算改变世界吗?书中,黄仁勋最后被执着的作者反复询问 AI 对齐论所激怒,有影响芯片生意的因素,芯片即算力;潜意识中,也会有毕生致力的事业被质疑,由此受到冒犯的因素。如果被人质疑自己工作没意义,甚至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当某人多次当面旁敲侧击,很难不认为他别有用心找茬儿,再好的脾气也难免爆发。我司领导说这本书看得他热泪盈眶,不是因为内容有多煽情,而是让他想起了逝去的青春~ 书中提及的那些显卡、游戏、书籍,以及英特尔、AMD、甲骨文等公司,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要理解黄仁勋对人工智能的贡献,离不开这个数字:8 年 1000 倍。根据英伟达官方博客,在过去 8 年里,英伟达的算力实现了 1000 倍的增长!这是一个关于一家小众电子游戏硬件供应商如何成为全球最具价值公司的故事。这是一位倔强的企业家如何持续推行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激进愿景,30 年间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的故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硅芯片革命的故事,是一小群叛逆的工程师如何不顾华尔街的反对,促使这一切发生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诞生的故事,它令人惊叹,又让人畏惧,而且它对人类的长远影响尚不可知。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充满冲劲、喜怒无常,但又才华横溢且极其专注的人。他的名字叫黄仁勋。黄仁勋担任公司 CEO 已达 32 年,是标准普尔 500 指数所有科技公司中任期最长的 CEO。同时,他还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发明家,他对电子电路的内部机理了如指掌。他能从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今天的微芯片有何功能,并满怀信念地赌它们明天将有更大的作为。他并非总是赢家,可一旦赢了就是大手笔:他对早期人工智能的全面投入是硅谷历史上最精彩的投资之一。他的公司英伟达市值达到 3.5 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和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截至 2024 年 11 月)。黄仁勋本人很有魅力,风趣幽默,常常自我调侃,却又经常表现得自相矛盾。他总是用一种半开玩笑式的诙谐口吻说话,往往又表现得很严肃。2023 年,我们在丹尼餐厅共进早餐,那是他最喜欢的连锁餐厅。30 年前,黄仁勋就是在这家餐厅制订了英伟达的商业计划书;那天,在和服务员聊天时,他点了 7 样东西,包括一个 “超级鸟” 三明治 (Super Bird) 和一份炸鸡排。“你知道吗,我以前在这儿当过洗碗工,” 他对服务员说,“但我工作很努力!真的特别努力。所以我才升为了餐厅服务员。” 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10 岁时移民到美国。丹尼餐厅是他融入美国社会的一个试验场 —— 得益于在那里工作,青少年的他就几乎尝遍了菜单上的所有菜品。不过,他告诉我,他始终保持着一种 “外来者” 的视角。“我永远是个移民,” 他说,“在内心深处,我依然是中国人。”1993 年,他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英伟达,当时他 30 岁。英伟达最初瞄准的是新兴的高端电子游戏图形处理市场。那时候,他的产品深受欢迎 —— 他的客户们喜欢自己组装电脑,有时还会购买透明机箱来展示英伟达的硬件。在成功率为零的领域,冒险押注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为了更好地渲染《雷神之锤》系列游戏的画面,英伟达对其处理器的电路架构做了微妙的调整,使其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这种被称为 “并行计算” 的方法是一次激进的赌博。“在我们涉足之前,并行计算的成功率是零。” 黄仁勋一边说着,一边列举出一长串已被人遗忘的初创企业。“真的是零。所有试图商业化的人都失败了。” 但黄仁勋无视这一令人沮丧的纪录,勇敢地与华尔街背道而驰,10 多年来坚持追求自己与众不同的构想。他开始寻找除游戏玩家之外的客户,那些需要大量算力的客户 —— 气候科学家、放射科医生、深海石油勘探者,等等。在此期间,英伟达的股价大幅下跌,他不得不抵御恶意收购者的攻击以保住自己的职位。黄仁勋坚持这一构想很多年,这也让他遭受了连年的亏损,直到 2012 年,多伦多一群持不同见解的学者购买了两张消费级视频游戏显卡,用来训练一种奇特的人工智能 —— 神经网络。当时,模仿生物大脑结构的神经网络备受冷落,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只是过时的玩意儿。然而,当黄仁勋看到神经网络在他的并行计算平台上的训练速度如此之快时,他毅然决定将整个公司的命运押注在这种出人意料的共生关系上。黄仁勋现在需要的是让这两种曾在市场上失败过的技术能够一起发挥作用。这一冒险的企业战略最终押注成功,英伟达的市值飙升数百倍。在过去的 10 年里,该公司已经从销售 200 美元的游戏配件,发展到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能摆满一整层楼的超级计算设备。通过与 OpenAI 等先锋企业合作,英伟达连续 10 年每年将深度学习应用程序的速度提高了 10 倍。所有主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如 Midjourney、ChatGPT、Copilot 等,都是在英伟达的机器上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算力成千亿倍的增长,才使得现代人工智能的繁荣成为可能。凭借在硬件上近乎垄断的地位,黄仁勋无疑成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毋庸置疑,他从中赚取的财富也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黄仁勋与在淘金热潮中诞生的加利福尼亚州首位百万富翁塞缪尔・布兰南 (Samuel Brannan) 颇为相似,布兰南是 19 世纪 40 年代末旧金山知名的淘金设备供应商。只不过黄仁勋卖的不是铲子,而是售价 3 万美元、包含 1000 亿个晶体管的人工智能训练芯片。如今,想要购买他最新硬件的顾客,需等待超过 1 年的时间;而在黑市中,他的芯片价格甚至是官方售价的两倍。人工智能纯粹是推动进步的力量黄仁勋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像商人,更像工程师。他擅长将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简单的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创造出卓越成果。“我会竭尽全力不让公司倒闭,” 他在吃早餐时和我说,“我会拼尽全力避免失败。” 黄仁勋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自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 IBM 推出以来几乎未曾改变过的数字计算基础架构,如今正面临着被重塑的现实。“深度学习并非一种算法,” 他说,“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 这种新型软件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能力。它能像人一样交谈、撰写大学论文、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提供专家级的医疗诊断,还能共同主持播客节目。随着可用算力的增强,它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提升,似乎永远不会达到瓶颈。在与黄仁勋共进早餐的前一天晚上,我观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搭载了这种新型软件的机器人先是若有所思地盯着自己的双手,然后它好像识别出了那是自己的手,便开始对一堆彩色积木进行分类。这段视频让我不寒而栗,人类这一物种的淘汰似乎已经近在眼前。黄仁勋用手指将煎饼裹住香肠,对我的担忧不以为意。“我清楚它的工作原理,没什么好担心的,” 他解释道,“这与微波炉的运作并无二致。” 我继续向他追问 —— 一个自主行动的机器人肯定会带来微波炉所没有的风险。他回应道,自己从未对这项技术有过丝毫担忧。“它仅仅是在处理数据而已,” 他轻描淡写地说,“世上还有很多更值得我们担心的事情。” 未来的走向没人能够预料。许多技术专家如今都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经对人类物种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些持 “末日论” 观点的人士中,就包括最初在黄仁勋的平台上实现了人工智能突破的那些科学家)。然而,黄仁勋对这种悲观论调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纯粹是推动进步的力量,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一场崭新的工业革命。在这个话题上,他不容许有太多异议,而且他的个性强势,可能会让人有点望而生畏。(“和黄仁勋打交道,就像把手指伸进电源插座一样。” 他的一位高管这样说道。)黄仁勋的员工对他极为崇拜 —— 我觉得要是他看到摩天大楼窗外有商业机会,员工们会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跳出去。2023 年 5 月,数百名行业领袖签署了一份声明,将失控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与核战争的风险相提并论。黄仁勋并未在这份声明上签字。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工业革命导致全球马匹数量相对减少,他们由此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也会对人类造成同样的影响。“马能干的活有限,” 黄仁勋说,“比如,马不会打字。” 吃完饭后,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不久的将来,如果将我们的谈话笔记输入一个智能引擎中,它将会产生条理更清晰、质量更上乘的文章。黄仁勋并没有否定这种可能性,但他向我保证,在我遭遇像约翰・亨利那样的时刻之前,我还有几年时间。“首先受到冲击的会是小说作家。” 他说。然后,他给了服务员 1000 美元小费,便起身离开了。“放大”,黄仁勋贯穿一生的主题与原则我发现黄仁勋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采访对象,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是我采访过的最难打交道的人。他不喜欢谈论自己,有一次面对我的一个问题,他干脆直接跑开了。在接到撰写这本书的委托之前,我曾为《纽约客》杂志写过一篇关于黄仁勋的人物专访。黄仁勋告诉我他没读过那篇文章,而且也没打算去读。当得知我要为他写传记时,他回应道:“我希望书出版前,我就死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GPU & CUDA 的成长史有启发 30 句话 1. 即使对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要练习 2. 努力工作就是黄仁勋的本性。倘若说他的生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便是 “放大”(amplification);他一次又一次地执行着勤奋、勇气和掌握基本原则的简单准则,成效越来越大 3. 商业不过是另一个工程问题 4. 对黄仁勋而言,观众的存在至关重要。所以当他严厉训斥某名员工时,他通常会选择在公共场合进行,以便让其他人从中汲取教训。“失败必须被公开。”5. 绝望才是成功之母,灵感不是 6. 技术债务就像是幸存者的战斗伤痕 7. 在 3dfx,我们的座右铭是‘努力工作,尽情玩乐’,但在英伟达,却只有‘努力工作’。长时间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而 6 个月的发布周期更是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8. 不勇于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9. 黄仁勋的职责并不是要成为你的朋友。他的任务是鞭策你超越自我,突破你认为自己能够达到的极限 10.CUDA 的核心理念在于,将原本用于视频游戏的并行计算电路重新定向给科学家使用 11. 英特尔的 CPU 每次只能激活少量晶体管不同,英伟达的游戏 GPU 可以一次激活数千个晶体管 12. 硬件创新并非长久之计,因为这些都太容易被模仿了 13.CUDA 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它让游戏玩家们为庞大的芯片研发成本买单 14. 黄仁勋所倡导的 “光速”,是希望经理们能够设想到,在没有任何限制、一切条件都最理想的情况下,某项任务能够完成的最快速度 15. 深度学习不仅是软件的革命,而且是硬件的革命 16. 性格不是靠聪明绝顶的人塑造出来的,而必须是经过磨难的人 17. 黄仁勋要求公司每位员工每周提交一份清单,列出他们手头最重要的五件事 18. 从黄仁勋 20 岁开启职业生涯时,他就坚持不懈地工作,连续 30 年每天工作 12 小时,每周 6 天。如今过了 50 岁,孩子们都已长大,他的工作劲头更足了 19. 马斯克往往从幻想出发,黄仁勋则立足于现实 20. 如果自己不主动变革,就会有别人来取代他 21. 事实上,“模拟” 这一理念在黄仁勋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凡是能模拟的事物,他都会尝试去模拟,而这通常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创新的产品 22. 英伟达之所以成功,并非因为它的电路更出众,而是因为它的软件更优秀 23. 黄仁勋并非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他的长远策略是通过这些免费软件,将研究人员牢牢绑定在英伟达的硬件升级周期中 24. 许多 AI 领域的专家认为,真正的进步在那些 “通常不被看见” 的产品线中 25. 利用 AI 来加速 AI 的发展 26. 让自己得以从事 “毕生的事业” 27. 凌晨 4 点,黄仁勋便已起身投入工作。他总是从自己最看重的长期项目开启新一天,坚信只要着手这个项目,无论当天遭遇何种变故,这一天都算不上失败 28. 勇者无畏,不惧失败 29. 图形业务在英伟达的业务中只占一小部分。英伟达的大部分利润来自向那些被称作 “数据中心” 的巨型超级计算仓库出售微芯片,这些数据中心是用于训练和部署人工智能的 30. 深度学习的黄金时代看似突然降临,但其实背后真正的推动力量是英伟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段典型的硅谷车库创业传奇,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从车库换成了咖啡可无限续杯的丹尼餐厅。尽管有人将黄仁勋形容为天生的战略型领导者,但实际上,他的战略洞察力是在初创阶段屡经挫折的过程中磨砺而成的。这种磨砺塑造出了几种特质:自信沉稳。黄仁勋始终能够让自己处于人际交往的核心位置。考虑到 90 年代华裔所面临的种族歧视状况,这种不自卑、不畏难、勇于向前的品质难能可贵。在公开场合,这些特质综合体现为非凡的魅力。博采众议。即便天赋超群,广泛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出身技术领域的黄仁勋,在担任 CEO 后,针对市场营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阅读。回归本原。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基本准则,其背后依靠的是第一性原理。技术驱动。技术领先无疑是英伟达根深蒂固的基因。抛开其他因素不论,在 10 年时间里实现 1000 倍的算力提升,这已然超越了摩尔定律的范畴,并且是在竞争对手均为国际顶尖大企业的环境中达成的。居安思危。黄仁勋那句著名的 “我们离公司倒闭仅余 30 天”,长久以来奠定了公司的危机意识。这也体现在,即便公司上市,也未举行任何庆祝活动,而是专注于项目推进、优先事项以及眼前任务的完成。决策果断。尽管可以用随时面临倒闭风险为黄仁勋开脱,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挖角员工、窃取创意、操纵评测等手段或许难以避免。自我迭代。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英伟达早在 1993 年、1996 年、2000 年就曾一度站在图形技术领域的巅峰。硅谷所倡导的通过不断迭代、执行反馈、再次迭代的小步快跑模式,与因多次面临危机而催生的自我迭代、技术领先内核,相互促进。精英主义理念:于英伟达而言,精英主义集中体现在招聘环节的严格筛选、工作过程中对人员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员工自身的勤勉奋进。这些特质宛如种子,经持续培育,结出了丰硕成果。员工凭借在一次次竞争中崭露头角,收获了切实可观的高薪回报,进而沉浸于精英主义的 “氛围” 之中。这种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强烈自尊,促使他们积极进取,不甘人后。并行计算原理:并行计算并非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其核心要义在于将大型问题拆解为多个小型问题,并实现同步处理。这或许正是破解复杂难题的底层逻辑所在。光速交付理念:所谓 “光速交付”,是指在毫无限制、一切条件均处于最佳状态的理想情形下,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最短时长。这一物理层面的极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上限,与竞争对手并无关联,本质上是对自我效率的挑战。视觉呈现启示:这给了我一个关键启示,即如何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直观易懂的画面,以便让人迅速领会。英伟达借助彩弹喷绘的方式,通过对比展示,清晰地阐明了串行计算与并行计算的差异。前瞻投资眼光:截至目前,黄仁勋孤注一掷投资人工智能,已被证实是史上最为成功的投资之一,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勇气与运气的成分。用王小川的话来概括:黄仁勋敢于在未来才会显现竞争壁垒的项目上,进行冒险式的押注。技术信仰追求:英伟达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而是秉持技术信仰,致力于成为行业内掌握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产业变革洞察:这本书确实减少了不少个人叙事内容,并未将重点聚焦于人,而是放在计算机产业之上。英伟达历经 30 多年穿越计算机产业周期,确实见证了这场深刻变革,并抓住了自身发展的机遇。这背后产业需求等同于商业机会等同于技术引领模式,其重要性优先于个人奋斗历程与心路历程。阅读传记要点:有三项常识需铭记,即幸存者偏差(不仅要学习成功经验,还需借鉴失败教训)、系统效应(不仅要关注长板,更要重视短板)、前提谬误(所有判断,都受到支持该判断的前提条件的制约)。直觉管理风格:这是黄仁勋的管理风格,此风格具有直觉式、家长式、创始人式的特点,具备绝对透明且深入细节的特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狂赚1.2万亿美金, 黄仁勋的英伟达是如何崛起的如果说马斯克是现实版的钢铁侠,那么黄仁勋就是 AI 时代的幕后 “教父”。他缔造的英伟达,如今已然成为全球 AI 领域的霸主,而这背后的故事,都写在了《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书里。 📚从小众游戏硬件公司到 AI 巨头 1993 年,黄仁勋和合伙人创立英伟达,一开始专注高端电子游戏图形处理市场。黄仁勋眼光独到,他发现 GPU 并行计算能力能用于科研,大大加速数据处理,这一洞察为英伟达的腾飞埋下伏笔。 💡工程师思维,成功的关键黄仁勋的工程师思维,是他成功的秘诀。擅长把复杂概念简化成基本原则,再用这些原则创造非凡成果。这种思维在技术和管理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把团队管理得高效有序,让英伟达在竞争中始终领先。他以身作则,远离纷争,从不居功自傲。产品出问题时,总是迅速给出解决方案,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对 AI 的前瞻性理解黄仁勋认为 AI 是强大工具,不会让人失业。个人和企业不拥抱 AI,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前瞻性让英伟达在 AI 领域一马当先。 ✨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敏锐洞察力:精准捕捉技术趋势。✅坚持与勇气: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勤奋与专注:全身心投入工作。✅拥抱变革:积极接纳新技术。✅简化复杂问题:化繁为简解决难题。 读完它,能了解英伟达的发展历程,又能从黄仁勋的经历中获取启发和动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本讲述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现实的人物传记这是一本讲述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现实的人物传记。主人公名叫黄仁勋,其长达 32 年的任期在所有大型科技公司 CEO 中是跨度最长的。过去的 30 多年里,黄仁勋屡次将财富押注在那些外界认为 “成功希望渺茫 “的前瞻性技术上 —— 他早期对人工智能的孤注一掷,堪称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黄仁勋的个人成长经历见证了芯片的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兴起。他出生于 1963 年的中国台湾,此前 5 年世界上第一颗芯片诞生。他 2 岁时摩尔定律被提出,5 岁时英特尔成立,8 岁时第一颗 CPU 芯片诞生,10 岁时他移民美国,14 岁上高中时 Apple II 电脑问世,他开始在学校电脑上编写游戏程序。1984 年他大学毕业后一年,ARM 处理器问世,3 年后专门做芯片代工的台积电成立。黄仁勋先是加入了 AMD,他可能是最后一批用纸笔设计芯片的古董级工程师,也是很早在计算机上用 SPICE 软件设计芯片的先驱。黄仁勋不仅运动天赋出众,反应灵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超凡的专注力。当他决心提升自己时,便会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他比任何人都更努力,似乎从不会感到沮丧或陷入困境,他从未陷入过止步不前的境地。相反,黄仁勋总是带有一种适度的满足感,耐心地专注于打磨基本功,并逐步将这些转化为实战技能。纵观其发展历史,英伟达一直对规模庞大且利润丰厚的市场视而不见,反而专注于规模较小、处于边缘地带的市场。这并非一条显而易见的成功之道,但沿着这条鲜有人涉足的道路前行,英伟达所遭遇的竞争极少 —— 而且只要有耐心,这些小客户也能发展壮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英伟达便能独享其成。黄仁勋是美国标普 500 中任职时间最长的科技企业 CEO。这在硅谷极为罕见。他已经 61 岁,依然思维敏捷、身体灵巧。他唯一的工作就是英伟达。他的管理风格一定是直觉式的。他从不戴表,因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本书作者是美国资深财经记者金泰。金泰是知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的高级撰稿人,曾任彭博社科技专栏作家。他曾追踪采访英伟达 30 多年,这一次更是采访了黄仁勋以及英伟达的成员、投资者、竞争对手等 100 多人。正是克里斯坦森首次深入阐释了为何像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硅图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不愿投资于 PC 端视频游戏硬件 —— 原因并非他们讨厌游戏玩家,而是相较于工作站,游戏硬件的利润率太低,且不论成功与否,游戏玩家最初都不会对他们的利润造成实质性影响。然而,那些将 PC 端游戏市场拱手让给英伟达的工作站公司,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与几十年前通用汽车忽视本田的失误如出一辙。英伟达向本田学习,向青少年消费者销售低利润产品 —— 如果这一类比成立,未来英伟达有可能会超越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硅图公司的商业工作站。有时,黄仁勋甚至会在他召集的高管团队会议上,谈论颠覆英特尔的可能性,要知道,当时的英特尔可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随着财富的增长,他逐渐养成了超高净值客户那种 “必须恰到好处” 的挑剔态度。某日下班回家,他发现豪宅花园的玻璃门与后方泳池房的视野存在偏差。这种不对称让他大为不满,于是下令泳池房推倒重来,不惜花费巨资将其挪动了 5.5 米。CUDA 的核心理念在于,将原本用于视频游戏的并行计算电路重新定向给科学家使用。这意味着,无须再通过处理三角形来获取宝贵的每秒 10 亿次浮点运算能力,整个架构正被开放以供更广泛的应用。“理解 CUDA 的方式就是,你拥有一张视频游戏显卡,但它上面配备了一个开关,只需轻拨那个开关,翻转显卡,它便瞬间化身为一台超级计算机。” 迪克斯解释道。“登纳德缩放定律”,该定律指出,随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其功率密度仍然不变,这基本上解释了为何计算机每年都能实现性能上的飞跃。但尼科尔斯预测出大约在 2005 年,登纳德缩放定律将会失效。新一代的光刻机能制造出宽度仅有 100 个原子的晶体管。这样的尺寸大约是人类头发的 1/6000,是红细胞的 1/700。在这样精细的尺度上,晶体管的导电性将会受到影响,导致电流泄漏到周边电路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将会下降。对英特尔的 CPU 而言,下达指令轻而易举,它就像一辆送货车,每次只送一个包裹。虽然速度不快,但对程序员的要求极低。有包裹要送?直接扔到车后便是!而英伟达的并行 GPU 则更像是一队摩托车手在城市中穿梭。他们几乎能同时送达每个包裹,整个过程半小时内便可完成。然而,这种高效的并行解决方案执行起来更为棘手,它需要更多的骑手、更多的车辆以及更为周密的后勤安排。在此情境下,随着摩托车手频繁进出仓库,每个包裹都必须精准地分配给对应的车辆,并确保准确送达目的地。对于科学家来说,理解串行计算和并行计算之间差异的最佳方式是将英特尔的串行 CPU 比作高端不锈钢厨房刀具。这把刀是一种美丽的多功能工具,可以进行任何类型的切割。它可以切丝、切条、切块、切片、切丁或剁碎。凭借一点技巧,厨师可以仅用这一件工具就制作出一整餐,但这把刀一次只能切一种蔬菜。相比之下,英伟达的并行 GPU 更像是一台食物处理机。它是一种专用工具,声音大,操作不够精细,耗电量大。它无法在鱿鱼筒上用刀划出十字花纹,但要快速切碎一堆蔬菜,GPU 就是合适的工具。有远见的矿工很快发现,配置优良的 GPU 设备仅需 4 小时就能产出一枚比特币。2017 年 1 月比特币价格首破 1 000 美元时,早期使用了这种技术的矿工迅速实现了暴富。至 2017 年中,加密货币挖矿已演变为一波典型的投机热潮。比特币价格连翻数倍,年底时甚至突破了 16 000 美元。2018 年比特币崩盘,需求瞬间消失。当比特币复苏时,GPU 已被专为挖矿设计的特定应用设备所取代,其他领先的加密货币也放弃了这种昂贵且环境不友好的粗暴方式。英伟达很乐意放弃这项业务。2023 年初,黄仁勋向投资者透露,英伟达已成功将 GPU 超级计算集群销售给美国百强企业中的半数。他进一步说明,另有 50 家企业则通过云端租赁英伟达的基础设施。同年,他宣布数据中心收入首次超越了游戏收入。2023 年底,黄仁勋在帕洛阿尔托的 Nobu 餐厅与马斯克和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共进寿司晚餐。尽管埃里森和马斯克的净资产总和超过了 3 000 亿美元,但在这个精英圈子里,黄仁勋无疑是领军人物。整场晚餐中,另两位巨头都在恳求黄仁勋能多供应些 AI 芯片。“埃隆和我一直在恳求,我想这是最贴切的描述了,” 埃里森回忆道,“那是一场持续了一个小时的寿司宴与恳求宴。” 那是 2024 年 2 月 21 日,英伟达的电话会议在股市交易结束后 15 分钟准时开始。这场收益报告成了华尔街历史上听取人数最多的财务报告会之一。公司年度收入远超预期,竟然翻了一番还多,高达 600 亿美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英伟达所有产品的毛利率都超过了 70%。(相比之下,华尔街宠儿、印钞机般的苹果公司的毛利率为 46%。)克雷斯还宣布,年度净收入略低于 300 亿美元 —— 这一数字竟然超过了公司过去 30 年收入的总和。拥有 30 000 名员工的英伟达,如今每位员工每年能创造 100 万美元的利润。在 2 月 22 日短短 6 个半小时的交易时间里,英伟达的市值激增了 2 770 亿美元,这一增长额度甚至超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整体市值。当天,交易员们至少交易了 650 亿美元的股票,这占到了美国股市总交易活动的将近 1/5。市场收盘时,全球市值最高的 3 家公司依次为微软、苹果和英伟达。这一天,华尔街见证了历史上单日财富积累最高纪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科技与思想之旅2024 年,看过的书中,有三本比较特别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突破:我的科学人生》(卡塔林・考里科)以及这本黄仁勋传。前两本的主人翁取得的科学成就或多或少受到黄仁勋公司的加持。他们三人都是移民,有些成长经历让人唏嘘不已,平衡家庭与工作的能力更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们受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本书的作者采访了两百多位当事人,其中有些思想比科技成果更有启发性。比如,英伟达的其中一个创始人普里姆过早套现,损失上千亿美元,他是如何看待的;再比如,辛顿,马斯克,黄仁勋等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超越人的能力,思考角度对我们很有启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看这本书之前,知道英伟达是做显卡的,一直觉得英伟达是因为运气好赶上了 AI 时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早在 2006 年,黄仁勋就已经在考虑将 GPU 应用到游戏显示以外的领域了。在 2006 年英伟达推出了 CUDA(计算统一设备架构),该架构的核心理念就是将视频游戏的并行计算重新定向给科学家。在 2012 年,伊利亚・苏茨科夫和亚历克斯・克里泽夫斯基(两位都是俄罗斯裔)基于英伟达的 GeForce 显卡训图像识别的神经网络,使得图像的识别准确率从 80% 提升到 90%,这个 10% 的提升让李飞飞大吃一惊,详见她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黄仁勋和埃隆・马斯克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马斯克是先有愿景,然后基于这个愿景去找相应的技术。而黄仁勋则是基于目前的技术,去思考这个技术还可以用于哪个领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英伟达早期的显卡,例如 1999 年发布的 GeForce 256,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并行架构。其组件之间的任务交接依赖显存,顶点数据需要批量写入显存后,光栅化才能读取到完整的数据开始处理。打个比方,这就像奶茶店里负责 “加入材料” 的店员,他不是完成一杯奶茶就立即交给下一个店员,而是积攒了一批加好材料的奶茶后,才交给下一个店员处理。这种方式显然效率较低。两年后,英伟达在 2001 年推出的 GeForce 3 是首次引入流水线并行架构的产品。与 GeForce 256 使用显存传递数据不同,GeForce 3 增加了顶点缓存(Vertex Cache)。这个设计允许顶点数据在模块间逐步传递,而不需要等待整个批次的数据处理完成。这种架构让显卡的设计更贴近高效工业流水线的模式,各部分始终以更高的利用率运行,满足了不断增长的游戏渲染需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